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v$ D) b8 @' v M6 t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8 x' \) j0 r, l 无家对寒食,% D. Z9 b3 x {; R( w8 `! _
有泪如金波。 R; X" l! `$ e
斫却月中桂,, |6 i4 g% A; X8 b* y) K
清光应更多。4 A6 G5 v: c' W K$ S/ B
仳离放红蕊,
0 \+ a3 F6 K) G& S3 `8 E+ w+ ] 想像颦青蛾。
( @( Q. S/ x. R 牛女漫愁思,
2 f0 C j' O+ R 秋期犹渡河。. p/ H' T4 I' v7 t) m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2 X: a9 X9 X- I) m0 W6 ]0 U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M( M! s) X3 l5 w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_$ ~) n: _) n' W& S" R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若水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若水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 c5 r& K% `0 x2 ^. U2 U6 ^
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0 f/ v% F, s" X, N5 e) ?, K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5 Z" q) V7 |- _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 U8 T* \' @' Y& k1 Z; y* q7 o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 U8 {" {/ ]1 m( s+ I" e t1 T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 p, j: u( I( L0 Y! k) d5 B2 B' J$ M5 i
《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p3 `" W% B5 O! O- ]4 e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1 i9 r: B4 j* g1 F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3 |7 }- |2 ^) y' d1 Q! x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 |( Q, e1 ~: I. s2 A* N. I “仄仄平平仄,: b( A4 l, G9 R
平平仄仄平。
6 c9 |8 v" ` _ 平平平仄仄,
6 \/ D, A8 o/ w! d% A2 C6 I. j 仄仄仄平平。2 o( e: E' H8 b4 F" `
仄仄平平仄,
4 W* o3 h) @5 a 平平仄仄平。+ p+ ^) ^+ I6 J0 o$ @5 K
平平平仄仄,
4 S! W' i% Z7 s/ h' g& w 仄仄仄平平。”
6 @; i4 N# k' Z9 s( R" Y1 d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 B: \ j3 e) J “平平平仄仄,. C" w! m. m" n
仄仄仄平平。8 }$ p( i: h/ x" r8 }6 E6 Z
仄仄平平仄,
3 P* ~: s' _: M6 t( t9 B5 p* ?6 S7 d 平平仄仄平。
/ V$ ?# |% k# S) _ 平平平仄仄,, j: t( R4 v6 ~2 C
仄仄仄平平。% Y1 U' \. Y( d, ~, j6 v4 T
仄仄平平仄,
! l' N" Z$ g2 X" E" f 平平仄仄平。”
, l8 s f; F, r: ^8 q' m 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
9 Z) L* |' X- k5 }9 @ “仄仄平平仄,
) Q/ C# t" `$ q, ?( h 平平仄仄平。9 P$ Q& O, }5 _5 |
平平平仄仄,7 A/ L- g) z- _( b: c
仄仄仄平平。 N: r3 }: o" |: o2 K, p% q
仄仄平平仄,& P F1 M& d/ ~- t; n! A
平平仄仄平。
Q* P* P; H w 平平平仄仄,, D2 {2 l2 D+ [& d
仄仄仄平平。”& z1 c9 j5 H6 _( d+ U, A; t8 ?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 e7 {! s: r3 f A3 D6 U, J
“平平平仄仄,
* N7 E( Q* b7 M& r! D8 I, N2 M: { 仄仄仄平平。# i, J$ ^' d0 Z. ]* ]/ E1 B/ a( ]8 ^
仄仄平平仄,
6 E$ B* d. {- ^+ ^; J" G 平平仄仄平。% i- Z9 v2 H+ r! _4 i
平平平仄仄,5 v1 R, r3 r7 @) s* j" i/ B
仄仄仄平平。
0 L4 I! }0 n! c1 X! p) I0 L 仄仄平平仄,) Q. Q2 t: o7 y [
平平仄仄平。”7 T' }' P! a8 M4 H. j4 |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 ^; V. b# z* ]7 s* D0 R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