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P/ X4 B7 P. a7 o ——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观后专家研讨会集萃(上)( o+ u2 p( J9 `( b9 r1 M
- G9 _1 \$ n$ a) x
8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上演。这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参加“2017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剧目之一。" ?7 ?: O0 `! ^
0 z) H E. ]1 y# F# W& H
歌剧《林徽因》以林徽因的生平为主线,展现了这位近代著名女作家、建筑学家在不同时期的形象,突出了她作为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对美好、真相及永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其美丽温婉的外表下知性、勇敢和独立的内心世界。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该剧集结了强大的主创团队:总导演田沁鑫、导演王婷婷、复排导演李利星;作曲金培达、编剧庄一、指挥周丹;演员方面,陈小朵、王晓青饰林徽因,高鹏、马添龙饰梁思成,毋攀、王杨饰徐志摩,吴涛、刘扬饰金岳霖等,可谓群星荟萃。6 H* ^8 m3 `% f8 a6 m
* _! h) I/ g! L 同时,该剧舞台更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中国古典建筑之瑰丽呈现了出来:在宫廷建筑与寺庙建筑的精粹集合下,勾画了“台基”“彩绘”“梁”“斗拱”“匾额”等中国建筑的殊美形态,铺陈出中国建筑之美。此外,该剧的咏叹调《莲灯》《一半》《请你相信我》等,歌词考究、旋律优美,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美之信念的执着追求。 4 z" k9 R, e( L+ a% M& C }& L8 l$ O
《林徽因》从创作到搬上舞台,历时两年多。剧院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创作环节,创作者也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深入生活、汲取营养、用心创排、边演边打磨。此次演出之前,该剧已于今年4月在北京舞蹈学院进行合成演出;紧接着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剧目,又在云南、贵州、江苏等多所高校上演;5月回京后,该剧还在保利剧院再次进行试演。通过多场演出打磨,《林徽因》的艺术品质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提升。此次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无论是演员表演、舞台呈现还是乐队演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得到观众与专家的广泛好评。0 {# [/ ^0 E$ ?
^) H! Y# y H
为了继续提升该剧,将其打造为本剧院的代表性精品,8月29日,中国歌剧舞剧院举行了歌剧《林徽因》观后专家研讨会,特邀各界文艺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林徽因》的提高出谋划策,使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完善。讨论会上,有关人士纷纷表示一定要以“出精品、攀高峰”的决心,全力以赴打造《林徽因》,使之成为代表国家艺术院团形象、体现国家艺术院团水准、展现中国民族歌剧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 3 @/ `' f+ @) s M( Y3 E# k- C- `$ f/ i$ [ 9月1日,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召集部分主创针对该剧的剧本、音乐、服装、灯光、音响、多媒体等方面再次进行了研讨。他结合研讨会上专家、主创以及部分观众的意见与建议,提出了多条修改意向,并表示要在该剧接下来的打磨中一一呈现。陶诚总结道:“歌剧代表着一个国家舞台艺术的高度和水准,是舞台艺术皇冠上的宝石,创作难度很大。歌剧《林徽因》从创排上演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距离经典还有很大距离。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排导向。因此,《林徽因》一定要坚持从观众的角度和审美出发,在修改中不断完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要继续努力、精益求精,力求将歌剧《林徽因》打造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之作。”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9 h, z4 L& z2 F6 D" _
; X. j* k+ A( L4 A: ~! T- ]6 k* D, I
这部剧看完很震撼。按照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的标准看,它是过关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剧目。我首先想重申对林徽因其人、其事、其价值的看法。林徽因不是一个沉浸在自我中不能自拔的悲剧形象。作为中国上世纪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她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启示便是对美的追求,对永恒的追求,对精神价值、学术价值的追求,而这都在戏里体现出了。借用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墓志铭上的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最为宝贵的。( d2 X" B- Y" x4 q3 J5 L+ ?
; J) O' ~( |' e1 X' [ _2 u1 T
那一代知识分子是有独立精神的,对美的追求是执着的、坚韧的,追求到死,至死不悔。林徽因设计国徽的标准就是美,美就是自由的象征,这点发人深省。林徽因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有中华文化的道德底线,所以在16岁时看见怀孕的张幼仪,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等到20岁碰到梁思成,她明白两性之间的感情最高境界是事业追求、精神追求的一致性,永恒价值观的一致性。这超越了两性之间的一般爱情,这是比爱的程度更高的境界。这在剧中歌曲《一半》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4 ~8 z# Z7 p5 e; O2 V: o* A$ f
( n5 C B4 x- g P! _7 L. z& Y0 z
我对这部戏的架构基本认同。第一幕第一场,从林徽因病重开始,给了我们一个必须重视的人生课题: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一幕第二场“太太的客厅”,营造出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交氛围。在这场戏中,他们讨论诗歌、逻辑学、建筑学。我建议可以不要讨论逻辑学——太抽象,观众不好理解;此外,这场戏人物偏多,观众很难消化人物,可以斟酌一下,如何能既营造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又能塑造林徽因文化自信的形象,展现那个时代的青年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第一幕第三场,是剑桥的戏,写得很好,可以用中华美学的凝练节制来概括,言简意赅又突出人物矛盾关系。这场戏唱词写得很好,以后唱的时候可以强化,从而加深观众的感受,进一步引发现场共鸣。第一幕第四场,说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而这也可以再强化一些,突出一下两人订婚的日子是《营造法式》刻碑的那一天。 T' F( m3 @' `: k0 W( m
3 h9 L0 d0 m* D( A8 d/ l* r 第二幕第一场佛光寺那场戏,要精炼,艺术不必体现那些建筑数据,这场戏应突显对历史真相的揭示。第二幕第二场,这场戏展现了林徽因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她招了一批建筑学的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指导学生完成了《中国建筑学史》插图版的第一卷。她和梁思成在战争中不忘学术,培养了一批中国建筑学的顶梁柱。这是他们的一大功绩,很好地体现了他们作为建筑学教育家的身份。第二幕第三场设计国徽这场戏,可更突出林徽因对美的追求,要突出她提出的“美才是最重要的”,还要突出“美或许只有些人懂”“国家不能因我而不美”“我们只对永恒负责”等唱词的意境。 # _8 N- J" s$ H g # I) m. ^! i5 g. e$ z, i& C. _4 q 中国歌剧要多样化,不要单一化,既要有民族歌剧,也要有其他形式。在总体原则上,我主张费孝通先生的说法,先各美其美,继承民族艺术精华;然后美人之美,学习西洋歌剧先进之处;最后美美与共,将两种美交融整合,创造出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看完《林徽因》,我感觉它就是时代和人民需要的好戏。这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剧目,一定要坚持下去。当然,也只有国家级院团能够把握住这个题材,中国歌剧舞剧院作为国家级剧院,就应该打造好这样的作品。该剧是代表民族审美的一种创作,而不是流俗的、单纯迎合市场需求的。它告诉了我们,以林徽因为代表的前辈们就是继承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更要继承他们这种精神,追求人类精神的永恒。这部戏是要体现林徽因的高境界,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人物上,让其他所有人物都向她靠近,为她服务。一部歌剧立起了一个形象,功莫大焉,肯定会在中国歌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F# l' u6 ~9 h, W0 a) q
q. P* y' i3 [! M7 P5 L" M 《林徽因》可以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应立志将这张名片做好。此外,我要对该剧的主创、主演表示由衷的敬意,我非常佩服你们能够认真坚守艺术阵地,为人类创造优秀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