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N9 _; u7 |) _. B$ M7 r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混声与换声$ I+ X* _. g3 R2 U0 R/ f! W
A6 N: [+ w) ~1 j6 \$ q+ G
" I6 |) Y) }6 G: T/ r: @: Y
1. 换声是在不同声区按不同音高的需要,用母音变型转换和声带机能调节的方法,将真声和假声按比例进行转换、混合,形成真假声不同比例的混声,旨在达到歌唱所追求的声音统一,解决高音困难。! F( m) u1 ?5 A5 U+ E+ q+ V. Y9 @! d
# A: E, U/ [- Z, e0 X+ e
2. 换声就是随着音高变化,调整声带振动的面积和大小,调整在通过声带时气息运用的强弱。换声就是在真声中掺假声,掺了假声就叫混声。6 z, {3 }' T9 a% V
. A7 G' S; V! z1 Q, |# L; P# \3. 美声的实质是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声,没有真声就谈不到假声。所以要扎扎实实地把真声先唱出来,使声音质朴自然。在这基础上,再把声音立起来,根据音高的需要逐渐掺假声。“美”首先是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
2 ? c6 e3 J6 T, r# P3 a" g" j6 {4 b, E+ I" I5 }( c
4. 真声就是发声时,两条声带拉紧靠拢,整体振动,张力强,以声带张力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与自然说话时的音质接近。 G4 R6 Z7 ?" I: Q
+ m2 z5 |6 g8 g- |9 @) {6 [% r' _
5. 假声就是发声时,声带振动相对放松,张力不强,在声带拉紧的情况下作边缘振动,声音的组合既有气息振动的成分,也有边缘振动的成分。假声是声带边缘振动,抑制基音振幅和突出泛音振幅的结果,它也是声带的半振动发声,音量不大,但比真声纯。
& p+ J; C$ p0 v; _2 T
, c* {- `* T* @/ G, g+ a6. 唱假声时,喉咙、下巴及舌头放松,但腰肌、膈肌和笑肌要用力。传统美声吸着唱,气息向后、向下沉,声音向上反射;现代美声用叹气唱,气息向上,向前送。9 w2 ~+ _. L& y+ ?6 {: L; I
- N' ]& ^# ?- ]* W& b# K! w- c7. 在从真声到假声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声音可称为半声,轻声或弱声。唱真声时想着唱假声的感觉就可以得到混声。但纯假声是一种喉头在上提状态下漏气吹出来的虚假声音,对歌唱发声没有意义。' w6 @9 p8 I1 I
4 G; z4 P9 T8 q% H$ W$ @; m
8. 真假混声按比例调整的过程就是声带重和轻两种机能的转换过程,也就是声区的转换过程,就是混声的过程,就是关闭的过程。若转换技术掌握不好,真假声就会脱节,声音就会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3 e; N' Y* q" h) c9 Z4 s
% H& Z: U1 Y8 N9 k$ V6 M
9. 每个声部,每个人都有自然真声的极限音高,到了这个音高就感觉逼紧的声带所能承受的压力已到了头,若继续往上喊,声音就会突然破裂、“放炮”,声门阻力就会随即消失,一种漏气、虚弱的纯假声便会出现,这种在真假声脱节时出现的那个音,就是声乐上所称的“音坎”现象。
( ]/ H- E/ x) b$ M8 H4 \/ s+ D* R, ^. J2 O" z4 N
10. 声区之间在过渡时有个“坎”。男声的“坎”一般在从中声区到高声区过渡时出现,女声的“坎”一般在从中声区到低声区过渡时出现。这是因为男声多以胸腔系统进行歌唱,有较多的自然低泛音,而缺少高泛音,所以进高声区较困难;而女声多以头声系统进行歌唱,有较多的自然高泛音,而缺少低泛音,所以进低声区较困难。
8 a' b; T6 [: r) Y, C1 H" t/ e) c
6 R, w/ L- F2 N3 ^* p. M3 v5 O11. 解决声区上下统一的方法是,利用母音转换调整这个“坎”上下的几个过渡音,男声多运用声带轻机能的边缘或局部振动,女声多运用声带重机能的全部振动或大部振动。+ A% R) l, v8 R2 d- ]( I# q
