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67|回复: 1

[作曲技巧] 音乐欣赏——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复制链接]

8923

积分

5

听众

4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923
geci110 发表于 2017-8-21 08: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4岁开始弹钢琴,10岁进人彼得堡音乐学院,12岁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8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金质大奖。随后拉赫玛尼诺夫在世界各地的钢琴演奏会大获成功。作为莫斯科大剧院常任指挥,演出活动频繁而富有成果,由此而奠定了他的世界性声誉。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听众极易理解和接受。他的音乐常常具有幻想性和悲剧性的特质。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更使他的音乐十分动人并极富诗意,磅礴的力量、心旷神怡的静谧、宁静的冥想、飘然而至的美妙旋律、感人至深的震撼力,都使拉赫玛尼诺夫不愧廿世纪少有的天才和大师。6 t& ^* y. Y% e6 }% T

7 f: W8 B$ U. v7 b0 n: \9 y6 o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2 _4 W8 H0 I; F6 N; H' y) L! s
$ [& m# n! K. f% I: T' z, }
  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
' i) ?+ h+ E2 |8 p3 ]" r( X$ B7 j5 r
  人们早已对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耳熟能详,后世也不乏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的发扬光大。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却在随想曲24号(Caprice24)的主题上,又以钢琴协奏曲的方式创作出了24个变奏,这便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onaThemeofPaganini)。0 W1 H# P* [& k% v
' M# d# d9 U: Q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号)完成于1934年8月24日,是拉赫玛尼诺夫晚年所写(在这之后是第三交响曲,作品44号)。当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衣食无忧,在瑞士的别墅中完成了该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虽说不及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拉氏创作于一度的作品真空期之后)那样炙手可热,但无论从听众、音乐家本人还是从评论家看来,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确确实实是拉赫玛尼诺夫颠峰之作。. G' [# v9 O( j/ `
' N+ o" o3 ^9 [/ C, k3 M' i
  拉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包含主题以及24个变奏,“狂想”也给人“不拘一格”的理解。然而作品又恰恰能从“逻辑上”划分出“快”、“慢”、“快”的协奏曲段落,其表达的内容上也是如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拉赫玛尼诺夫对狂想曲的格局进行了精确的细化和再定义。! ?/ J' @0 X4 }
( _- k0 J# t/ e+ R9 @# \
  这首狂想曲里,线索很多。帕格尼尼的主题是标题性的、素材性的线索;从第七变奏开始的《震怒之日》主题,又成为辉煌与宿命之间的另一条线索,让听者明白作者不是简单地在炫技;全曲钢琴和乐队的对立统一,主从关系的不断转换,也在空间上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 b6 f' {0 a! I" x$ ?  J
1 q" P6 p/ O& Q, C- N  F" [  粉墨登场·引子·主题·变奏1~68 j% O6 l" A# O" x4 x# z- B

$ Y9 x+ U1 g% [6 R# c+ F0 h- q  九个小节的引子,为这首狂想曲定立了和声基调。这几个和声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似乎要警戒我们什么。乐曲开始部分最为评论家津津乐道的,是“第一变奏出现在主题之前”这样的设计:简短的引子和第一变奏一起成为乐曲的铺垫。- J4 X, {( Q4 T, U. T2 C/ u; [

  @, X0 z* |- |/ I+ {8 ]! s  引子里的钢琴只能以和弦的形式发出声响,直到变奏1,打击乐还和低音变奏一起延续着对钢琴的恫吓。帕格尼尼的主题出现了,钢琴得以站起身来,一字一顿地道出自己桀骜不逊的形象。变奏2的诙谐以及半音音阶的重叠,开始展现出钢琴的活泼和才华横溢。变奏3已经开始分解主题,乐队也毫不逊色地试图掩盖钢琴的初露锋芒。变奏4开始,钢琴和乐队打了平手,甚至直到变奏5里,钢琴还不断地想挣脱束缚跳起来。变奏6持续了一分多钟,终于暂时稳定住了钢琴的情绪。* x0 M/ q9 L2 I- z9 B- e6 K3 {, I* h
' d3 s1 x+ s* H/ J/ M! l1 G. S% e; U
  前六个变奏,钢琴和乐队之间似乎是在对话,钢琴漂亮的登场赢得了乐队的肯定。同时,钢琴不断地以出乎乐队意料的形式表现自己,好像是一个天才挣脱世俗的约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 {9 q4 D. v* n) c8 G! p+ d0 ^6 F

