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音还是一种礼仪乐
; h9 l: g3 v v1 T8 c0 q# V5 p2 H7 w- K7 w5 s' h5 [) |0 y) L
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杨雪莉1989年进入艺校,在经过了3年的南音培养后进入南乐团。她对南音和南乐团感情深厚,她向记者感慨地说:“南乐团里有很多老师,在学生表演的间隙会帮他们往舞台上搬凳子,老师把很多实践的机会给了年轻人。”
6 V6 @" Q% f9 l) H
7 A% D8 a% b$ W( F 南音历史悠久,入门困难,但是对于像许达妮这样的年轻表演者来说,经过时间的沉淀,她越发喜欢南音。许达妮告诉记者:“南音的音乐体系比较完整,是我们一代代闽南人的音乐。此外,南音还是一种礼仪乐,它蕴含着很多礼仪在里面。很多人刚开始都会听不懂,但只要慢慢接触下来,都会深深喜欢上南音。”
% }3 m* }4 A9 Z( A. @( Q
$ Y. u# T! ? A) c) ^( L; M9 i, h 南乐团的很多成员都是泉州人。对此,杨雪莉解释:“因为泉州是南音的‘根’,厦门是分支,厦门南音在继承泉州南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有厦门自己的路线和风格的南音。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闽南语语系之外的地区很难听懂南音。目前,南乐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节目开始前进行简单介绍、在纱幕上的闽南语下面增加普通话的字幕翻译等。”
4 X0 c' [9 }7 e' v1 e: |# c7 z, U! |- j2 }/ S* R
为吸引观众,南乐团也做了一些剧目创新,包括舞台创新、音乐创新和声光电技术的创新。这些创新的剧目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奖项:2010年,南音《相聚在宝岛》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六届牡丹奖节目奖,实现了福建省在“牡丹奖”上零的突破;2011年,南音《情归何处》获全国“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0 m' a9 R9 B* E/ a" n
& K5 o1 h( i2 V. s7 ~: n `/ o, w
好作品才能吸引观众
/ Z& ]8 q; R: `" S; w# L: l6 d, l; t: P3 R/ _1 q P
“有闽南语的地方就有南音”,在促进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上,南音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福建与台湾隔海峡相望,南音在台湾被称作“南管”。厦门南乐团参加了台湾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乡音之旅”赴台湾南部巡演项目、“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展演”,还代表厦门市赴台参加由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南音进校园”活动,走进台湾11所高校推广演出,应邀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大型活动。
! N. L* [+ q& {& p, W6 m
, v, `9 L y) g5 q5 {/ I6 } 此外,南乐团还应邀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日本、法国、新西兰、捷克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对外艺术交流演出,通过国际舞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r( i* M5 l4 Q3 _
$ ?0 J# A. ^- y; N2 k6 T& l 对于南乐团今后的发展,杨雪莉表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想把南音传播到世界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创作出好作品,只有好作品才能吸引观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