4 S' w, ~3 i! l" B5 o
12. 一般而论,换声是用以解决往高音过渡或往低音过渡并掩盖“音坎”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然音高的换声点,到了换声点,如不换声,不多掺假声,高音就上不去,不多掺真声,低音就下不来,声区间就不能统一无痕。换声的困难因声部而异,因人而异。高音上不去和低音下不来往往是因换声前的过渡音操作不到位。! j2 f) a( p: s
0 ^6 k- W2 v: S, `3 l/ \7 j
13. 换声的关键是在哪个音高上做“关闭”动作,这需要教师很好的耳朵,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声音的统一。在音阶上升时,人们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不得不换声的感觉,在某个音高点上会突然感到声音不流畅、不舒服,这个点就是你的换声点。此种现象也可为鉴定声部做参考。
+ }, s( R1 s1 [2 G! M" g. K
/ b" }* E& L% O q. M14. 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结构不同,通过发声训练高音的能力也会有不断的变化,所以各声部声区转换要确定一个固定点的说法是教条的,不可取的。换声点因人而异,一些人可以在音域内的任何地方换声,高音区也可,低音区也可,还有的人没有换声点。
3 m/ ^* E& u! ~1 \) Z; W
5 s k& P/ j2 G# Z/ K% I% ?5 S3 C15. 没必要去规定在哪个音换声,若在中声区每升高半音就多混入假声成分,高音就自然关闭上去了。这就是沈湘教授所称的“全音域关闭法”,实际上就是不要听出有换声的感觉。自己知道在换声,但却不能让听者知道你在换声。
: B- L0 s" A0 A" w1 s6 ]1 _2 k$ h5 c, q j" {8 T5 `7 K
16. 意大利人解决统一声区的方法是:低音用面罩(可使声音不发白,喉头会稳定);中音用[a]母音;高音区用[u]母音感觉,使母音变形。要想在某一高音域发出完美的声音,必须对母音做改变,或称转换,唱高音时,每个母音都需要形态和音色的变化。(中国拼音字母中的母音在国际音标中被称为元音)
3 c& p% x6 @% t; h$ C, M/ I9 l
o3 |# k$ q/ f6 s) \( S7 l17. 从中声区到高声区换声时,传统美声要在喉咽腔加[u]音,音量会更大,声音会更立。现代美声在面罩加[ü]音,效果会更好。
' W! W/ h9 Y! w6 S$ C
& p0 _! ^( q0 L7 y) \. |18. 美声唱法所要求的母音转换变形是有一定规律的,特别是在往高声区转换时,如:a—?,?-u,i—ü,e—ei。这种从宽母音到窄母音的转换过程,也就是声门闭合调节和混声的过程,也就是声音掩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声道的宽窄和声带的闭合都需相应变化。民族唱法在往高声区转换时则不需要母音变形,不需要掩盖,也不需要声道变化,只需要声带和口腔变化声音就会明亮,这样就容易做到字“正”和字“清”。而美声唱法则不易,因为声音概念不同,所以要求的方法也不同。
" L, v0 Y1 K" _ F& {" R
U( B; X$ J+ r5 K% v% D# ?* h19. 只有当喉咙充分打开,气息坚实稳定时,母音转换才能自如,才能使每个母音在发声的共性原则基础上体现它的个性色彩,才能真正形成歌唱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夸张某个母音和某个字是可以的,但不可破坏整个发声状态。
1 U; @4 y. ]4 n: u) c/ j- Y. y, ~6 o
^1 X2 O$ z) t) R8 l2 k20. 若能找到“头轻声”,“开头难”的第一阶段就过了。进入第二阶段,就要逐渐地掺入“真声”,并继续加强气息和声带之间的阻抗。在强化声音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声带振动面积也会随之加大,虽然这是本能,但在加大音强的同时,主观意识反而要缩小声带前端的振动点,并练习将这个点的音量放大,出金属声。第三阶段的训练是“渐弱”,这比“渐强”更难。高音上渐弱技巧对女声较易,抒情男高也还可以,戏剧男高最难。
( W0 L0 J8 H, s* O9 j$ x" K8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