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布置作业,总结新课(15分钟)* f4 w) T2 E6 f9 @$ F
4 u2 k" K$ n" B9 Z5 o课后作业:分析肖邦《前奏曲》第四首(e小调)# t% q6 w/ @ m! A, X0 u8 B
编号:0 4
5 r* l- A) V W% q. _
3 y$ t8 L. q# u i( Z& ?" a周次:四 T/ ]% q3 v+ `& t- Z, e
; e$ Q. q3 D, J! M5 ~1 {$ h课时安排:三节
* m m) k& V' f) A
# S' u5 C0 W+ J' M' P& A课题:一段曲式〈二〉
4 S" F7 d; U7 j- U2 ^, | F$ Q8 D* F, m# H; s! {
教材的重点|+ B' P* _8 F5 S4 O
难点分析:重点:如何根据乐段内乐句的数量对乐段进行分类。
5 ~( X/ j7 N0 D, X, M8 w) A难点:1、起承转合四句式与外承转合四句式的区别0 G c' w Z9 q/ g3 n" p+ B
2、复合与变奏的区别与联系
+ R& I2 d2 ~* @# F! U5 ^) H. Z * S2 n8 h% ~6 H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一段曲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 y* O5 R5 D& i/ v$ _5 J2、使熟练掌握根据乐段内乐句数量对乐段进行分类的方法。
9 T, V/ j0 O1 @1 z0 u. j0 i) y+ g5 q3、了解一段曲式中前奏、间奏、尾声等附属部分的作用。
- |9 ^' }/ h8 ~0 q # u& I& M7 Z& \+ f! @/ }
教学方法和
0 ^' M& D, s3 O3 v6 H# n教学手段:1、讲授法2、实例分析法3、图表演示法
! x- x% {( P( f
' j. ~$ V4 v6 n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组织教学(5分钟)
( @% Y& M, T" L& a/ o5 B( x二、进入新课(105分钟)
' s! z$ I; c: v& Z〈一〉、乐段内乐句的数量( j: Q/ f( a4 s* ^1 M$ n, `" E
1、一句类:这类乐段往往采用衍展手法,内部不可分割。在结构的套体里不含有明显的一段句式,不使用明显的对比材料所形成的句法类型。1 |' e. M% _& A# e* ^: y2 ?3 `
2、二句类:共有两种关系
F8 w) h7 L0 f) R(1)并行二句式:第二部分重复前一部分的材料,通常是前半部分的材料。, A2 }. x/ R `4 @+ u* D
eg:桑桐《草原情歌》
% V& J6 ?! P: Q/ F/ o. E3 `! d0 P# w(2)对比二句式:第二部分在材料上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6 h; n. D7 C% d
3、三句类:由三个乐句形成的乐段
$ T6 W6 T* P/ ?& _. C! L j(1)连续并行(2)并行对比(3)对比并行(4)三部性三句类7 Q7 Z' c$ S0 o' f) B
4、四句类:由四个乐句形成了乐段(1)连续并行四句类(2)起承转合四句类4 |: a; ~; _& m
5、五句以上类! r1 o# X1 J! h$ @; _
eg: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5 P( f6 G( S+ Z〈二〉复乐段可分为复乐段的重复和复合6 W% I/ x$ ~. f2 b7 H* Y8 Z4 k
三、布置作业,总结新课(15分钟)# b* [, b. C7 p. w7 W# Z
( F5 Z0 t9 U) m/ f2 a
课后作业:1、分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段主题
6 R V; e4 c' D2、分析青海民歌《水红花令》7 g9 L- h; m, S
: w8 h( o; h+ J5 v7 p: P1 X! P
编号:0 52 p2 C' Z# R; M& C1 i& d2 e
" Q8 \/ `0 K5 @$ ~& f
周次:五0 @9 b" a! p' X) |2 Z; _" I6 N
+ t2 t5 |# R$ e% ~( L! G课时安排:三节
8 Q8 Z, y: \5 v: e
7 O4 G& ?' l% V# Y0 N0 A6 o课题:二段曲式〈一〉) M8 \7 {9 Q( u0 ?9 J+ s
) a `6 V: C% x! `& O4 w9 T# N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段曲式的三个部分。; q5 V. p, ]' W9 l6 Q2 w6 x
难点:1、二段曲式的两种类型—再现的二段式与无再现的二段式曲式的区别和联系
9 X3 t/ H# ]9 D5 I) V" [2、二段曲式的定义
& w9 g3 x0 O, d4 l ; Q( R2 V" ~5 b2 q; J* \2 B1 v) ?0 @; g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二段曲式的意义。
" w, p$ g% Q% ?6 [6 V% i# J! {2、使同学们正确区别二段曲式与一段曲式和复乐段。, l6 p: T9 M3 D* J. ^/ A
3、能正确判断有再现的二段曲式与无再现的二段曲式3 l0 n+ c# w% L. H. R+ o* D
- E" @0 M6 o/ d/ N教学方法和" w9 e: t$ P9 |; _; D
教学手段:1、讲授法:讲解二段曲式的概况7 `5 b/ d# _5 y0 @4 Q+ l
2、实例分析法:分别举出各种曲例分析二段式的各种类型
$ y; g4 ~; F! L
4 A7 s# q0 Z7 c# n1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分析上次作业(20分钟)
- Z5 H( ^1 q1 j. v7 x0 d2 t二、进入新课( B4 t& K3 B/ M+ A7 J. U0 V
〈一〉、定义:由功能不同的两个乐段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曲式
/ U3 Y$ J. g% W5 ]〈二〉、功能:曲式中某一个段落在主题发展中特定阶级上所起的作用
; X) S' l% P& F5 B〈三〉、二段式的主要类型:两类(有再现二段式和无再现二段式)
" m2 v7 i! u% e$ @1、有再现二段式:由于中句(有中间型功能的乐句)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1)使用展开性中句的有再现二句式(2)使用对比性中句的有再现二段式(3)使用综合性中句的有再现二句式
& z3 F; J1 K+ r2、无再现的二段式:两个重要的分析任务:(1)明确对比方式、方法、方面(2)明确在对比的同时还有哪些潜在统一因素
$ z, M, G F( [7 f5 w# X实例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 b3 v# k& G7 a3 U4 ~* \5 L
这是个典型的再现二段曲式。它使用了对比性的中句,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段或后段是相当于乐段的结构;呈示段在主调结束于和声的完全终止,再现句重复呈示段的第二乐句,和声调性是明确的收拢性结构。( a2 f# o# s: V" w6 Q6 E* @
三、布置作业,总结新课2 {7 l0 F# q2 O1 O
* b1 L3 K( O& D5 y# H
课后作业:1、分析舒曼《初衷》6 O1 }( v6 K3 B S. C% C
2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二〉》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