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41|回复: 1

[名家特写] 聂耳曲 歌颂民族魂 谱写中华最强音

[复制链接]

2128

积分

211

听众

93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128
廖健若 发表于 2017-9-17 2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聂耳曲 歌颂民族魂 谱写中华最强音
5 E! R, F; T% A. {# o8 P% G: b! T9 H2 l; p* ^' b" \- s
  甬道街是昆明市五华区一条有名的老街,康熙年间设云贵总督府,府衙门前就是甬道,甬道街因此得名。官宦商贾们奔走于这百米多的街巷,当年的喧哗仍可想见。
" G5 U; W& R  x2 Y! G! H7 y
! [) a* c0 j; e  1905年,一个叫聂鸿仪的中医大夫带着家小从老家玉溪来到省城,租住在甬道街73号,开了一家名为“成春堂”的药铺。1912年2月15日,聂鸿仪最小的孩子出生在这间药铺里,这个取名聂守信的男孩,日后就是众人皆知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9 _6 {/ T6 p+ ^" ?0 b4 U  {
& y: r. r% O4 C9 x  D$ s- d2 o/ w; h
  聂鸿仪所租住的甬道街73号,始建于1884年,是滇中一带典型的重檐店铺房,两层土木结构,一层为商铺,二层为住房。由于没有独立的门坊,进出需要取道一旁74号的门,于是后来的纪念者将73号、74号都视为聂耳的故居。2003年,聂耳故居成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一次的修缮完成于2011年。
7 L. t/ n7 A& w2 F0 k; Q: W( M& T' ]3 I
' N  X. o8 \% z- o- x  跨进甬道街74号窄小的门,映入眼帘的是聂耳身着西装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青年音乐家眉宇清朗、目光沉毅,宽厚的额头和饱满的嘴角,透出边地青年的淳朴和热情。照片下面是一个书页形状的木展板,左边是朱德的“人民的音乐家”题字,右边是关于聂耳生平和贡献的简介,这个仅有23岁的生命是百年甬道街最耀眼的存在。: s  ~% [) ]7 C6 X* _) A+ @" K
; O+ K/ o0 C6 F. A0 q- v. Z2 }' P: O
  聂耳故居展出的实物不多,更多的是用图片展示聂耳在昆明、上海求学、学艺、谋生、入党、创作的情况。看完这些图文的介绍,观者在感怀聂耳短促而光辉的一生时,也常发出这样的惊叹:“一个从未进过音乐学院,两次报考均未被录取的年轻人,怎么能写出《卖报歌》《毕业歌》《开路先锋》《梅娘曲》等30多首脍炙人口,唱响大江南北的作品,继而谱写出中华民族最强音的?!”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8

积分

211

听众

93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128
 楼主| 廖健若 发表于 2017-9-17 2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故居展示的关于聂耳早年生活的图文中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P4 d/ T/ A& k: C
# m( b3 O$ r8 s* z5 \. A2 v/ A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聂母彭寂宽是一位玉溪的傣族妇女,她常把民间故事《安安送米》《柳荫记》改编成唱词,配以当时、当地流传较广的玉溪灯调唱给孩子们听。可以说母亲就是聂耳的第一位音乐启蒙老师。
! O  d+ J6 e6 ^7 E( w+ u9 J1 g
7 y# x/ b  K, G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聂耳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兴趣激励着他在音乐之路上疾行。聂耳8岁时学吹号,10岁时跟邻居邱木匠学吹笛,随后又学会演奏二胡、三弦和月琴,就读省立师范学校时,又向音乐老师张庾侯学会了拉小提琴、弹钢琴。展室里,一张聂耳学吹号的照片十分传神——小男孩右手持号,脸微上扬,嘴里含住号管,腮帮鼓起,双眼低垂,一副陶醉的模样。
/ w1 ?  O$ a: K7 B
; B1 W' {9 @* Z; V! h  生活是最重要的老师。虽然没有进入音乐学院接受正规的训练,但聂耳很早就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的至理。幼年时聂耳常到茶楼听滇剧清唱,逢年过节,去看村民演出花灯、对歌;到了上海谋生,还让家人帮助搜集云南“小调、洞经调、山歌、滇剧牌子”等,这些经历在情感认同和创作手法方面为聂耳成长为一名为大众悲欢、为民族存亡歌咏的人民音乐家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5 U2 Z. V3 ~# R* t9 P0 D% n$ X
, l# U0 b8 `$ X+ t6 h1 ^
  虽然坐落在一座著名旅游城市的核心区,甬道街似乎不在众多游客的旅游攻略里,前来参观聂耳故居的人也不多,这或许跟甬道街周边正在进行的老街改造工程有关。据介绍,改造工程有望提速,工程完工后,这里能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包括聂耳故居在内的昆明老街的风貌,成为一份留住昆明历史、留住民族声音记忆的厚重遗产。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5-15 21:32 , Processed in 0.10882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