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M# X( r' b; Z- }4 Y8 L: v 该歌剧改编自同名小说《金沙江畔》,是红军作家陈靖根据亲身经历写成。从小说到后来的评剧、电影,《金沙江畔》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丰富的当下,将小说搬上歌剧的舞台,如何用歌剧形式开掘红色题材,用歌剧语言解读长征精神?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5 C: I8 Z- c7 N0 i
; b- T' b5 r+ y$ J# N 《金沙江畔》讲述了红军先遣团在团长金明带领下,成功攻破敌军江防渡过金沙江,以严明的纪律和民族政策消除藏族姑娘卓玛对红军的误会,赢得藏区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红军主力得以继续北上的故事。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主创团队曾多次赴云南进行采风,在高耸的雪山与险峻的峡谷中,在康巴藏族的文化、民俗中,汲取着艺术的灵感与养料,并将采风的所听、所见、所感融入创作。 # }) q7 \ z8 N) ]6 F9 `; H 0 c- X8 M9 @ W# A: F* N. a4 O& H 在音乐方面,作曲雷蕾搜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这些“最珍贵、最闪光,灵魂一般存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歌剧创作的重要源泉。雷蕾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迪庆文工团副团长达摩鲁卓唱给我听的一曲当地的歌谣,那是他童年的记忆,是母亲在地里干活儿时唱的康巴民歌。我把它加以发展,献给了正直、勇敢、美丽的女主角卓玛公主。”. g5 W& {/ B/ ^: {1 d; Z* d
1 i1 S& a7 t L* m1 c 歌剧音乐还将江西民歌、昆曲等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浓郁的民间音乐与歌剧的交响化、戏剧化相交融,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赋予全剧音乐强烈的戏剧张力。“希望通过彰显民族精神的故事、富有民族气息的音乐与舞台视觉,来激发广大观众对于民族歌剧的热情,唤醒大家共同的回忆。”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