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音乐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 F4 n. S8 G/ ^' [- T( W4 K
- Q, \9 N( R9 q/ [ 克服了耳聋危机,战胜了自我的贝多芬步入了创作的成熟期,从1803年至1812年的近十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品,在后世的音乐会中频繁亮相的贝多芬曲目大都出自这一时期:《“英雄”第三交响曲》《“黎明”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鸣曲》《“命运”第五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皇帝”第五钢琴协奏曲》等。3 f% r* `5 h, |- h9 i
4 ~% x7 X- \3 s: F3 |3 i+ P3 F* P+ I “黎明”和“热情”两部钢琴奏鸣曲是中年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前者阳刚大气,后者具有骇人的爆发力。两部作品体量非常巨大,远远超出了海顿、莫扎特等前人的规模,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充沛的活力、高涨的热情和严谨的构思。+ Q, V0 ^4 M" r9 F9 |
9 A' }) O1 U; L7 S) K
贝多芬的不少作品都有标题名称,但很多都是后人命名的,比如“悲怆”“命运”“皇帝”“田园”“暴风雨”等等,这些标题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贝多芬音乐中英雄主义的崇尚。如今人们最熟悉的贝多芬的画像,画的就是中年时期的贝多芬,画中的贝多芬手拿笔与乐谱,表情坚毅、自信,是典型的英雄形象。, O5 |6 F; x/ r6 X' l
+ q8 r4 b& Z, q4 F
杨燕迪认为,贝多芬中期英雄风格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人定胜天”,即相信人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力量战胜客观外界的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状态也正是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时的时代精神。贝多芬由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出发,通过音乐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这也是为何后人每每听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依然会感到心潮澎湃乃至热血沸腾的原因。: m6 ]1 E" k( R' }0 Y, M6 F; p
$ {- |- H0 n; _7 |; d
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 O6 z' Q) O: Q
9 N4 q2 o. o; D9 ]1 T/ P* G5 G
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影响深远,以至于人们一想起贝多芬,就会想到那个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形象,然而“英雄”二字并不足以概括贝多芬的一生。因为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境界。
6 Z5 ~/ G5 i$ t D) T* f
. z/ l% t" e8 e5 s ? 晚年的贝多芬彻底失聪,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疾病的折磨加上个人境遇的烦恼迫使他走向自己的内心。他不再看重外在的胜负得失,而是寻求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9 u$ P h" \- m. y+ I
: b# p4 i0 O) e 杨燕迪认为,如果说贝多芬的中期作品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宏伟气概,那晚年的贝多芬可谓达至“天人合一”的悠远境界,他从有我之境进入了无我之境。虽然他音乐中那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冲力依然存在,但怒不可遏的成分明显减少了,超然达观的态度占据了上风,内省式的深思和宁静成为了他许多作品的基调。
0 W; S5 W8 X( R8 z: \" o
. K. S U P) O; \& m) p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是贝多芬的晚期风格宣言。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困难、最艰涩、最庞大、最深奥和最险峻的一部。其中堪称“天籁之音”的慢乐章特别值得一提,贝多芬的创作第一次升腾到人迹罕至的璀璨星空,用纯粹音响营造出真正“天人合一”的悠远意境。3 u5 C. t i/ S$ t* o9 O9 M5 L+ N
) A% r% F! J. {2 m2 n$ C* V) J
著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帷幕》一书中写道:“在最后十年中,他(贝多芬)已经达到他艺术的巅峰;他的钢琴奏鸣曲和四重奏与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都不同;由于它们结构上的复杂性,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 r* P- Y; s! P5 b7 U+ P, b2 Z
}( g$ x7 m- E6 z 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09、110、111),写于他50岁之后,是他所有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其中所表达的苍劲、悲悯、超然、宁静只能出自一位大彻大悟的暮年老人之手。聆听这些作品不仅是听觉和审美的享受,更会给人带来人生境界的感悟与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