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过去到未来,上交乐迷遍布全球
6 d, q' D. z% w: [& Q' d& v) K" F" i C" u1 p4 `- w
上海交响乐团此行最大的惊喜、最感人的时刻,出现在格拉芬内格音乐节上。当天,一位72岁的奥地利老太太紧紧抱着一本厚厚的、泛黄的纪念册来到现场。老太太名叫Christina Alder,不久前,看到报纸上上海交响乐团要来演出的消息,惊喜万分。因为她的父亲Ferdinand Adler曾在1939年至1947年间,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1945年Christina在上海出生,两年后跟着父亲回到奥地利。
5 \5 t7 P( R2 h I+ V3 k: O& W! y& w: j! ]) e0 B2 B4 e( b5 C
“我坐在观众席上看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就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父亲讲的很多关于上海、关于上海交响乐团的故事,想起小时候看父亲拉琴的模样。”Christina说道。可惜,在她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本珍藏着父亲所有上海记忆的纪念册,是Christina的母亲一张张收集剪贴的,厚达374页,包含了当时演出的节目单、新闻报道及音乐评论,浓缩着上海交响乐团的一段历史,也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于犹太难民的庇护和人文关怀。
, o5 D { L3 k$ i/ v* U& Q2 B
6 z) M/ w4 h! w5 o7 W8 I# D 看着这厚厚的一本纪念册和眼前这位花甲老人,余隆感慨道:“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不仅是友谊的见证,也是城市的一段记忆。”他当即代表上海交响乐团邀请Christina在2019年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0周年之际回到上海,去看看他父亲昔日工作的地方。
) l7 }- c- j0 H5 X4 X3 y. e k
7 B& f9 C4 P' m2 L7 C, p 无独有偶,类似的场景在汉堡再次上演。德国老爷爷Paul特意从350公里外的杜塞尔多夫赶来,向乐团捐赠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原来,Paul的母亲Leyda Pezzini当年跟随上海工部局乐队(上交前身)指挥梅百器学习钢琴,并多次和乐队合作。一张张斑驳的节目单,不仅寄托着Paul对于母亲的思念,也承载着他对于上海的回忆。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再回这座自己出生的城市去看看。3 H" { D M; T" H' s( |
* {- O: o9 M, n" S1 h |& W+ \ 不仅有外国粉丝,上海交响乐团此行也为欧洲音乐节带来了中国乐迷。在蒂罗尔的音乐会现场,坐着20多位乐团的中国粉丝,他们不远万里从上海一路追到了奥地利。在异国他乡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们备感亲切;一起见证了中国乐团在国际舞台上亮出中国声音,他们又备感自豪。
+ T3 m- D, F* ]$ R0 Q
! y6 [$ t3 U3 O6 o" b0 q3 E B 自称“从小听着上交的音乐会长大的”朱毅已经60多岁了,他早年学习声乐,去美国后改了行。尽管现在生活在芝加哥,也不再从事和音乐相关的工作,但音乐却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一有机会回到上海,他就会去听听上交的演出。“虽然芝加哥交响乐团也很棒,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交响乐团,有种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这次,朱毅是从芝加哥飞到欧洲,加入交响梦之旅,在异国他乡为上海交响乐团助威。“在海外,能听到中国声音,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