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一个时代的苦与乐 3 Q7 A6 J: l2 ~$ C' G0 R . a2 E W7 N; x5 U% t! Z1 X/ h7 U4 v 在苏联“地下流行乐”的发展史上,“骨碟”只是昙花一现。1958年,苏联政府开始打击私自制造和贩卖X光唱片的行为,被称为“音乐巡逻队”的执法团体盯上了“骨碟”的散布者,被抓到的小贩面临高额罚款甚至牢狱之灾。# i4 p. G, B j' S2 W# S3 X
: X$ P2 M6 i: i1 F, U7 h/ @& L' M( W
米哈伊尔-瓦拉弗诺夫做过“鲨鱼”。他告诉俄罗斯“calvertjournal”网站,除了提防当局的“音乐巡逻队”,干这一行还要特别当心同行。“我曾在卖货时受到其他经销商威胁,这种交易如同贩毒,每次都必须小心谨慎。”( ^" s$ D2 J5 J$ l1 _$ m
9 }/ s5 v U4 P; a1 N 到20世纪60年代末 ,磁带的出现给了“骨碟”一记重击,后者的“亚文化先锋”地位迅速被取代。随着X光唱片因音质太差而被市场淘汰,那些靠刻录唱片为生的人不得不转行或永远离开,曾经的领头人之一鲁迪-法克斯去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可喜的是,在彼时的苏联,磁带的销售与购买不再像之前的 X光唱片那样受到重重限制。4 S2 w" G% O' S8 h* P. _% W
' i' I+ R$ F o7 Z* g 自那以后,除了旧货商,大多数俄罗斯人不再熟悉“骨碟”。虽然脆弱而短命,但它扮演了一代人记忆中的亮点,也是苏联社会和历史的特殊印记。直到近些年,“骨碟”才开始以收藏品的身份重现于世,人们通过这些刻着老歌的X光片,品味那个年代的苦与乐。& I0 J+ K$ I, n8 m) M4 b: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