|
在受金钱与利益驱使的当下,作曲家是孤独和脆弱的,作品首演后即被尘封的事屡见不鲜。践耳先生也没能幸免———他创作的10部交响曲,除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悉数首演外,很少有乐团在音乐会上重新演奏。时任上交音乐总监的陈燮阳对践耳的艰难转型予以全力支持,后来还为他录制出版了全部交响作品。
! _$ o; j1 {0 R) _" J q8 o: h
% N; g0 S3 r% Q; P! ] 去年5月,上海为践耳先生举办作品专场音乐会。正在住院的践耳先生得知消息后,竟然辗转反侧,一夜未眠,他在想答谢词。第二天晚上音乐会结束后,践耳先生颤颤巍巍走上台,半天说出了一句话:“感谢上海交响乐团拯救了我。”这发自内心的一幕,现场观众无不动容。事后,他老伴舒群告诉我,整整一夜,他绞尽脑汁,才想出最贴切的这么两个字:“拯救”!
" b w( S+ }9 g1 E' G6 W
0 O4 C7 h$ J- V# L6 x 3 践耳先生的建树是多方面的。除交响乐创作的杰出成就外,他早期的声乐作品,有些已成为历史的经典,留下了无法复制的“一个时代的音乐记忆”。- H A/ [) w! ?5 O
n q& q) g. m1 {9 _( k. U
在践耳先生的声乐作品中,朴素、真挚、洗练、优美,成了最显著的特征。创作于1963年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及1981年写的《清晰的记忆》两支歌,其音乐力量,形同姊妹篇。尽管诞生在特殊历史时期,但它以艺术的真情流露,打动了亿万民众的心,影响了中国歌坛,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还是才旦卓玛、李双江、方琼、廖昌永等歌唱家多次演绎的曲目。$ `# X2 J F5 c( P
8 f( e! W- E0 M) y! _9 b 践耳先生告诉我:“《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是一气呵成的。是《雷锋日记》感动了我。那时,报上刊出整整两版《雷锋日记》,诗意化的歌词,引起了我的共鸣,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在决定写后,我一边哼,一边写,脑中的旋律很自然地就往下走,整个创作过程非常流畅。我想,一个人内心深处如果没有受到感染,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情感的。”2 {5 L/ g1 K/ e' n' T5 C' F
. S; J. ~, D0 ? Y- s6 b5 I+ A3 s) a
在自我反省“六年迷途、十年荒诞压抑、后两年反思”的人生弯路后,他为自己作品划出一条“红线”,即“凡我写的群众歌曲,全都用‘践耳’这一笔名,并不列入作品一览表中。而艺术性作品则用‘朱践耳’全名,并编了作品号,以示区别。”他说:“我的后半生是怀着补过、还债的心情在写作……”
6 w5 C; z" J F% w) \
; M( s' ^' |$ Q 这是何等的境界!
' ~2 j' O! N( _- u1 V4 m& T3 }. a- h' _2 v# z
创作转型后的践耳先生,很少再写歌,他不为委约费所动,拒绝创作那种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品”,和音乐垃圾、音乐形象工程保持距离。
5 @. c$ C; K7 }7 N9 [0 J8 n2 T
( w% m. z. h5 a' E 晚年的践耳先生,目光与思维依然前卫,关注着当代音乐的最新发展,并汲取富有生命力的养料。他留下了可贵的创作心得,“多年的创作使我得出一条经验,那就是:作曲家要与人民心贴心;作曲家还要有个性,做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此可谓‘悟自生活,本于立意,归乎用笔’。”
- i- h9 z; M8 q4 n3 k# V' a% Y4 |$ D0 p$ b3 T2 I
这是一位作曲家的真诚的艺术写照。
; O+ a, W: K) E" G- r6 X2 s) |, E9 m: n7 `& a8 ?- [
而今,践耳先生已驾鹤西去,留下的遗言是:: N, V% ^2 l4 {6 t1 }* A& _! r
6 W, r5 }& o! L: C 至诚至真,乐之灵魂。
8 S+ a; r, a/ H8 e9 ~! W3 n
' l4 T4 `1 J7 O5 P$ q+ ?+ w' ` 至精至美,乐之形神。9 u6 b8 h5 u+ I+ {' W( s/ i
9 d% f3 B) I9 t! t
若得万一,三生有幸。
9 Z+ ?1 x F1 _$ t) S* H
- r% F, M) ^- R0 A8 ?' K4 c ……
& M* W. E' S/ ^; f/ _6 A, u3 g% ]: N% q+ K8 _' R
愿朱践耳先生在他的“交响梦”中安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