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举例说说结构的过程。
9 Z# o% ^# S+ ^9 o1 ]6 P- A$ x# |0 X
创作《醉在武夷怀抱中》这首歌词时,最初登上天游峰俯瞰丹霞碧水获得的感觉是“身也轻轻,脚也轻轻,醉在武夷怀抱中”,在构思中,我就抓住一个“醉”字做文章。先从白云——群山——清风写出所处环境的特点,再通过所见所闻所疑写出自己的各种幻觉,尽量把“醉意”写足。在角度上采用疑问切入,一下子就创作出恍如梦幻艺术氛围,请看:1 Z5 Z1 h* Q7 o: z
: N1 ]$ z' p7 @& K* x& F( | 是在天游,还是梦游?
" H i) C2 t* g, p
, f) m5 t4 B" v 游在山峰,还是碧空?
- q S6 m4 |6 R+ @7 a. n; O: S& ^& V6 y* v7 R6 s( T$ x* e
白云身边缭绕,8 j" g+ n$ d2 o" l# c
1 \" _$ N' Y" G/ [ 群山脚下翻腾,
9 n$ R% ~/ [3 s8 |2 s, W
* g- y8 g# ]8 X* u" i 一片清风吹来,0 @' }% T7 s1 |" ? B" r, B
; W0 m' [) z) i0 o" ~: ~$ V1 q. A$ @ 花香醉人心胸。
# D2 T, p" i, t8 r, d: L4 I9 Z6 G: T% {) V( P K+ ]
啊,身也轻轻,脚也轻轻2 P' \7 T+ A1 H0 i4 E
% K( N+ g$ Z6 z# \' ~6 P6 d' N7 ~
醉在武夷怀抱中
# I1 U g. T9 t/ t8 E: g9 a
! P8 K ~: t+ N$ Z) u# t. U 是在漫游,还是神游?
1 C& X1 U' i* R; M/ n# }' ?# n
# K: w' Z' |* L$ @ g/ ~ 游在九曲,还是龙宫?
" P" a) N& F4 Q7 ^7 C5 S5 X; o. I, @- _- V4 D" I5 U! V) `
石龟探出溪面,
$ _2 g* T3 a1 q2 q6 S3 Y+ D% s$ e5 | W, _( t1 r
丹崖舞在水中,
. ~$ ~, y* c) L* ?2 w7 {. q0 E5 h' [( J
一曲歌谣飘过,
4 h$ b! O/ p7 E/ A3 {7 }/ {# [$ @8 Y
2 y0 d( U! T0 U! E/ L 玉女展现笑容。0 @' |: D5 @$ U
3 S# P g% ^# Z8 ~* w 啊,看也朦胧,听也朦胧,8 Q4 A- M" S8 t2 j" e1 E: [( S$ \
. ^# Z; K/ c! e) b- \ 醉在武夷怀抱中
( x4 ]. Z0 D) @& h9 Q) k5 u' K6 b$ g: ?
在一九九三年,“营多杯”中国体育运动队队歌征集大赛中,吴文峰作词,方石作曲的《在蔚蓝之间》,被评为中国跳水队获奖歌曲,我觉得这首词写得很妙的,它不仅写出跳水运动的特点——在天空与池水的蔚蓝之间,而且抓住时空这一点深入挖掘,写得简练、集中、新颖,难怪能从众多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请看:$ s7 X* }9 S3 c
% R+ n3 B) t& { 天高地远8 X2 Y% G v3 z$ |
9 f9 I$ X. g! ]; X4 G8 n 我们的空间却十分有限
2 [0 }' _) v/ k8 S1 ]) ~/ K6 i
/ z3 H% n: m; A9 g 岁月绵绵
/ V5 n- ^1 Z7 i" X6 z: c0 f* g5 {7 r: X. U" ~5 ]7 ?
