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意大利早期歌剧的发展及特征?8 J) g2 o2 S" C
- i1 r4 W! z( |" U7 f2 l1、佛罗伦萨歌剧9 y; ^% @2 M- Q) P5 z5 S$ M% Z
* z4 M `( N# S$ b
(1)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Dafne),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5 c/ V" G* v d: s4 x J
- L& b* l+ u2 s% E9 `(2)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A4 L+ c9 s( w, p
2 y5 h `) b1 v9 H: p
3 W( N$ s! I+ g0 K& w+ M. i& s3 A. O6 u3 \0 ^( ^
2、罗马歌剧4 D; A) ]) Z; M. I( e0 v
9 L5 N1 A+ V" a7 P* H" Z6 g
(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魂与肉体的体现》(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8 p6 g- Q2 D$ F( D
. M9 S3 |2 l! o, b2 E. _(2)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5 Z U3 c Y" S7 h, N7 G9 z& R& m3 |: H0 j" G
* ^# {8 m. x+ F/ ~" r
) Q/ o4 W, S( [3 @3、威尼斯歌剧1 S! \0 \) g) x& P" {6 ^' A$ r
7 ^; a* q$ U& n. x& r* R$ r(1)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 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 l4 w D5 \4 m; ^, T/ y, k" n8 x; |. |0 C9 L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4 V% V7 F; b4 M
. O, y2 j5 s6 i7 G) D(3)特点: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 @7 S) E- J: a3 ]; ?! b- ~% Y; o5 R' K6 o u) f
, a4 {) `' j, r& n
- h1 v7 j2 ~0 b1 H' A5 Y& Q4、那不勒斯歌剧; ]2 M, c% \0 J' M, p* g
\. H/ ^6 m7 D(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E& K& z5 B- B. e+ `, g. U
! i4 K4 W# h6 Y- x(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 Q" b: i$ m @
" F* Z" y7 F c' Z" g+ l% [& @3 K(3)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 k4 t# h% S, x- z/ H; h
" X3 U2 F6 s r7 W. L①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6 Y# U* a, K/ [ x0 A, u) {/ |& z# X' H2 u# J
②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3 w5 \" u' ~- \( }% c
8 Q# s) F- i" l. X
③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 l9 E% c1 @+ `8 L S# L4 T4 H' @) x+ B$ d( o; P- I f. i
④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 U( p5 }7 ~7 V, e$ C9 r! v8 ]- C) d a" P
/ T. [: u \8 v0 j
/ I# K! s+ X/ C; l五、法国早期歌剧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及代表人物?
$ G5 t5 W8 G% Y0 \5 i& F
/ X2 A& V3 S% w& `9 A" l* u ]2 j1、形成与发展:法国歌剧无论在语言或乐曲的表现上均有别于意大利歌剧。当时法国有自己的舞台艺术形式——古典悲剧和芭蕾,作曲家一方面深受法国古典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尝试着结合意大利歌剧的形式进行创作,最终于1659年诞生了法国的第一部歌剧,它是由R.康贝尔(R.Cambert,1628~1677)创作的在巴黎上演的《波莫纳》,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歌曲组成的具喜剧风味的田园剧。17世纪时,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法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0 X1 X4 l" Z( b- X5 t
, ^9 V& q5 [2 N; L
2、抒情悲剧的特征:
3 b0 W& r& i4 q0 O* d& u8 w0 J0 e2 k
- f% O. W$ W# `! l7 A; l! l0 _' S(1)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 a$ G) S0 X' X) {" p
0 y2 I- ^, @9 t/ i8 n5 M(2)歌剧序曲由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风格改为“慢-快-慢”的法国式序曲形式。
& r% H6 a6 U* M" J- M0 V0 V6 a T. j
* ^8 [( [! q( x7 u3 c& K3 y& \(3)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则带有朗诵性,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 D; c. O3 g6 V) G1 n1 G8 j; b
Z$ S. X" k1 G! i
(4)歌剧中插入芭蕾舞场面,使歌唱与芭蕾艺术融为一体,并重视合唱及管弦乐的作用。3 \( d% z+ u6 F- F8 o
( P$ S* P! o* |( i8 ?) \(5)歌剧旋律由于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2 i8 r, J" ~# j
5 \4 D, Q) D! V$ `# s( j
(6)不用阉人歌手。
4 r5 c% m" q, _, D! h
) o0 D' m4 X( J) I3、抒情悲剧代表人物:作曲家吕利(Lully, 1632~1687)(吕利简介见本章第二十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