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受金钱与利益驱使的当下,作曲家是孤独和脆弱的,作品首演后即被尘封的事屡见不鲜。践耳先生也没能幸免———他创作的10部交响曲,除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悉数首演外,很少有乐团在音乐会上重新演奏。时任上交音乐总监的陈燮阳对践耳的艰难转型予以全力支持,后来还为他录制出版了全部交响作品。
. A9 M& \: T- T9 r* n r
8 Y3 e- W3 C3 { 去年5月,上海为践耳先生举办作品专场音乐会。正在住院的践耳先生得知消息后,竟然辗转反侧,一夜未眠,他在想答谢词。第二天晚上音乐会结束后,践耳先生颤颤巍巍走上台,半天说出了一句话:“感谢上海交响乐团拯救了我。”这发自内心的一幕,现场观众无不动容。事后,他老伴舒群告诉我,整整一夜,他绞尽脑汁,才想出最贴切的这么两个字:“拯救”!8 T- ? T' R$ y8 O$ H) k. P' @
6 _4 E7 c& Z6 ?
3 践耳先生的建树是多方面的。除交响乐创作的杰出成就外,他早期的声乐作品,有些已成为历史的经典,留下了无法复制的“一个时代的音乐记忆”。
1 v, R, u) P7 \+ y0 ^1 W7 k0 V9 R$ V# a( N
在践耳先生的声乐作品中,朴素、真挚、洗练、优美,成了最显著的特征。创作于1963年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及1981年写的《清晰的记忆》两支歌,其音乐力量,形同姊妹篇。尽管诞生在特殊历史时期,但它以艺术的真情流露,打动了亿万民众的心,影响了中国歌坛,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还是才旦卓玛、李双江、方琼、廖昌永等歌唱家多次演绎的曲目。' g1 N u0 j7 M" b, }4 @* G
. g2 z+ _1 C# ^7 ?" n
践耳先生告诉我:“《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是一气呵成的。是《雷锋日记》感动了我。那时,报上刊出整整两版《雷锋日记》,诗意化的歌词,引起了我的共鸣,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在决定写后,我一边哼,一边写,脑中的旋律很自然地就往下走,整个创作过程非常流畅。我想,一个人内心深处如果没有受到感染,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情感的。”
q# B! Z, ]3 X2 i) c& _$ G9 y$ v0 A0 Z; T4 A
在自我反省“六年迷途、十年荒诞压抑、后两年反思”的人生弯路后,他为自己作品划出一条“红线”,即“凡我写的群众歌曲,全都用‘践耳’这一笔名,并不列入作品一览表中。而艺术性作品则用‘朱践耳’全名,并编了作品号,以示区别。”他说:“我的后半生是怀着补过、还债的心情在写作……”) \$ M# E) G* _7 O6 i9 Z
# c( U' O; z1 m% p' V j$ E& M 这是何等的境界!
/ p, _ a/ ?/ @' g7 S
4 k& q: _, S! k6 b6 T 创作转型后的践耳先生,很少再写歌,他不为委约费所动,拒绝创作那种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品”,和音乐垃圾、音乐形象工程保持距离。$ [ ~- H' j% x+ R3 ]# j: n$ o
2 ]! m5 K3 x7 \) {1 T; W! `
晚年的践耳先生,目光与思维依然前卫,关注着当代音乐的最新发展,并汲取富有生命力的养料。他留下了可贵的创作心得,“多年的创作使我得出一条经验,那就是:作曲家要与人民心贴心;作曲家还要有个性,做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此可谓‘悟自生活,本于立意,归乎用笔’。”) s* G+ A9 a3 H1 K) t5 |
" p2 R& L7 k+ P6 i P 这是一位作曲家的真诚的艺术写照。
& c2 i# l$ u% ]; p. N
- _ \, g i* ], v 而今,践耳先生已驾鹤西去,留下的遗言是:% H( M4 R7 D3 \
& p/ }( m! Q- u. y8 l" U9 [, B 至诚至真,乐之灵魂。
* v" N: j/ O3 r' A( }/ ~7 d
, M: `4 h7 W. T( b) i. \ 至精至美,乐之形神。( g3 I8 ~' ]8 R. z8 l$ m
( u; {. }% _6 v' q# K
若得万一,三生有幸。
5 e1 m# G8 k, E. \- `
) v* i7 A4 |8 Z! }5 s ……2 A4 ]% H! ]4 k# Q
: w7 ~" w6 z1 q, G8 i
愿朱践耳先生在他的“交响梦”中安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