我们的时刻却十分短暂
: L0 P% k$ u" E2 x& w; J- Y. x+ c) ?- t0 N! x$ `
头上是蔚蓝的天
$ H8 T0 z7 `/ V/ j8 d7 F0 Z: \7 d6 R6 H( @- i- r
脚下是蔚蓝的水* ?, x% h/ x4 ]: q
3 p" {# s0 U1 s; `' }" w% A
跃起,舒展,落下
8 K' z( z% i! j+ O: u; I- J3 [5 B9 l5 i
用美延伸空间( Y- R. t: u" {: @2 R. F/ V
- a( u: q3 ^( w6 W( b3 f- }( e" a+ ~
用美创造永远
- J5 J5 W2 _& u2 h: f+ K
3 S0 O- S" X, N 第一句写跳水空间上的特点,第二句写跳水时间上的特点,第三句至第六句继续写跳水运动员在跳水那一瞬间的时空特点——在蔚蓝之间,跃起,舒展,落下,末两句再从时空角度写跳水运动员的意义——用美延伸空间,用美创造永远。结句可谓概括的精辟而新颖。. e8 }0 i; M# a3 K
; \. n: I( v, ^: V' c 这首词能抓住跳水运动独具的特点,写出新意,是成功的原因之一;选取在蔚蓝之间这个角度切入,紧扣“时空”这一点来剪裁谋篇,句句准确而集中的表现它,有如击鼓一样,槌槌打在鼓心上,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力,这是成功原因之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J8 V5 O$ ^) Z. p# C7 w% G) i
3 Q! U2 E7 U" y' X (此文选自魏德泮著的《歌词例话》歌词构思的第一节“构思过程概述”); ~4 ?* M% M3 L. o
/ g2 C- o5 G9 L; \- _ 歌词创作中的“领”与“悟”! T) q1 l& C$ q U
# x }; J( X* O) v0 }4 x9 i 歌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经过无数歌词作家的努力,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文类与科学体系。为了传承和繁荣歌词创作,音乐院校开设了音乐文学专业,刊物开辟了歌词理论和技法的专栏,这些举措无疑都是在教授和传播歌词技巧。凡是学习歌词创作的人几乎都受过这种师传、书传、词传的过程。可见歌词创作是要学习的,是不能否认向别人学习的。当然,这种学习有的是系统的,有的是零碎的,有的是通过别人的一次或者几次改词的过程,通过别人的一次或者几次的讲解的过程才能学习到的。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写歌词无需老师也不用别人指导,只靠“悟性”。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确实搞创作的人要有“悟性”,“悟性”是指一个人的聪明与天质,“悟性”代表一个人对一种事物的感悟程度。我们学习写歌词确实有个“悟”性的问题。$ T4 U x# | C( H( }- C
" r8 q& i9 f8 b- L 说到“悟性”我们大概谁也比不上孙悟空,这个猴子的“悟性”可是独一无二的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他是在被他的那个不知名的师傅在头上打了一戒尺,才开始有了“悟性”。由此我就想到这个“悟”字前面那个“领”字,也就因为有了那个“领”字,方能成为一个词——“领悟”。7 q+ b1 q: K9 T* S' R
9 y4 p! ?* R4 N
不能否认,有的作者“悟”性很强,能够在别人的言谈中,在别人的歌词作品中“悟”到一些东西,写起来从个别形态上也蛮像那么回事。但是,“悟”,不是万能的,“悟”,绝不能代替学习,也不可能“悟”,到歌词的全部特征和深刻的内涵。因为歌词有自己的科学体系,不学习,靠“悟”,是悟不出有多少种类、有什么曲格、词格。1 U7 F' v- T4 P
' |/ |) u% |; L- X 听到别人的言谈、阅读别人的作品,让人修改过歌词,这本身已经是有意无意的被师授,被“领”过,哪怕是一句或者一字,不是有“一字之师”之说么?!可见,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是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前人的成果就是师传,这个传就是“领”,加上自己聪明的天质和敏锐的文思-----“悟”,也就全面了。因此“领”和“悟”应该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分开来认识和解释。
% L. Y. x$ g0 n" v6 Z" d! I
7 ?! I$ {! }3 z, T: n 由此可见,我们初学歌词的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人摸象,这样,才能不断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才能进步,才能写出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好作品。# _- a- C* y& x" O( Q
& q4 o* A6 J" j9 l9 A
