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套贝多芬交响曲首度亮相京城0 T, e% Q9 p. ~0 Y5 L# J4 O
# t7 I- s7 z( U5 ^; Z' e$ B* \' T 今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10月8日和29日的开闭幕音乐会上,余隆将率领中国爱乐乐团,携手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和马克西姆-文格洛夫两位小提琴大师,共同演绎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C小调合唱幻想曲》。其间,10月22日至26日,著名指挥家帕沃-雅尔维将执棒德意志不来梅室内爱乐乐团,于中山音乐堂带来贝多芬九大交响全集系列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不仅是今年北京唯一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音乐会,也是三十多年来北京古典乐舞台上的首个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系列演出。
6 r2 m6 p7 _' g& t, T
4 I% m, C7 Z8 y& M6 x 在大力推广西洋古典乐的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向来极为关注中国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早在2002年,音乐节就推出了“中国概念”板块。十五年来,谭盾、周龙、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等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都曾在此一展才华。10月16日,谭利华将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奉上名为“京华风韵”的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而陈其钢的最新委约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也将亮相10月29日的闭幕音乐会,届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将与中国爱乐乐团共同带来这部作品的世界首演。
& Y- K* @ p+ N, x/ g) D: g5 v6 ]: e5 m
“交响马拉松”连演10小时' q- M+ D( c6 ~% W$ z2 D: V
, M0 w9 G' D U0 Z7 d- I9 S
10月14日的“交响马拉松”音乐会无疑是本次音乐节一个极受乐迷关注的亮点。演出当天,从上午10点开始,国内九支交响乐团将接力上场,一个团演奏一小时。整场音乐会将持续十个小时,最后,由各团首席、副首席自愿报名组成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将首次登台,奏响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日前,九个乐团已经通过抽签决定了演出次序。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将率先奏响整套改编的《阿诗玛》,中国爱乐乐团紧随其后,北京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和“节日乐团”将依次亮相,张国勇、李心草、杨洋等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知名指挥家也将齐聚一堂,为观众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交响盛宴。) v+ V% I0 i( _: C0 b: a- R
* o6 L0 d9 M- q8 U7 X4 i 平日里乐手们在各自的乐团演出排练,每逢音乐节则聚在一起——“节日乐团”的模式在国外早有先例,集结过众多首席演奏大师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就是其中极为著名的一个。事实上在中国,集中“抽调”各团骨干的尝试也并非头一遭,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曾组建过这样一支“散装”乐队,而此次负责组织“节日乐团”工作的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正是当年那支乐队的发起人之一。“如果演出的效果好,我们会考虑把‘节日乐团’固定下来。”李南说,“相比二三十年前,我们乐手的职业化水平提高了很多很多,但现在各种联系方式发达了,大家私下的交流越来越多,见了面之后,专业上的切磋就少了,希望‘节日乐团’能够再次唤起大家对音乐那种单纯的热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