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奥尔夫教学法节奏训练实践
w% w! p+ |* n4 _* {# ^. M9 @
2 G: W% f5 Q; b* [2 V& z- X8 l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应始于动作。动作是儿童表达和再现音乐的一种最直接而自然的手段”,对学前儿童来说,韵律活动既能满足儿童对音乐参与、探究的需要,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够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以及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d* S6 e+ E9 C5 I6 y5 r5 {9 w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即兴节奏的实践原则。
" g6 m& j% m- U) a! ~! l' w8 ~2 G, ?2 J9 a
6 y. ?% Z8 f L l5 t; W Y+ R
8 m7 c% `( s# y, l) U一、注重个性发展与气质的培养
5 p* [: h! @8 g- ?: {) v+ [# [& z! I1 s8 v
2 Y8 m$ w7 m. m, i1 [. Y" }3 g笔者有心观察了两位性格大不相同的孩子。一个天真活泼,一个敏感倔强。说话的音调和节奏也相差甚远。在经过大概两个月同样的节奏训练后,他们在读0 y: |5 o6 c1 ~( |
节奏时表现出的速度,姿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性格,气质与节奏感,身体运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 B% `& g x& X% w+ M+ _' Z9 o3 m
$ D$ A& l" Q% s2 w0 u# K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将儿童的节奏能力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完全没有节奏感的儿童。任何音响对他们来说都是噪音。他们的耳朵甚至对说话声音的差别(尖锐,刺耳或温和)都没有太大反应。第二是节奏感发展较好的儿童。能自如的按照节拍行走和做动作。但往往不能唱准和听辨旋律的节奏。第三是具有良好节奏感的儿童。起初,他们能听辨有节奏的音调,但往往不能识别简单的非节奏的音响。这些儿童一旦经过节奏的训练,会很快获得良好的感知节奏能力。第四是天生具有好的音乐耳朵和节奏感的儿童。但也有不同的音乐感觉能力。
$ y3 \: q0 P# {+ e. I# K2 D8 c8 t7 x# X6 W/ F8 k
这两个孩子在节奏学习时表现出来的相同点有:3 `4 q2 @9 K& Q$ J% @, _
# C& ? }0 G4 ]) ^# B- \8 F
A、好动,不够沉着(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
9 S$ G7 i) i2 p; E
: |, C5 t3 h0 B0 t+ t$ H5 w4 mB、注意力不够集中( \8 Q1 }( m$ q# X9 b1 l- l7 l
0 u/ o1 t1 \+ J' Q* LC、从众(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 t+ z$ S) b, |
# `3 @; w# L7 Z8 N$ n7 DD、重复一个动作时难以准确的表现
: s% E2 J0 @8 D$ k: g6 k7 T& T- H+ u4 |; [& N7 T! c' t* u" K [
表现出来的不同点有:
9 q2 i4 L7 a( q% s* h2 U, z5 @/ d
3 B T7 D0 K' S" y4 D4 SA、过度自信和缺乏自信/ ^9 T3 G" C6 e) T: T
/ P6 f* r) g+ p( ^% z% oB、肌肉松软和肌肉僵硬% }3 t! Y% h' G& v! L! {$ F
' y) q b5 I/ y6 a& L/ m通过以上关于儿童节奏能力的研究,揭示了音乐学习的一个基本原理,音乐感,特别是节奏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生理器官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发展的水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气质培养,使他们在音乐操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8 d6 E4 k: {, p+ y7 R# O
" F( `" E+ }. i8 ] 3 t' k1 Q, Q, F
$ t9 I4 w2 d. x' w% a5 L4 o
二、运动练习—音乐学习—节奏律动
) c$ R. }+ Z7 o9 [! h8 |+ x
7 |' ?/ I" E9 J$ l9 i. i当孩子还不能控制一支铅笔的时候,教师不会去教他画不熟悉的东西。也不会在他学会走路之前,教他打手势和体态律动。同样,在同一时间内,学习所有的音乐要素也是不可能的。0 U: `" x' D/ l: i9 v1 Y& u# a
. S' c4 @, `+ S! Q肌肉系统对节奏的意识,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感觉的记忆。进而引导清晰、准确地演示节奏。听觉对于节奏的意识,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音响的记忆。显然,音乐的学习应该是操作练习在听觉感知之前的。在笔者的课堂上,会要求孩子们熟练掌握一系列基本动作。比如跟着节奏拍手,跺脚等;音乐节奏感的基本保证是熟练的掌握动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将所学节奏记在了脑海里,以适当的动作速度和持续时间,动作幅度和线条的变化,动作自发力和控制力来完善身体的运动。4 `% x$ W/ T) v9 P5 G
* s. N6 H* t* h4 C9 ~/ s" q * G3 w6 V q; t& O
; L3 ?% u& ]' v5 p8 q三、视唱练耳与内心听觉的发展
/ F7 G4 Y0 b: z7 j& a
4 h* C) N% Y' C, J( J2 z视唱练耳是手段,发展内心听觉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集中注意力和记忆能力。比如,在对节奏要素进行身体运动中,穿插以想象和默唱,以便先前的节奏要素在脑海中再现或继续:7 [7 N! M8 ], K# `
; M% I' l3 r8 P" x! m
例如,老师给出节奏(下例),引导学生联想,或给出相同节奏,不同音色的声音让孩子去判断,以此方式强化记忆。& c2 U! ~' V* ^
$ E" X4 c! K @% s& o8 M E3 F) ]
# X! y9 z7 D3 s3 ]+ K/ a) f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节奏
% w& w7 a0 t! n 这些练习着重于拍的匀速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将他们储存于大脑,是体验和表现音乐节拍,节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临时变换拍子重音的指令,以身体运动,嗓音或乐器重复进行若干小节的表演,然后回忆小节数和变化重音。最后再通过表演准确的重复,这些练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培养内心听觉,练习的关键是对即时表演过的音乐要素进行回忆。
7 e+ ^# C. u) a( q1 E 0 u1 I! y/ H% H( t; g0 _! p
% @# ^$ Q) j' }- P0 z$ K' a& E结 语/ p& v' F* K8 [% {4 R) Y4 S
节奏是音乐中的要素,从小掌握好节奏,会用节奏,即兴创作节奏,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查阅文献以及实践等方式提出了关于奥尔夫即兴节奏教学上的一些方法,通过三个章节级级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中国,奥尔夫教学法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还有很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在奥尔夫即兴节奏这一块的教学上,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鲜少有相似或相同的课题研究。
8 P5 T* i5 B4 v0 z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即兴节奏的教学来达到掌握节奏型和即兴创作、提高内心听觉的能力,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接触了很多学龄前儿童,深知儿童教学的特殊性。必须从他们固有的特点出发,积极引导,不可强迫式地教学。对于奥尔夫教学前辈们所提出来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大都用在了平时的实践当中,受益匪浅;但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情绪低落长时间不配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是值得笔者进一步做研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