歌词的题目- j+ P. |! ^# j7 O3 e. J# L" u
' c. Q( M0 ^2 i/ H2 g 歌词的题目是歌词的名片。一首感人的歌词首先应该有一个好题目,因此,在我们写歌词的不是先考虑内容,而是先确立题目。立题、立题,这是歌词立意所必须的,绝不是写完了内容再考虑题目。
$ ?7 d9 r( W0 k. @3 U6 t, m; w( f; Y- F3 i1 F
其实,一个成熟的词作者,在采集生活、感受生活、提炼生活进入创作的同时,题目就确立了。例如:《好日子》有了这个题目,就一定会想到好日子怎么个好法,它和以往的日子有什么不同?于是说明这个题目的“阳光的油彩抹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语言就会油然而生了。歌词的题目是歌词的灵魂。一个好的歌词题目,总是这个歌词的最具情感内核的部分,也只有这个题目的内涵是最能打动人的,让人们感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题目,一定是词作家在被时代、被生活、被改革开放的新农村、新景象感动后提炼出来的,于是就会带动出“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这样的内容。看到这首歌词,就会觉得《希望的田野上》这个题目,是这首歌活灵活现的灵魂。
. L2 G" O6 r3 h. M4 o$ ]& t. b: T# F8 T
歌词的题目是歌词的翅膀。一个好的歌词题目就像歌词的翅膀,能带动歌词起飞,能飞入人们心中,能飞入人们梦中。有的时候,人们不一定记住歌词的全部,但是只要记住歌词的题目,这个歌曲就不会消亡。试想,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歌曲,例如《血染的风采》,它的大部分歌词人们不一定记的全了,但是响亮,生动,感人的题目总会飞翔在人们的记忆中。& Y$ {! w1 [7 M6 ?8 R! ]' {
* \" y+ r5 C) z' o) E
总之,写歌词,题目很总要,也很吃功,我们也一定要把它作为写词的主要功课来做,这样,你歌词的题目就会变成传世的格言、变成人们的座右铭。: {$ | \2 o# G6 \ [2 l
3 r$ ^9 B5 l0 B6 X! H8 y; W 歌词的意向7 W8 f9 N2 H! x* d! m
- I5 {! P( T3 @2 g! B
歌词创作中加入意象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法,加深内涵,激发想象,通常的手法有,9 z1 Y- b* s ]+ t- X# H r
1 Y. f/ k& V7 T
1,单一意象,即只选一个意象中心象乔羽的三《思念》
/ s, v0 j- M# R% `+ K: n' e( i N+ f* D j0 q
2,复合意象,即若干意象内在联系在一起如《再回首》" n3 ?5 R! k5 ]0 M# I7 }( Q( B; M6 {
6 i& ]9 S7 B3 S: }. B- U 3,关于意象反拨,即意象过头过分稠密使作品走向无谜底,玄学化,是歌词创作的大忌,所以此时就要适当地消弱意象。
. m' X0 R& x! X" Y, P& b% a3 ^- i( z. u, W/ k
通俗歌曲的歌词4 _. A2 t; [* y0 b. \2 g
- [) W& R5 a+ o f. ~% [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
$ L2 g3 f3 t) a* W1 x6 c6 H2 f
! S3 |: P- |' u0 h5 a6 ?- ?, t: r# g' ^ 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s; W5 J( ~/ Z& g2 v9 M r: I/ t5 y
' z: ^' Q8 [5 R& z5 U4 H
通俗歌曲的语言的特征6 q+ B4 n) f4 [
1 O! [, {2 F5 a- H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
9 J, {1 G$ y6 v- p8 d h
; a5 x; n! L# C V4 g- ~8 q 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2 l' a+ R6 H" Z$ H" F7 a
- x! H; L5 p# y" Z3 l' H: Z 歌词特点简谈+ Z; q6 K4 ~# R& L4 K- n4 F# O
3 A1 p5 ^6 I. ?; Q
歌词是歌曲旋律写作的基础,只有那些意境深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声诗并著”既有诗的素质,有有歌的性能的“能唱的诗”,才能引发曲作者的创作欲望,激起曲作者的创作热情,挖掘出心中美的旋律。所以,好的歌词应该既可以同旋律集合成为一首好歌,又是一首能离开旋律而独立存在的颇具审美价值的好诗。' r3 l# v/ F& W' I: e( x& A2 }4 O
& Y2 v3 D% e; }# t* e: q. c 一首好词应该具备的特性:
0 C! c0 ^( o, o6 q8 L/ q' j1 o+ J q# d+ @# t$ ]
1.从思想而言,内容要健康,能正确反映生活
- ]6 s Z0 R8 h6 f* Z
