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16|回复: 3

[歌词创作] 古体近体诗句法、用韵、平仄之区别

[复制链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 G) {) m+ l+ l- E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c! M+ P0 q* z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W- A# }8 T% N, _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5 V$ b1 z% P0 X4 G# q- b2 S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R8 t. e/ Q- N/ q# ?7 m( K5 e) ^" T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楼主|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  韵% F* c' h/ t, [4 Y7 p& b7 a3 z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M6 ]; s7 J! P& V2 S! G+ g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 ~6 q2 b) Y5 t: T! Q0 j( P1 W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5 M) ^+ t! A2 J! Z- V: R% H3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8 U$ ^9 J+ M3 z) {8 A4 B3 w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 q$ j" u  x7 ^        楸树馨香倚钓矶,
8 j7 r# ~0 Y( |' h1 f( ]    斩新花蕊未应飞。
+ t; ]' R: a9 e    不如醉里风吹尽,# D1 T: q7 p. Q9 j
    可忍醒时雨打稀。, S. c" u& K. n  i' O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4 X' j; ]3 W) \9 u/ E; a
又如第二首:
" T# B, t6 G( e; K' a    门外鸬鹚去不来,. B9 n6 \- d. w+ H6 h
    沙头忽见眼相猜。
4 n2 M& H4 j% b2 ^' B    自今以后知人意,
" G- `5 x" ~; [/ q! T! Z+ }- n4 f    一日须来一百回。
  N, v* m6 E2 ]+ z# q; J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 }( |) [3 A: z: }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e+ m3 B3 P( B- m. Q! Q/ O( b4 v8 a
酒渴爱江清,
  g. y" H6 E  Y: t    余甘漱晚汀。
! o. s) Q2 [) G/ z5 t! S    软沙倚坐稳,
; p9 {4 V( z( }! y7 X    冷石醉眠醒。& y4 f  R* _9 k$ ?6 r+ C6 }( N
    野膳随行帐,9 H) o8 m9 J) v( H/ \
    华音发从伶。
- Z9 R  U: p- X  }& K# f, {    数杯君不见,
0 y, P1 F) b3 Z6 P9 p0 h; x    都已遣沈冥。
. R5 r4 {& ~. |) d5 i* t: M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t! s2 f$ y( x& P! x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1 ^! c8 P: G1 A# i4 R" Q/ w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d8 \* O0 `2 `/ I3 o4 o
    楸树馨香倚钓矶,
# W, C# x- `7 C) K4 G& [5 X    斩新花蕊未应飞。0 r. C+ G( D. m* N
    不如醉里风吹尽,# n1 j9 }$ I' g
    可忍醒时雨打稀。
; h; O5 o7 {& q8 M. Z    一画:一3 {' n' m4 s) A) _/ Y) v
  二画:七八十1 V: y+ H; M0 S0 [8 u& X
  三画:兀孑勺习夕( H( T2 d1 U: E' B# S
  四画:仆曰什及" v, D( w1 s' a2 }7 `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8 {9 ?8 V" M' I# }* i5 y! J0 A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 c6 ?" C3 }- V, b& S6 S9 Q' ]4 X6 [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 ^7 L- d- M: d/ j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4 s* m2 B( S% m/ E. P" A  九画:觉(觉悟)急罚* @+ z$ V! R% N2 G7 G1 w- p2 c; t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6 e9 p( C) y1 `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5 s" Y' e: Q  `$ Z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 @- a: [4 l# |$ @# `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q" ], y9 r9 e- s+ A+ p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t) Z7 f+ D+ T5 _5 \5 f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6 R: j! ]# m7 a. _; }' i$ ]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 `# s- {; ~- r: n- B+ c
  十七画:擢蟋檄
6 m2 v( d6 m7 Q) \  十九画:蹶! S7 o4 ?# f' S8 u3 N: X
  二十画:籍黩嚼# Q5 ]5 H6 z( X2 @$ i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楼主|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6 `( c' ?) Y; M4 q8 r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5 I3 K- Q9 ^+ [0 N
 无家对寒食,
( O1 F0 x3 F1 e    有泪如金波。3 \" Q' _2 G+ i, g  o# c! P
    斫却月中桂,: ]) q  a9 h8 L# h6 ]
    清光应更多。2 Q) E6 a2 M! ~, }* f$ C. V
    仳离放红蕊,# m$ b6 S/ L5 ?4 G! }$ C9 p
