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三级跳”# s) _9 h. k ^/ T1 D8 Q
0 b# E, K4 D- M) Q3 Q5 K
贝多芬(1770-1827)艺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持续不断的演化和步幅巨大的迈进———在所有音乐家中,他的创作历程最具“有机性”,类似有机生物乃至个体生命的发育成长,在多年的时间过程中从不停息,由此形成早、中、晚三个明晰的风格单位,并被后世看作是具有典范意义的艺术成长的楷模。这一过程堪称人生体验和艺术风格双重意义上的“三级跳”,其中大有深意。在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之际,这倒是值得谈论的一个话题。 W6 Z+ F5 _0 _
7 q: S" w8 z. W; @$ j+ m8 I9 u 纵观乐史,没有哪位作曲家像贝多芬这般,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勾画出如此明晰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彼此关联,各自又别有洞天,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扬弃,进阶向上,不断跨越,越写越好,越走越高,好似披荆斩棘的青年勇士,后来成长为功绩显赫的中年英雄,最终又转变为仰望星空的老年哲人。进而,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成长与其人生的磨难和历练又构成惊人的同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完整、系统地融入艺术表达,贝多芬应算音乐史中的第一人。对于贝多芬,音乐既是生活的回应,也是人生的探索;创作既是生命体验的记录,也是生命体悟的通道:如贝多芬自己所言,“来自心灵———但愿———回到心灵”(《庄严弥撒》题签,1823)。 0 g( t: k4 K% S B& ?- g4 m 2 P9 w; C' A* _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大抵完整记录了贝多芬“三级跳”的全部过程,近三十年中(1794-1822)很少中断,可谓是这位作曲家某种意义上的“音乐自传”。这套作品常被比作钢琴艺术史上的“新约全书”(老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键盘曲集》被比作“旧约全书”),实至名归。钢琴是贝多芬自己的乐器,终身的挚友,所有的乐思首先在钢琴上摸索、探查和成型。正因如此,钢琴奏鸣曲常常是贝多芬风格进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试验和突破最先在这里出现,随后到交响曲进行扩展和充实,最后在弦乐四重奏中形成结论与总括。早中晚三期均出现这样的体系化、整全性的写作模式,让人猜测贝多芬是否有意为之,抑或是德国人特有的系统化思维所致?; s: `# Z1 g* x#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