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音乐平台:数字版权之争何解?; W+ b! n5 R- X/ E
2 l& p' u2 Z p+ L+ ^
基于国内剑网行动的规制和主流数字音乐平台的争取,数字音乐版权归属混乱和侵权频发的难题终于得以扭转,事前获得音乐著作权人的版权许可已经成为各个数字音乐平台运营的必备前提。
% G4 R. `% K7 \+ L) K- Y* h3 D M4 M0 N: p2 s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合规数字音乐市场的积极效益即已凸显。在付费用户比例尚少、数字音乐平台尚未完全脱离依靠广告收益的发展模式的情况下,凭着国内巨大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增幅,数字音乐市场有望成为继网络视频之后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7 m b6 {, i. V' ~/ E
( }; t5 N5 H' ^1 }2 g/ R4 ]* C1 v- n
但是,高速发展的市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数字音乐平台接受版权专有许可和实施转授权的商业模式引发了诸多争论,甚至部分音乐平台互相起诉,官司不断。到底音乐版权独家好不好?
, l* S6 l/ K6 R" N6 g- u6 s6 U+ B+ u% y5 z# ~9 G8 i
开放与限制之争
, \+ b; H: M9 f; n" P) {2 ]
% S9 Z( j0 _$ L( v* p0 Y5 g 数字音乐版权是否独家,本质上是数字音乐版权许可的开放与限制之争。在私法“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下,对于著作权人和数字音乐服务商而言是根据市场情势自由选择的结果。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就不存在任何干涉当事人之间自由缔约的合法性基础。& V0 s; ~) M' C0 u5 P9 r J
/ e- e# L( M5 X4 _; c. z3 P1 e
在现行著作权法禁止权利专有的限制制度中,涉及录音制品和音乐作品的部分,主要为制作、发行录音制品为目的使用音乐作品,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两类,但法律之所以规定上述限制不适用于任何网络环境下的使用,原因就在于网络环境下不存在前网络时代存在的“市场失灵”,无论是权利来源的确认还是使用频率的调查,在网络时代都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因而无论是权利人还是使用者,都不会因上述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交易失败。
! R0 _" {1 u% |$ W1 u6 n. S2 }2 Z; z) i$ L: u
如果强制性地将数字音乐授权设定为非专有许可,不但会弱化各平台之间的竞争,更会因数字音乐传播渠道的单一化而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数字音乐的跨平台获取看似增加了数字音乐传播的受众规模,但对著作权人而言其收益反而减少。/ q8 ~- I0 l1 g7 @1 t* O* p, ?
i( c! C; T+ h- r: ^ 从著作权人的角度看,既然任何平台都有权取得数字音乐授权,那么就无人为优质和稀缺的内容支付更高的版税,而高标准的使用费,恰恰是专有许可带给著作权人的积极收益。( [/ t( F$ y+ \/ |: n6 M, W
$ K3 h( E2 M# ?9 ^. u* L' l% K
从数字音乐平台的角度看,非专有许可带来的内容同质化,将使数字音乐服务提供者丧失发掘上游优质内容的动力,最终影响优秀原创作品的传播。
1 n5 A4 I3 \# }- B/ @* a v6 a: t1 b" [. Z( i9 o
内容来源和渠道之争,本来就是数字音乐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对专有许可的人所列举的提高音乐人收入和数字音乐平台服务水平两个理由,其实不足以支撑其倡导的跨平台分享的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