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唱艺术是一门高雅和谐的艺术,合唱艺术所展现的人员或排列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或动作统一都要求团队的合作和配合,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意识,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在希腊语中,合唱的词汇是“Chorus”,其表达的意思是“异口同声”,即说明合唱需要集体间的互助与协作,是一种需要团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一种声乐艺术。合唱发出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器乐与歌者声音的结合、指挥与合唱队员的协调,蕴含着合唱艺术的内在逻辑,即合唱要求标准化的声乐训练。如一致的发声训练方法、一致的呼吸节奏、统一融合的音色、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动态平衡的声部等。合唱艺术注重的是和谐、协调和统一,它通过合唱团成员的整体演唱,给听众带来多声部、多层次、多内容和多形态的艺术感受。合唱艺术与西方宗教仪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合唱发展深受西方影响,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宗教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不少传教士到中国大陆传教,很多地方组建了教会,教会为了实践其“普度众生”的理想,设置诸如医学和音乐课程,其中就有集体歌唱的内容,合唱由此逐渐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合唱艺术发展到今天,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根据作品发展的历史脉络、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类别多达几十种。我国著名歌唱家田玉斌将合唱类型分为室内合唱演唱形式、歌剧合唱演唱形式、民歌合唱演唱形式、现代合唱演唱形式、流行歌曲合唱演唱形式和原生态合唱演唱形式六种。
! C9 G8 {6 J% F- F世界合唱节将演唱类型细分为 20 多种,每种形式的合唱都能够找到其所属的类型。一般而言,常见的演唱类型则主要按人声特定划分、按表演规模划分、按伴奏形式划分和按音乐风格划分。其中人声合唱包括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按表演规模分为大合唱、小合唱和室内合唱;按伴奏形式分为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按音乐风格划分为流行合唱、爵士合唱、民歌合唱、宗教合唱和现代音乐合唱等。合唱艺术中的演唱形式与合唱类型密不可分,不同类型的合唱对合唱排练的要求也不一致。! L+ Z3 T* U, s
合唱排练共性的内容与特征2 X6 T. _8 Z0 k4 k
合唱艺术是一种团队活动,是集体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合唱的声部区分明显,要求高音和低音相互配合协调,各个声部之间是一种内在融合的关系。合唱艺术要展示出高水平的音韵之美,音响必须达到共鸣的要求,各声部的布局要做严密的安排。通常而言,以合唱的指挥为中心,男高声部和女高声部位于指挥的左侧位置,男低声部和女低声部位于指挥的右侧位置,各声部之间错落有致,每个声部发挥不同的作用。合唱演唱在科学严谨的布局之下,可以发挥出高水平的音乐美感,通过合唱团的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不同的意境,如柔情似水、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热情奔放等,其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W4 d! h8 R# I1 A+ Z* | I4 `
混声合唱是目前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合唱形式。混声合唱一般分为男高声部、男低声部、女高声部和女低声部,可以有钢琴伴奏,也可以无钢琴伴奏。合唱排练中,人们通常按照这四个声部进行排列组合,主旋律声部由女高声部担任,辅助旋律由男高声部和女低声部担任,和声的低音部分则由男低声部负责。这种排练组合和分工,是对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实践的一种普遍认可,是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惯常模式。合唱作为一种团队活动,要想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排练训练。我们以混声合唱为例,混声合唱由多声部组成,不同声部的不同团队成员必定存在生理上的差别,如音色、发声不一样,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也不一样,这样的组成结构,不经严格科学的训练,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演唱规范,合唱的协调之美、和谐之美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合唱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就是合唱的共性训练。