6 d4 U- I8 W6 ^1 C$ @# o1 G- H  “邪恶力量的发展”·变奏7~15
! f9 ?/ \" j1 `# u' y0 q* V1 l: S- L" f$ ?" j# K# n
  钢琴在变奏7伊始,将《震怒之日》的主题娓娓道来——钢琴还是会害怕的,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受惊吓的钢琴在变奏8里表现的异常紧张,恐惧的心跳在加速。紧接着的变奏9里,乐队也发出了怪诞的声响,似乎所有人都不会演奏了。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不仅是天才般的钢琴无法回避的,作为世俗的乐队,也无法回避。
4 S" _1 o5 l. O3 ~1 F- F7 K
( ?; L- Y. D, [1 Y, k, m& M  变奏10重复了《震怒之日》,并分别由钢琴和乐队对其进行变奏。钢琴在最后以一连串水银泻地般的下行音,表现出绝望。然而这个绝望却恰好结束在帕格尼尼的主题上,钢琴还想在变奏11里苏醒,但冷漠的弦乐却让它止步于一段华丽的宣泄。此时,木管乐器对帕格尼尼主题的变奏,表现得极端不信任。
( P! t5 c! v5 }6 Y' I8 E5 M% \+ ^, D: r! t* j/ O7 U
  变奏12是一个小步舞曲,乐队将帕格尼尼的主题化解为三拍子的节奏。钢琴哀伤的叙述和细腻的情感,最终征服了乐队,在变奏13里,弦乐以同样的三拍子节奏但却非常自信地奏出了帕格尼尼的主题,而钢琴则在每小节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伴以沉重的和弦。
  r, v3 o# F% J: D5 u* Y" T4 U2 q) R5 l+ B6 N! V
  变奏14已经进入大调体系了,乐队和钢琴以饱满的热情展现。到了变奏15,超乎寻常的难度又激发起钢琴炫耀般的活力。
7 T  }' t2 R$ J
- T2 z: V, q" M. |' d  作者称这几段变奏是“邪恶力量的发展”。自从《震怒之日》的引入后,钢琴不再是那个只会跟乐队顽皮的孩子了,它已经懂得思考,懂得宣泄,懂得倾诉,懂得如何面对恐惧,懂得如何重拾信心。# Y" Q7 R  v9 t4 T# E" Z2 U, g
1 p% L7 }: v/ U& m" `; M' g! g. I
  情感流露·变奏16~18
  J  E8 J* P& r% [; u$ G/ ?! w' n/ z+ |6 o( |9 f5 e# l1 |
  这三段变奏构成了乐曲的慢板乐章,成为全曲抒情的中心。其中,变奏18最终也成就了拉赫玛尼诺夫最广为流传的旋律之一。8 g, J7 j  N' Q% u: t( m3 G
6 Z5 B, \8 A2 f
  变奏16在弦乐的颤动中,由双簧管奏出帕格尼尼的主题,接着是小提琴的独奏。而钢琴虽然从一开始就甘当配角,却也不再中规中矩:它不断地将帕格尼尼主题的乐句颠倒过来演奏。变奏17引入了一些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钢琴喃喃自语的低音不断下行,积蓄着能量,直至最后转入明亮的大调。9 N5 y+ S8 y6 k( d' Q7 U+ m
& w1 S3 W# A1 z' |$ ]9 I' k
  变奏18无疑是整部作品点睛之笔,而其实它的起始乐句也是延续了变奏16的做法,将帕格尼尼的主题颠倒过来。钢琴的表白和乐队的渲染,将感情推向高潮。直到钢琴依依不舍地离去,起始乐句渐慢重复,人们才从恍惚的追忆中回到现实。难怪电影《时光倒流》会拿这一段变奏作为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再变奏。( k9 D& Y/ F1 A$ }! }
5 q& W/ a, P( {% `' l; Y
  逝去的美好时光是宿命,即使再超凡脱俗,也无法逃避。如果把钢琴的形象比作拉氏本人,如同怕格尼尼般卓尔不群,那么那象征着美好时光的变奏18所流露出的乡愁般的浪漫,便是拉氏对故土的思念。流浪和放逐是命运的安排,也是拉氏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然而勇敢的钢琴最终决定,昂首接受末日的审判,用信念来征服孤独,得到神的救赎。
+ Z$ W5 P; d& h4 E$ C
/ q% m5 s( S/ P& u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23

