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19|回复: 3

[歌词创作] 古体近体诗句法、用韵、平仄之区别

[复制链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5 P, J1 C- W+ }. \+ x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1 C! L+ b4 Q8 h9 \- x' B3 g& R- w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 |9 z/ G' z4 X0 f% r) F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6 Y) R1 k# [* Q6 K  {5 c6 q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6 V& R% G1 k) d" r  h% z: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楼主|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  韵) ^7 h3 h8 w" w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z# q& m& Q: f! F4 t/ Y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 C0 H$ B- g7 Y7 \6 e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l. z8 q; ~0 r" P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8 Z" @" u& P7 ~# r! ]; x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 k" {; U; l% r$ {) B        楸树馨香倚钓矶,2 L. {5 L3 s( j9 i
    斩新花蕊未应飞。& `6 B5 f* O5 N+ o
    不如醉里风吹尽,
* e9 ~/ b/ ^' ~: Y    可忍醒时雨打稀。4 P) x: L" v: t# Y) [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9 d8 @. P+ |" S( \3 U" R
又如第二首:
0 t2 V8 o. p0 B% [5 _- ?" [2 l    门外鸬鹚去不来,, N9 Z; |: d' E
    沙头忽见眼相猜。
$ M9 l& [' f, e0 V* }9 r    自今以后知人意,7 \4 J6 S3 [/ Q: r; `5 }- e# g
    一日须来一百回。, o2 D  {, Y) [1 N/ ^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C: _* l3 V- Q5 F+ ?$ K1 D# A6 S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S7 U( A2 J. k0 y) [8 @酒渴爱江清,
/ |& Q* |! K9 w4 y. y    余甘漱晚汀。
2 t. ~! g2 z- |% b  e" m+ @    软沙倚坐稳,1 D7 O9 I  ~+ q) W- y
    冷石醉眠醒。0 F; q/ R) W8 Y
    野膳随行帐,
. o+ E: h: J2 M3 B2 _$ \    华音发从伶。
; i, b: p! m* B: E2 q. M    数杯君不见," w( @! B3 i# g) c& G/ p  H
    都已遣沈冥。6 Q: ?) r$ M0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Q8 U0 @3 r5 B% L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8 K' P. ^: k' l( ]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2 M4 E" P: _" B/ a    楸树馨香倚钓矶,( E4 D1 i+ m# |$ [/ p! [1 O
    斩新花蕊未应飞。
/ g3 {* p( {& B$ L2 G    不如醉里风吹尽,
/ {$ P  ^1 o# z2 j) e. y$ ^    可忍醒时雨打稀。4 j) n& X" O8 G8 u5 ~" R
    一画:一
1 w$ Z! A# ?3 Q( ?9 e  二画:七八十8 t4 k) f1 O) G) X' }
  三画:兀孑勺习夕
5 |( j) _+ s- m  L  四画:仆曰什及1 Z0 x0 N$ B4 G" v: @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 j4 }1 N; @/ B: l% I$ x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4 o4 |$ Q5 i3 \  m; J, j2 E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n2 O: C" ^# P" g( B' W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 d# f& t( T  B' Q/ ?: _6 k) {  九画:觉(觉悟)急罚! D9 ~# M# _- ^: ^0 t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 u0 K, v; l; d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9 K" Y; l' R& {" U) c" s) b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 U5 G1 X" \, l) b, D  m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W4 O' B0 O( i" B% a5 [& X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 @' A) t3 o. v& T& n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9 |! k" F: Z4 D/ t) u0 n$ f6 n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 b* c) z; m# q" b. l/ [) `" M  十七画:擢蟋檄
' M, I$ ]" v) J! R/ N8 ~  十九画:蹶  n  m7 n/ |1 j3 w
  二十画:籍黩嚼
! N2 c) x. J/ N- f- o4 m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楼主|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d2 C* i. h4 J6 A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L0 C' h* g; F
 无家对寒食,
( {& ^) O7 h" M: c- ~+ m    有泪如金波。
. R5 N( F* l+ W    斫却月中桂,; d" m, I0 u9 }$ `# ]& e/ h- A1 D* z
    清光应更多。
8 P/ W3 p- |- t+ Q8 j1 c    仳离放红蕊,  `$ A; _  i  m8 b# A3 L; Z
    想像颦青蛾。: y: k8 V7 p( g& Z
    牛女漫愁思,6 l4 V8 o/ L" \+ Y) c/ N
