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奏鸣曲(sonata)与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区别?1 ]% t, f. r' G7 I7 O
% A3 N& @4 X, z+ d, n1 a3 n! B/ U
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在于:奏鸣曲是一种体裁,它由不同数量的乐章组成,各乐章间在调性、速度、情绪等方面形成对比,几个乐章成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奏鸣曲式是曲式结构的一种,它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通常用在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常为快板。
1 J& e4 q; u; V. C S$ z2 ^3 A- n7 n' I) n4 l( w h2 n
& n3 w; k8 d: W
, J& `+ v! a$ C1 X十、简述协奏曲的发展?" [) D# p) ]; [7 c" _
7 z5 U2 M+ Q&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来源于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8 @& z7 W& m( v) h
+ @$ \2 {' M3 s# t& u( \6 Z' J古典主义初期键盘协奏曲开始兴盛,以C. P. E.巴赫和J. C.巴赫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中,有了明确的三乐章布局:第一乐章是利都奈罗(ritornello)形式,这是一种具有奏鸣曲雏形的结构;第二乐章常用小步舞曲(minuet);第三乐章常用舞曲性的回旋曲(Allegro-rondo)结构。* o) Q, k+ ?$ w* V
8 i0 `( P' N( T9 p! J; i1 Q7 c5 \
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第和巴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50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 H3 N( o& |+ n7 U D+ ^
: z/ w# t& `4 d$ d6 E% v, }3 N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7 Q5 V2 l: {( Y z( } b
7 R7 h9 _) ]# F
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L0 j( M; I4 x- O
+ U5 h( C2 B6 Q3 H' ^, _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具有民歌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 g" _7 r3 Q8 U O: T7 F$ J
1 r, F9 G- J' \5 J
从风格上看,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华丽风格”的印迹,显得轻盈典雅、细腻精致,摒弃了巴罗克时期协奏曲沉重肃穆的风格。; [9 R: z+ n, Y7 d1 M0 l" T7 Y
6 V8 h3 _6 G7 I' S e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反映在:第一乐章取消双呈示部原则,演奏家常参与华彩段的创作,各乐章采用不间断的写法,运用标题音乐因素,强调民族风格等。# d, }( q7 k% Q/ o6 I. y) z- v
7 p0 A9 k. n" Y9 O' H6 |
20世纪的协奏曲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出多种手法、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 o4 S. N8 |4 w* ^* i8 s/ u$ p/ B$ x( |% q/ h4 H2 S! h
十一、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6 h A- W9 k7 L# `1 j
3 ~! C& Y1 w" d) X3 K9 \: G1、交响曲的产生与发展1 f4 i/ y, M; G9 o
0 ~9 H. W7 I5 Y" G: \ g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C7 s: x8 B5 c% a2 ?) ^
- W9 c0 W7 ~" B; F0 k, W |. Z3 T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l, c! W9 o- e2 g8 u9 V* m
1 {$ W8 G+ a7 c: C6 e# l3 {' v. p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4 r+ E1 j8 G5 i3 G
9 i8 ^6 b. V. ?5 n: y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1 M0 E' h' l" ^. v; P+ Z
6 M! R1 l" ^' A7 c* F4 E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梅西昂、奥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顿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6 p" x) J" a0 m2 m( @4 [8 P. G v" z7 B/ j5 L
2、体裁特征
" U2 t: a; U* [9 P- D+ ?* S/ g$ Z: Y; \* \4 [# Z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8 O) |" D' m5 i. y# v3 [$ v
2 }" b: N8 K0 Z7 X. W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 b* @! b' U) z0 f6 F0 X4 c- w) P R; D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w8 P9 N, ?6 g: b3 D" z
$ w _5 K0 f8 B4 A9 z4 \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
8 a9 P- b2 u! X0 Q% g8 B
! {1 f$ s& [0 o4 e2 e8 _. X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u# M1 R* h" C3 k& }$ R& E8 w
5 I. o5 N2 T z8 K ( T' W% {9 q! k! R
5 G& k6 ?2 \" h6 ^
十二、简述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 F, S/ T' j% l; w z/ @$ U9 y" L
0 z& y6 a, L7 x5 U* Z0 J6 N1、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 P* h2 W0 _! }5 R; E2 K; `
3 Y( T$ x% @$ K, h%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7 ]( i1 S, e+ T# g
/ [+ [2 e. L/ S d# \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f. W, T) Q/ s: |4 B4 `, Y% i; T; l
( L8 n2 \# b& ~$ l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 r6 o' k9 k# {( d, T/ B! h! _, Q, v# w/ C& k- Q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4 B! R% M5 s4 ^% C% x @( K
8 m; \% B6 V. E; M1 C(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3 @# C0 w" ?9 Q: a! a' `
5 c) ?9 _9 I3 O6 G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p; j1 ]2 ]2 c5 x0 F$ ?$ p" N
x! e% l2 E% M4 P4 p. O; S) d0 w
. n+ D5 `# j. R/ Q7 i% h
( H# Z8 i5 J( ?- R+ ~( K2、柏林乐派(Berlin School)
5 ]0 E) k1 q* y. n% P
) ?7 J9 w( z+ I( `+ H$ ?5 z- T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K.P.E.巴赫(K. P. E. Bach,1714-1788)。这个乐派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n! J4 K& I D" H) Q X
5 e) T' Q6 V9 j# i8 i8 |* V
(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w$ x' X. d) J* |" [
& W9 L( v- b+ e
(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 D; w9 {; T0 {% c d2 I
! P! g* J+ w; v
" ~4 P) G6 V: t0 z4 ?& T' R( w3 D; L- s' m
3、维也纳古典乐派(Viennese Classical School)$ C9 Q9 A1 Q+ F1 t( ~0 Q
3 S0 D6 C& ?# T% f" |( N3 D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 U& Q4 t4 s/ b. }
2 c1 T$ L9 \; h$ I(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 B# B9 z1 a+ g/ J) k) |$ v/ \# ~$ }2 U0 {0 k4 S3 I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1 I0 c3 i, f* x5 f) A* s
: c- L- M; ~, N; [3 D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 o: X6 I4 o. a- m8 D2 g+ u$ H8 p9 h G ]/ |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