积分

5

听众

4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923
 楼主| geci110 发表于 2017-8-21 08: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审判·终曲·变奏19~24
7 S9 `5 E2 V0 `% u  r: o: G: ~# U) c+ b. ^; X2 B3 Q! Z
  乐队突如其来的声响打破了变奏18制造的平静,从变奏19到变奏24的最后六个变奏浑然一体,形成了激昂的终曲。
2 ~& V9 S% r) E
* }, C+ y  B5 O0 g! d  变奏19用钢琴模仿小提琴的拨奏,象征着“帕格尼尼那魔鬼般拨奏的胜利”。随之而来的变奏20一开始,弦乐组便整齐而紧张地烘托着凝重的气氛。而钢琴披荆斩棘地前进,丝毫不减慢自己的速度。变奏21中钢琴连续奏出行进节奏,并一直持续到变奏22里来。- t1 L; l  S9 z. F3 C) W! m6 A
# ?8 \/ F3 Z  R1 r" F" G
  末日审判终于到来,尽管有乐队在帕格尼尼的主题上支撑,钢琴还是在变奏22的展开部分发出了《震怒之日》的哀鸣。钢琴在不断地上行下行,而乐队的旋律已经转到大调,弦乐、铜管在不同的调系里变奏着帕格尼尼主题,并将其推向高潮。乐队嘎然而止,紧接着是钢琴的一段悲壮命运色彩的独奏,同样也是结束在变奏后的帕格尼尼的主题上。
4 q+ u; V) _3 M( z' l" Q; }: [. w9 o+ U' K' f6 |4 X
  渴望得到救赎的钢琴,将帕格尼尼的主题在变奏23的开始处奏响。然而奏了两遍,却都只能停留在降A小调上。乐队以强大的力量将钢琴拉回到A小调,钢琴终于找到正确的位置。变奏24的钢琴恢复了信心和活力,又像开始时一样,和乐队玩起了游戏。随着铜管奏响《震怒之日》的主题,宣告灵魂的救赎。顽皮的钢琴从白键中溜走,乐队一阵追赶。钢琴最后悄然停止在帕格尼尼的主题上,乐队伴以微弱的拨奏,全曲终。( Q2 i. t( r) S+ A' V- ~! V% M1 q
3 a- a( r5 p7 d! P3 J3 T
  突如其来的巧妙结尾,又给了听众思考的空间:帕格尼尼魔鬼般捉摸不定的旋律,像黑夜中闪过的烛光,熄灭在视线之外,又会在何处点亮呢?( P- [. E5 X- M, I& V) m
1 J" F/ u6 K3 D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 H! `- e2 |0 q$ I$ Y6 v0 F8 m
# @" C5 P1 I- o, y6 N0 g)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14 18:33 , Processed in 0.29330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