6 }! l# p# P& k: [& W 2.就艺术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品位从本质而言,歌词应是相对旋律而独立并显现其美感的诗。也就是说,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手法,它都该具有。但是它应该在语言,声韵,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滴受到旋律滴影响和制约而已,这也是歌词被称为“歌诗”;“声诗”滴缘故。( W2 x5 `1 j. R$ B" T7 _
( p" F* p* W* U 歌词的艺术特征6 J. B2 x* `2 j9 [
4 N! @- e: E/ _# P8 w5 s7 |5 d 1.主题的深刻性,集中性! b, K9 n g" M8 L# R
; c! d9 X' J# R1 W 2.形象的可歌性,可唱性+ C) B; k- l4 p+ A* Z
3 N r# A3 t5 l; ~- I% M& y3 V/ y 3.情感的根本性,真实性
" t4 k5 i: W% D; \+ s
. `2 p1 y f! J- b5 j# u: n, a 4.语言的凝练性,通俗性7 X8 c$ C& t5 m: z# z) e0 y% w7 D) b
7 Q/ L$ M" ?6 \8 {0 _' z! w
5.节奏的鲜明性,确定性
. ~! M9 j0 `) s3 L) q! y R$ o3 U+ n' W2 N5 Q. r- h5 q6 v( N' ^
6.韵律的和谐性,明快性(我提倡韵律的和谐性的重要,韵脚铿锵,朗朗上口,合辙压韵,易唱好记才是一首好歌词的特性。)" Q9 V( p4 g. X |2 e* X8 F
$ k9 K) n$ N0 E5 z c9 c4 J 歌词的结构形式
, n7 a4 I% x" [* b; _. a! z1 R% i& W3 t J+ g! w3 C: i
1,歌词的句式:基本上是7字句,5字句
9 w- C2 e3 M3 w' E& A& V; e
& N( y: h8 w# e8 \0 i$ `" }% S 2,歌词的段式:1段式2段式3段式和多段式。歌词段式内在的不同,段式句数的不一,可以带来不同的节奏感。2 d5 `" `( `: ]3 I& p0 q% V: c' A
7 g$ r1 ~! u! ^( I' f8 e 歌词写作的方法, C: {" o& v0 c I# N6 f" R% T
- y. O! R( r' \8 [; I
1.(开门见山)" U/ i& o0 O8 V5 N- h; X
$ b* i1 H3 A4 c. d. ]) ?' B9 k
2.兴(比喻,% W" q" O5 D9 ]- ~
$ U" R+ a1 k, d! R) W( P. c! G
3.偶(对仗)
H% m0 z2 G% [" @7 V. x+ A) P' `4 q; x# v
4.比(不少于3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的并列,常是同一事物多侧面的描述,以达到充分强调和鲜明地表现目的。
G, Y* l! K+ y3 a
X" d# v* j; X; ^ 5.序列(以方向,时间,数字等的顺序,依次引发歌词内容的手法。' A( t4 [0 ^5 n* p7 R: B* e) C# L
# s& n# w5 ~ ?; ^, L: U
6.比拟(把人比物,把物拟人,赋予人〈物〉以物〈人〉的性格,特征和动态的描写手法。( k& c% P6 d9 ]6 o
9 |2 I# s7 S8 x
7.对比(多为相反,相对事物的对比并置,可用在句与句,段与段,章与章之间。
, d, u% A5 v4 L5 r; X# Y# ~/ {$ l* J$ M8 J8 K8 R
8.衬托(以客体〈衬托者〉突出主体〈被衬托者〉的一中表现手法。7 i% ~& q6 z. [
+ L$ ~& F% G3 N8 F8 F1 H' |
9.设问(分“自问自答”“自问不答”2类)
) J ~( t7 B$ f! P
8 O9 z# J+ v. s7 S, x+ O" q 10.叠置(就是把字或词重叠使用,可以形声,绘色,写景,抒情〈如小小一声声一片片〉6 s) A& ~8 e5 ~+ ?
1 }# M4 Q% d% G% i% ?. R 11.重复(将歌词中相同的语句,段落紧接或间隔着多次出现的手法。恰当地使用重复,可加强语气,突出重点,协调韵律,规划段落。)
! z, T% r5 H4 n+ V2 ~! j" K1 B+ }$ X6 D! }( v+ C' a: o
12.衬词:(1).有助与民族风格表达的衬字,词,句。如呀啦嗦哎9 a4 e( V7 Z! A% @4 _$ S# c" Z
) C& b6 D, {" ?$ m (2).有助于地方色彩表达的衬字,词,句。" {9 m) r( r. d$ m
# D) i: o" P8 A% V
(3).一些主要源自象声词的衬字,词,句。如来来来滴哩哩
6 P5 T8 V% r& @, H) Y, i8 R# X2 S5 A# @1 P8 e/ M$ r
(4).还有一些衬字,词,句。如啊,呀,哎,哟。, K3 |0 V; T5 R
8 e% _1 j+ `4 M% |8 V 13.夸张(既借助丰富的想象,对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形象予以适度的夸大,缩小强调和渲染的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