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曲课上,曾有学生提问,在一首歌曲中能不能将转调技术的使用次数作一个量化,以提高歌曲创作中转调效果的成功率。这是有可能的,只是要指出,好的歌曲并非一定要转调;倘若需要转调,它一定可以有效地推动音乐的发展。原则上,转调手法不宜多用,一次有效果绝不用第二次;若用第二次,须用于当用之处,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当音乐从主题材料的初步呈示和乐思陈述到一定阶段时,总是需要引入某些动力因素以求音乐的深入的。如果引入的动力因素与音乐的内容缺乏根本性联系,音乐便有杂乱停滞之感。在调性音乐里,转调手法常常适用于音乐进一步深入的转折处,以获得好效果。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它以同主音大小调表现音乐形象思念之情的两种状态。大小调转换的瞬间,如同阳光下遥视远方的一株思念之树,其轮廓明与暗的转换带来的移情意韵令人回味——那种成功的转调获得的惬意之感真好比驾车换档提速时,恰到好处地轻点油门一般,旋即一股奇异的力量推举着身体飘然向前。# z, E5 A y/ y2 F) b3 m
y8 {+ d( p/ d) ~' m) p“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个话也许听得太多而使人感到有些疲倦,但静下心来观察生活中令人愉悦的事物,可以咀嚼出许多“道理”来,这些“道理”在音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表现区域。比如:立交桥与赋格曲,体现的是结构的魅力和逻辑之美;都市夜间的广告灯箱,以点成线的光带与音乐中的持续音型表达的是一种重复简约理念等等。同样道理,音乐中的转调手法自然是用于表达那些具有转折意味的特定内容。比如用转调手法去传递乘飞机旅行时刺破云层的瞬间所获得的超然之感;由小调转为大调来抒发登高望远豁然开朗的英雄情怀等等。不过,我们还是要时刻告诫自己: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而运用技术手段去塑造新颖别致的音乐形象是最终目的。同时,不可把生活的美好体验与音乐自身的规律简单化、庸俗化,更不能片面理解音乐的表现意义而步入炫耀技术的误区——为追求音乐自身调性色彩流动的那种天造地设的转折之美,务必将转调的技术动作化入音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