! c0 T }9 z y, a9 Z: V/ m7 S合唱艺术的要求是“不见树木,只见森林”,即不能听见单独的合唱个体的声音,只能听到合唱团集体的声音,否则合唱就不认为是成功的。所以,合唱训练中的共性训练就非常重要了,要求把个体的声音消解掉,而突出集体的声音。要做到合唱的共性,合唱个体的音色要求与整体相融合;合唱个体的呼吸和换气不能随心所欲,要求与指挥的拍点相一致;歌唱的口型大小、发声共鸣要求与声部相协调;合唱个体的咬文吐字必须清晰明辨,否则会破坏整体的发声协调;合唱个体的发声位置要求相近或者一致,否则会导致声音混乱;合唱个体的外形特征,如身高、块头、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气质也要统一,否则会严重影响合唱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合唱艺术的共性要求合唱表演在多方面、多层次高度统一和协调,合唱共性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合唱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合唱共性的特征包括一致的发声状态、一致的音准和节奏控制、各声部有序的呼吸换气节拍、清晰的咬文吐字、动态协调的舞台表演动作、一致的服饰搭配和艺术气质等内容。此外,合唱指挥与合唱团员要有高度的默契与配合,伴奏与合唱要步伐一致。合唱表演要达到完美的共性要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要求合唱者对合唱艺术抱有高度的热情,以及台前幕后长久而科学的训练。 m5 r4 F1 U, |$ S8 M% C
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排练中的共性训练/ F9 c( F9 `; ]4 W0 ]
1.男声合唱; i* {+ Q5 o9 L% @) @9 a) i
男声合唱呈现的是男性特有的阳刚、雄壮和饱满的音色,给人以振奋之感。当然,男声合唱也具有国别和民族的风格特征。男高声部在合唱表演时一般用到两种常用的音色,一是激昂嘹亮的音色,这种音色代表的是一种奋进和战斗力;二是温情柔美的“半音”音色,这种音色强而不弱。作为男声合唱的最主要声部,男高声部通常担任主旋律,男高声部在合唱中要实现声音富有穿透力和抒情的角色,必须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其中,高音区的共性发声训练是重点和难点。19 世纪法国男歌唱家 G·Duprez 开创了“关闭唱法”,这一方法是男高音突破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中声区条件,演唱时要有效控制歌唱的呼吸和换气,尽可能减少气息给声带带来的冲击,换声点在 F、G 或者是降 A 音上,运用前 a 后 u 混合母音关闭,在头咽腔中形成一定空间的共鸣,音色变闷,这时,由于音色向后脑集中,音量要小,有高音即可。男高音的训练,要求掌握高音区的转换,如高音区向中音区的自由转换,男高音真假声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成了关键。男高音真假声的练习其实就是两种不同力量的对抗和两种不同风格的体验,一种是共鸣腔体向外扩张的力量,另一种则是咽腔共鸣点向内集中的力量。这种训练过程,一般要先从中声区开始,等中声区实现稳定成熟状态之后再迈向高音部分。男低声浑厚宽广,坚定有力,其沉稳音色是合唱整体和声的根基与音响基础,同时也是男声合唱各个声部之间音色融合的保障。0 K; y& F E# ]
2.女声合唱5 q% }& c9 D3 g3 H1 [8 v% X8 d
女声合唱具有抒情柔美的特点。与男高声部一样,女高声部在女声合唱中通常担任主旋律声部,所以女高声部的发声和音色训练极其重要。女高声部以抒情女高音为主,突出女高的头腔共鸣,在进行共性训练时,应该注重 e、i、u 和 ei 等统一音色的小母音,从弱声开始练习,逐渐向强声迈进,音量上逐渐放大。此外,还要注意控制好不同音区音色的统一。女低声部是女高声部的补充和完善,在生理特征以及音域特点上,女高与女低之间的音色差异并不大,所以在女中音的选择上,一般选择音色较为宽厚者担任这一角色。在合唱排练过程中,要形成高、中、低不同的音色音域。女声合唱要注重女性的性格特征,在这基础上进行合唱共性的训练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A/ B& |$ f3 c* X+ U* O3.童声合唱
' |& t2 f4 y/ I( B, N童声合唱是合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体。童声合唱以其童真的音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舞台剧当中。由于少年儿童生理特征与成人不一样,在合唱训练方面,童声合唱主要在于轻声和柔声歌曲的演唱训练。我们应该将儿童天真、活泼、自然的音色作为共性训练的基础,多训练轻声歌唱,并注意音量的大小,切忌训练的成人化。童声合唱除了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5 l8 i1 ^ I9 _9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