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动作,就像父亲、母亲走到你床边说“快起来,快起来”,“快起来”!起来干什么?“5 5 5 | 3 1 |”往前冲,是吧?非常形象地在我们面前画出一幅面临着亡国之险的祖国母亲对儿女的催促:快起来吧,快起来,起来保卫我!那么面对母亲的急切的催促、激励、号召,有血性的中华儿女该怎么办?作曲家就用这个三连音,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积极踊跃、迅速集结的一幅动人的画面。
7 s) U6 D+ z5 s4 S
( m+ k; e: I% Y7 C! I; D 我们的这个前奏,短短的五小节半,就把整个歌曲里面的全部内涵集中凝练地集结在了一起。在全世界国歌史上,到目前为止少有这么棒的前奏。大多数国家的国歌是拿最后一句加到前面做前奏;有些国家的国歌虽然有前奏,但不是作曲家原创的,而是别人后加的;日本、荷兰等国早期创作的国歌就更没有前奏了。
( {6 \* k& o2 y% k+ {5 {$ _* k, y8 x! y5 C- |, O
另外我们再看看中间,贯穿整个曲子的就是“5 i”这两个音,短短的四十来秒就出现了九次。大家都没有感到烦。为什么?就在于它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在节奏上、节拍上做了巧妙的变化。这个音调贯穿了全曲,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音调。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低音中经常出现的就是:(纯四度)这个铿锵有力的音调……,这个音调的从属关系,中、外音乐教材书里面,都说是西方人在十五、十六世纪时期,勃艮第乐派发现并在创作实践中开始应用的。实际上这个音调,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礼记》里面就有记载了,《礼记》中的原话是:“古人行步必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礼记》中的“古人”是指什么时候的人?最起码是封神榜那个时期,姜子牙、纣王他们那个时期以前,中国已经很讲究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就已经发展到了那样的一个高度:走路的时候必定要带玉珮,左边的两个玉珮一碰响就是“1”(宫音),右边那两个玉珮一碰响就是:“5”。“5 1”从属关系的发现和运用,中国比西方人早起码2000年。( e' Q" {" J# N; ^; f) T. F
E) O4 F0 O7 U6 v+ p 这首歌曲里面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家看“炮火”两字上面的曲谱:因为它是日子鬼子的炮火,作曲家给它加了两个休止符,把它缩短,把它的炮火的威力减弱,显示出作曲家对日本鬼子炮火的蔑视。所以大家唱时要注意:千万别把“炮火”二字唱强了。所以,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一定要把“炮火”给压下去,突出我们的“冒着”,突出我们的“前进”,显示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那种自豪之感。这种自豪感情不自禁地流露在作品中,大家看“中华民族”四个字上面的那几个音和节奏: 6 5 | 2 3 | ,一拍一个音,每个音上面还加了强音记号,唱起来多帅、多棒、多神气!可是,作曲家当时是在上海,刚想到“中华民族”,突然就又想到白天上班、下班时碰到的那些浓妆艳抹、油头粉面,往酒吧、饭店、夜总会、歌厅、舞厅里跑的那些不争气的中国人。于是他就到别人背上猛击一掌:。等人家转过身来,作曲家心又软了:他尽管不争气、没出息,但还是同胞嘛。于是又用波浪形的、温柔的音调:“3 2 3、3 1 3”劝诫他(她)说:咱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5 o. ^6 e6 N, _' d0 C9 d$ y+ H8 m, {+ N+ o$ @
最后,还有一个算术题证明聂耳的伟大:这个曲子整个一共是(37小节)74拍,大家乘以0.618,乘下来,得数是:45.732,刚好离那个45.5差0.2,就是这第二个“起来”的“起”字。把这个音往前挪1/4拍或往后挪是1/4拍都不在“起”字上,而这里恰恰是全曲的高潮。这个,我坚信作曲家在写曲的时候没有计算过。正因为他不可能也没有那样计算过,我们才更惊叹和钦佩他在逻辑、结构和高潮布局上的这种天才的敏感和悟性。
0 ?. Q* S! q; m- F( A+ r& q7 b3 k8 w$ I% y0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的极为有益的古训,而我们的国歌中深蕴着的那种“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内涵,对整个民族来说,更是长鸣的警钟。
, c; k# x" g7 w f
! F' ^' [. G3 O* s& v4 F7 s+ m 让我们从这震憾灵魂的旋律中不断获得力量,《义勇军进行曲》永远激励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大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