    秋期犹渡河。0 k' H$ E5 I- d" s0 n9 @# [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 e- `' g. R5 n( ]6 f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1 x, ?1 p$ v7 \3 H' E6 R' S, I. p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z' a0 M9 ^+ j4 `+ `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若水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若水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 J3 a* C# Y, L  {6 w! M0 t
 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_/ ]  N+ a3 ]7 d2 A. K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
. e* ~  t9 H, v9 `0 n6 Y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e" k* m% t4 Q. e  t7 z: V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9 v% N/ d5 ]1 ~. [9 `( o, g0 M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
( [5 f+ V: T, T, I2 z5 @《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C! |$ s. |4 \( g0 t+ v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8 |' }1 M/ h: F. T- S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S. x+ a! o: ]" R$ j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P( n0 B* ^6 e8 m2 q* u! a
    “仄仄平平仄,1 P6 A: @2 a4 n, Z; W
      平平仄仄平。
3 o2 q3 Y3 X! g& C, @6 e      平平平仄仄,0 F+ x/ f+ p5 P3 ^6 S9 z
      仄仄仄平平。
+ H! \* ?6 d) a- S- B% Q      仄仄平平仄,
3 G# o: u/ t# i2 x2 ?      平平仄仄平。
3 f: T; ^2 e0 y4 `1 T; M# \      平平平仄仄," }7 B# @+ @3 @& J$ I! p
      仄仄仄平平。”
# j" {. Y4 P4 l$ f5 f- y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0 g( m: |1 H. k+ G* o: v' ^1 c
     “平平平仄仄,8 U3 F# O1 y. L9 B3 E% \. x& |
       仄仄仄平平。
- i7 ?- R4 M/ [$ o3 M" \9 u       仄仄平平仄,! |5 p4 H( s4 L. h3 b) Y
       平平仄仄平。
2 k" D# J- c- \! `* t       平平平仄仄,) C( S$ J6 e) u* o0 M/ r3 ]8 W: _$ {2 T, I; B
       仄仄仄平平。! h# e1 w* W4 c
       仄仄平平仄,$ N! m1 D7 w: y
       平平仄仄平。”
, [" H' i* b: b  W. c) C' P       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7 _9 G5 z, s/ r
      “仄仄平平仄,) }# a! z& H- ?/ u$ P) i
        平平仄仄平。
& I% t4 U- d1 H( m        平平平仄仄,+ h4 _' u) [. N7 Z
        仄仄仄平平。" S; F" I3 C4 r5 D
        仄仄平平仄,
! ?* K* l  F0 m+ ~" K' D        平平仄仄平。  t4 L7 U. b5 H2 t9 @$ |( F; |* I5 u) V
        平平平仄仄,9 W3 k, m! |/ v) u
        仄仄仄平平。”
( k* @! f3 v2 y0 N# X4 ]4 Y/ e+ z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
% o4 {6 q7 H; T- `- |       “平平平仄仄,
. }$ f- ]  M! ?2 m! X' h* P# z3 h: R        仄仄仄平平。
) ?: v6 w2 k! L" p) i8 m# F; J7 T        仄仄平平仄,8 ]& ?; S- ]8 n5 `9 X5 K
        平平仄仄平。7 z" C. i. P$ Y7 o: u
        平平平仄仄,
- A7 v9 N* a- x& ?/ r1 {        仄仄仄平平。
: b1 ~& h2 ~' l% |9 D/ K        仄仄平平仄,! \+ t. L$ }: r( P) @/ ]
        平平仄仄平。”; V  Z+ m9 |$ n- G" m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e' u1 h: k+ l. h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积分

3

听众

10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617
 楼主| baisaiyu 发表于 2017-9-21 09: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8 p0 U9 ^/ ~3 `/ D' s. M$ ?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 q+ v! x$ {0 D: [  ]; Q! m' o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
( N3 h. k6 n4 r, H3 @( ~( k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况就完全一样了。5 E* \& w- g+ L: q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3 p7 N' S+ O: G+ n4 i2 e+ W    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 a: x9 v& K! f3 c: D2 B5 a9 P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
- V. D  K7 f8 n; o( P. {3 Z# [    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b) v6 W1 K; Z& _% ]0 \5 ?( b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2 ^) e/ Y' k# z6 |) I
    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2 12:31 , Processed in 0.11796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