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歌剧音乐加强戏剧化的思考和实践* |9 a$ w: Y1 X
1 G, |4 ? w+ ~' M
——从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写作谈起5 l+ o% ^% c$ \* J( n. ?; Z, _" c
; R8 G" Q( n1 e5 s
在中央歌剧院的牵头组织下,历经近一年的修改打磨,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前不久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反响强烈。作为该剧的作曲之一,回顾整个歌剧音乐的创作过程,笔者颇有一些心得体会。
3 t( P6 m: {9 f( s' l( V% w3 D/ g3 C3 {4 W0 n! N, ]
最初接到海南省文联王艳梅同志邀请参与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时,本人心中感到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有许多实际困难摆在我们面前,其中主要是海南民歌的应用在同名电影和舞剧中都已经有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我们既不能照搬,也不应该简单地模仿其使用手法,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歌剧音乐的艺术范畴里,特别是在民族歌剧的音乐范畴里,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创作风采和高水准。# H9 x: P, _ h
* C: c1 J$ N; L
民族歌剧优秀品质的继承
* s2 H' J5 p. y, X% B; S, s
8 L& |; t7 p/ f+ Q6 Y" J7 D 从《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一批早期的革命题材剧目,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歌剧繁盛时期诞生的《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等,这些歌剧无一例外地都给观众留下了一系列优美难忘的主题歌和主要人物的核心唱段,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我认为这是我们民族歌剧成功的灵魂,是我们继往开来的作曲家必须努力继承的基本音乐素质。
" ]" V4 [3 T& O9 G) H+ x @
* ~" m! o$ b% q o 因此,在歌剧《红色娘子军》写作之初,我和合作者王艳梅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必须立足海南风格,写出优美旋律、写出时代感。”% R3 ^, ]* a4 b* b
& g3 B) j$ d6 W4 k. m) T
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采风工作。从故事的发祥地海南琼海,到沿海的临高县、黎族聚集的琼中卓雅村,再到产生“调声”的儋州,我们听了大量的原生态民歌演唱。尤其是在卓雅村,我们和当地的歌王边喝酒、边唱歌,不但听到和记录下了许多民歌,还真切地感受到了海南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淳朴善良的民风。而后,我们做了认真的记谱和甄别工作,从采录到的数十首民歌中归纳出了十几首认为是比较典型而且可用的民歌素材,并且细致地分析了旋律的进行特点、调式特点及结构上的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主要人物音乐主题的写作及其人物主题的基本要求来达成一致,那就是一要海南风,二要符合人物性格,三要便于扩充和交响性发展,同时在调式上也要考虑到将来写各种人物的重唱所具有的和声宽泛性。' l' j. ?. M+ y- `# k2 i F, m
/ y9 w' Z& o" A& P. k 正是依托于这个创作基调,我们写出了《木棉花开》《殷红的旗》《我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我的心飞向你》等若干首被广泛称道的主题歌及人物核心唱段。
/ ^7 i; B/ F+ p: O
, C8 ^# W9 d+ H, ~: V3 ]% ?0 L+ x5 L7 S0 l5 C$ Q"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