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0 66 _+ P; X: K; P$ m* X. m; T( P
# b, ^6 ?* p8 Q: g! Z
周次:六
1 n# s$ Q1 g& l: E7 s( S! w ( g" T# {: g1 a: @$ S5 r$ h
课时安排:三节
5 P8 x: F9 c; ^ % A" w# q1 C/ L4 p8 i
课题:二段曲式〈二〉
: \+ M& @) k' W; K+ m/ ] + `2 q, c3 J- e% x4 J8 @
教材的重点|1 {) \* g4 t5 R/ W
难点分析:重点:二段曲式各部分特征。$ N+ @4 y2 k, j# l* ]
难点:1、二段曲式呈示段与一段曲式的区别。! w, G. G- F0 {. ?& v5 E( ?$ p
2、二段曲式呈示段与后段的联系和与区别。
) @6 H* l) r2 {* D + @* C7 ]7 h$ c2 S3 @' }# W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二段曲式的定义。' o. j- r! P* v! Z% C# m, g" @( H
2、使同学们对二段曲式各部分的特征以及它们在曲式发展中作用。
* n0 [9 R+ i) }3、能够独立地分析不同类型的二段式,并能写出相对完整的分析报告。
& v! g. D l5 l
/ v& ]- E1 p, o5 M教学方法和
2 }5 @3 t7 X( o/ k1 @教学手段:1、讲授法:以讲授为主,讲解呈示段与后段的区别。+ x% Q. ~+ H% t" I) \
2、实例分析法:以各时期的经典作品为例,分析二段式各个部分的特征。
; h! h( w' A t; B' x. [( J
3 W6 I! D" y' W* }' Y( S Y5 _. Y- m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分析上次作业
& `) |& ?! r" f7 T/ n二、进入新课' C! _+ Z G+ y5 L* w
〈一〉、二段式的第一部分:二段式的第一个部分是一个呈示性乐段。 X+ v) Q" C( I$ P8 D
这种呈示性的陈述特点,即:采用单主题的形式,体现出主题材料的重复性关系,其最为典型的结构就是再现乐段,这种结构除了保持曲调音型的重复性之外,节奏的重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2 r" w s( c+ r4 z4 o' W: R
在呈示段内,和声、调性不宜作过多的变化,和声进行除了要表现它上下、属主遥相呼应的功能逻辑关系之外,放宽和声的节奏(即降低和弦替换的密度)拉长和声句法的气息,尽可能保持和声的进行的单纯性。2 z- K/ C2 n* [' ~2 T! e' P2 |
〈二〉二段式的第二部分
4 Z. G6 R5 P" P) P# \/ l$ S: Q3 T$ {二段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一个乐段或只是一个相当于乐段规模的结构,该部分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引入教新的主题材料,使它在呈示段的音乐陈述结束时,又引发乐思发展的新意向。
; M3 u+ F0 k/ Z4 R8 T. i; S对比方面:1、主题材料的变换或派生性的进一步2、和声调性的对置3、音乐织体、节奏以及和声结构陈述方式4、体裁的不同5、速度和节拍的不同
( w4 d' r; I& o3 \三、布置作业,总结新课
3 X" U( L# x- c+ l 9 Q1 J7 A5 n7 \+ U4 J* y O
课后作业:1、分析格里格《苏尔维之歌》
8 x$ \! q2 P# T8 U3 D- A3 D2、分析卡普阿《玛利亚!玛利》& f$ \: Z. V" G _
编号:0 70 Q4 J# X' ~5 G; B! C$ Q+ v$ A* J
% B/ E s) L) K+ @. Y周次:七& l: H2 ~2 Y8 w
( i. ~! y& N) Y* M; Z
课时安排:三节
. i% c/ I# I9 o 0 P2 W$ X6 @: n2 R3 q& o7 H, b+ Y" J- ^9 |
课题:三段曲式〈一〉$ R( H# [7 Z5 w/ d4 S2 _( |
* U* C3 K: ]2 o
教材的重点|! Y* r; F& `4 M
难点分析:重点:三段曲式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k* i p: G- y$ T
难点:1、三段式与二段式的区别7 y$ l, K R& \1 k2 h' A
2、各种不同类型三段式的划分方式! Y, r. a1 |9 z% z! ^
9 e( U' ]3 J! [1 I9 e0 n9 S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段式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 E: ]0 G/ S/ W
2、初步了解三段式的分类方法。
7 U4 |2 V% A/ u3 i9 M1 I# w. f+ r, \3、了解三段式的结构原理。
( n7 ~, n5 G& f9 q& t! r5 {$ H5 s
4 g, N' G! b4 Z) v教学方法和% t# T' L2 l @% T2 l
教学手段:1、图表分析法2、讲授法3、实例分析法
1 ?* z" k: C$ e) ?4 A t+ K
& M" E$ b ?) i5 Q+ x7 A O8 e0 M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分析上次作业
( @/ @: v4 R0 ^0 ~二、进入新课(105分钟)
C) Q+ u7 A3 [# ~. U1 g: H〈一〉、三段式的定义
" N' L. n7 ?, {) W" e& X' b) D由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按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成的曲式,称为三段曲式9 P! F" k6 r5 ]1 C7 x" A3 t7 E
1、功能:曲式中的不同结构单位在曲式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 ~6 m1 u+ e4 b% A. W: }7 O' s
2、三步性:首尾呼应的结构原则。
% P) C% g' L7 F〈二〉三段式的结构原理
, H3 ]' ~: \; f ?: ?3 U r9 {1、由带再现的二段式发展而来( D% H4 e2 w# r ^, D+ z; e. }
2、由带再现三句式乐段发展而来
' m# f7 t8 Q) c〈三〉、三段式各部分的情况9 Q/ \3 k9 ^! M; x5 r
1、呈示段:呈示主要乐思
- Y; R) J4 ]( m3 T1 n8 a2、中段:可分为展开中段、对比型中段和综合性中段
% a; t0 F3 T" F0 a/ X) x5 v5 v; h3、再现段:有两种情况:原始再现、动力再现0 T; I# L/ c. V- \6 f3 M! m/ V
三、布置作业,总结新课' L( {; l+ \- i4 W% X
6 N1 J3 d) }/ C- J0 H8 l! ?- R& H课后作业:分析以下曲例的各部概况
n t% M& G7 X3 V$ h0 y1、贝多芬《我爱你》0 C, K. A) E& i. b* S2 ~; b
2、黎英海《在银色的月光下》' p% P0 f' R2 W4 V' N7 q. Z7 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