    想像颦青蛾。3 A5 s4 N( \- Y# Z& I- N: ~) M
    牛女漫愁思,
+ p6 c& w+ @9 h! [- P1 p2 g( M% K- H7 v    秋期犹渡河。$ I8 M4 d% J5 K7 ~! K! L5 x# n% Q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2 [. C8 _  F$ }- _4 E* `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 ?( R2 P6 w- ~9 _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 m) O6 d6 j1 P+ h/ `& v' n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若水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若水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 j, a: H+ D1 [. E$ T
 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e0 C1 @7 c, T. u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
! o; W: E2 ^% g! v/ `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p; @7 B/ o0 v3 d* \, {: c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 R1 u& h7 R& b- H" {/ J# O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
- l# Z: z0 L4 m3 P+ |8 F8 c+ j. J. Z《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M7 T( L9 u/ _" U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t1 C: A1 \2 g+ K: `1 W( q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 ^. O4 W7 @; w' ]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9 [6 i5 v" Y2 W$ M- u8 H
    “仄仄平平仄,) C2 ^* ]7 W3 q8 [8 i# v8 }$ j
      平平仄仄平。* `/ R- T- \. t
      平平平仄仄,
' t4 ^% [6 S3 e9 E, ~      仄仄仄平平。0 `+ S+ ]0 Z+ O* D  V2 M' y$ h3 H
      仄仄平平仄,
* m2 l* f& e$ E' S  {      平平仄仄平。  [) s9 X. `" C4 F
      平平平仄仄,
$ ]9 U( ]8 y$ U# ]" i+ T' v      仄仄仄平平。”
8 i' w7 Q% j8 q+ B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5 }$ x+ j5 H9 |5 W     “平平平仄仄,
$ [, m# O; f" [- ~" m       仄仄仄平平。7 G) c9 a. I) G) N4 F  j$ T% x
       仄仄平平仄,
% x6 P% p2 N& M5 P       平平仄仄平。% |3 E7 y% B5 P' X! U/ u
       平平平仄仄,  n0 x% T6 l# ^- ^
       仄仄仄平平。
# U# e5 Z6 [8 F7 S       仄仄平平仄,
& v' _+ h+ Z; e: X) {  N. S8 o       平平仄仄平。”
# G* N2 Q/ h8 j, H       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
1 v# x5 z3 G3 j8 L8 e3 Y' V/ c      “仄仄平平仄,& U  b4 Y" O4 ?- \# a
        平平仄仄平。
& |* z# @) k, A  t, N        平平平仄仄,
6 n/ l3 B# |2 D" F$ N8 f* V4 W1 i! v        仄仄仄平平。& G- q. m7 F$ ], L$ @8 x
        仄仄平平仄,/ c+ w, I* S5 B; J% \# S
        平平仄仄平。
3 }2 o3 W' W; n$ E2 c* d        平平平仄仄,
) `# H& O* `, N: A  t( T3 f$ p        仄仄仄平平。”5 c: g" f9 T0 w' u0 [3 j  u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 `7 z, X' j/ O6 Y  l
       “平平平仄仄,
# j) x! e8 c5 z% r        仄仄仄平平。& X: Z; A6 G) n" x) s1 ?, O2 c2 w0 A
        仄仄平平仄,: B  {5 j: f7 {, |
        平平仄仄平。  \% ~: e9 c- u2 M
        平平平仄仄,4 ?' Y2 O0 J# t3 V; k
        仄仄仄平平。
& I! b% U9 k- i  l- B        仄仄平平仄,
( X6 F7 s* J0 w! p) k        平平仄仄平。”
& h. N) [: a- E/ t4 m2 C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0 r8 W9 p+ ]. n& s. ~6 W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楼主|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 h7 J* y4 _6 Y! l! q+ q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3 W* N0 S+ q6 M" ?6 q0 e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5 H& R9 t  n# r8 v8 i+ A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况就完全一样了。) \5 _1 u0 w0 g- I+ A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5 U' @$ \. v. `, \+ y( x9 S$ k    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1 G3 b# C, ^/ ?1 L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
" }4 T# m& P1 |" b    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_5 h7 U1 @% x. `2 I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 e1 l/ b- a1 W$ l2 q( V
    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5-29 13:21 , Processed in 0.62470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