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历来被学界视为小学科。声乐,被称为技巧类音乐专业。声乐的学术与文化含量多少被淡化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音乐及声乐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已今非昔比,对音乐及声乐的认识亦当重新审视了。声乐与文化的关系,声乐的学科内涵与发展,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问题。《歌唱世界》编辑部给出的这个命题,体现了一种前沿思维与学术担当。
1 {2 s6 n8 J* I* q: ]9 a
( [' k5 u) D2 O5 C2 e一 、声乐的文化内涵7 p4 y1 l2 [& m. x& g/ P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与经济一体化、互联网与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风暴,引起剧烈的社会变革,颠覆了人类的时空概念、知识库存与思维模式。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异常活跃的发展机遇期。传媒及信息传播手段的高度发达,使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的传播与普及达到空前的程度。文化以其迅猛的信息量和冲击力,在多元化的格局下,出现前所未有的交融。在知识领域,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现,观念更新日新月异。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剧烈碰撞,产生了人们始料不及的相互交融、交叉与裂变,派生与拓展了许多新的内涵,正在改变着传统知识概念与学科体系。学科发展出现跨界交融的新趋势,学科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科体系正在交叉、整合、衍生、变异、重组中。一个多学科交融、跨学科发展的潮流正在冲击着传统知识体系的壁垒,一场头脑风暴以迅猛之势挑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乃至社会各领域的认知经验,考验着学人的知识视野、信息容量、学术涵养、感悟能力与理论智慧。因此,在时代大背景与文化大视野下,审视音乐及声乐学科的发展图景,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是一个全新的视野。 Q6 Z) b# ~1 e7 S
知识领域的各类学科,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本质的揭示,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沉淀。学科间以人为核心,存在社会与文化意义的相互关联。音乐是人类情感表现与交流抽象的、寓意的、艺术化的工具。音乐是以创作者的生活体验与观察为基础,描写客观世界的人与自然的形态,抒发人的主观世界的情感,并在传播与表达中使听众产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艺术表现形式。
2 G2 e6 H/ |" @& V- T; B" w, i 从美学角度剖析,可以看到音乐的三个层面及美学内涵与文化属性。& l# s9 T( v& h" _" A3 l9 e9 S1 C6 I
形态层:音乐是形象艺术。音乐的语汇构成音响,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态,音乐艺术的魅力存在于音乐形象中。在客观世界中,音乐是大千世界的奇葩,音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 4 Q6 L" w! n F5 @
情感层: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是语言的升华、情感的抒发,且与表演联姻。音乐是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感受所产生的情感的高级表达方式。音乐的美,因情感的发生得以升华。在主观世界中,音乐是内心世界的审美感受,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文化表述。
% s- ?7 z6 k6 {* e% c2 k1 I. K 人文层:音乐的体验与欣赏,将人的内在人文积淀存储、释放出来,产生联想与升华,入心、入脑,融入新的人文积淀与存储中。音乐是人类物质生活衍生的精神食粮,音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音乐是人类人文环境生长的文化积淀,音乐是人类时代发展变迁的历史记录。在宏观世界中,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凝聚。 # a9 M3 a" H X- z$ X
解析音乐的学科体系,环绕音乐有两个光环:$ Z; Q0 J* F: @" x9 P: S
- Q4 o' c6 g% Y4 \. ^1 [: _ 核心光环——音乐的学科本体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音乐学(含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表演专业(含音乐理论、知识、技能、创作、艺术实践等),以及音乐审美鉴赏、历史发展、文化关联等。 ! K/ p, X' f. N! j9 P6 _2 A
外围光环——音乐的学科关联外延是多元的。它包括艺术学(美术、戏剧、影视、舞蹈等)、文学(语言学、诗词)、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等,其与音乐的关联不言而喻,存在纵横交错的文化交融。 % t" m$ }" U2 {% o& x# p+ E
音乐的学科视野是广阔的,音乐的科学关联是广泛的,音乐的文化属性是明确的。声乐是音乐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学科视野及文化内涵,与音乐学科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构建声乐学科体系的本体内涵与外延框架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学科交融的文化关联,开拓学科跨界的文化繁衍。 ( m9 l$ p+ O2 w4 i1 g# Q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声乐艺术空前普及,从专业院校及舞台神坛走进大众,乃至民间都是一派红红火火、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声乐艺术历来有着自身的演绎与传承特点。囿于因循承袭的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与歌唱实践的繁荣与普及相比,声乐理论与学术研究基础薄弱,相对滞后许多。声乐人常常苦于学问不好做,在声乐理论与教学方面,一些非本质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颇深。在声乐教材方面,版本与种类虽多,但其内容与结构并未展示学科视野与学术内涵,内容多限单一曲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声乐的学科特征是什么?声乐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相关文化内涵是什么?这些构成学科框架、展示理论内涵的概念与知识,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与诠释。因此,声乐的理论建树、学科建设及体系构建亟待加强。2004年至2009年,笔者受命主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之声乐系列。在与编写团队历时五年的深刻思考与学习研究中,审视了声乐学科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了一个学术开拓的方向。教材着眼于坚持学术视野与实用价值兼顾的定位,致力于提升声乐的学科理论和学术内涵,融理论知识与修养、技术训练与教学为一体。在《声乐·理论基础》①中力图搭建声乐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框架,对学科内涵与相关概念做出基本的界定,初步奠定了声乐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基础,彰显了声乐学科的理论视野及文化内涵。该教材中的理论阐述是对本文命题的相应回答。
( G0 W+ b$ x- j; M(一)声乐的基本概念
( Q% g" E* a5 u 声乐,是用人声的歌唱形式表达的音乐。声乐,是人在大脑神经系统及意识、情感的心理支配下,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产生的物理效应,即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乐音,采用丰富的声腔形式与语言的结合,发挥语言与音乐的综合感染力,以歌唱表演形态为载体,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形式。 N3 f% `9 e9 Y3 [' r0 ?: H ~
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情感化的旋律,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融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表演产生的视觉审美形象,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
$ ]9 t9 j* d1 k! ^ 声乐表演与演唱实践,是歌唱者在一定音乐理论知识与修养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技术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标准,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审美规范,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的审美形象,从而体现其艺术内涵、表现其思想与情感的过程,是技术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审美与创造活动。
* M- I, P: R8 {9 {6 T0 e9 K声乐的概念与俗称的“唱歌”不同。唱歌,是表层意义的概念,是对歌唱者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表述,不具备学科意义。声乐,是学科属性的深层概念,其内涵包括学科理论、歌唱技能、艺术表现、技术规格、教学训练、审美评价等。
0 |, d, N+ D4 @/ A- o$ c" A(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