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4 g& }1 n; W D. u3 A; ^ * T1 \: o! ?; ]1 \( H0 D 2010年,河北辛集市举办公木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郑律成夫人丁雪松挥笔题词:“公木,亲如兄弟”,并特派女儿郑小提参会。此时的丁雪松已92岁高龄,手有些颤抖,但还是极其认真地题词,写了几次,然后挑了一幅好的让女儿带到纪念会上,以表达她和郑律成对公木的怀念之情。3 y2 D; c. a' G. x# m
* L/ L0 x' u/ h) l 公木和郑律成是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的土窑洞里相识的。公木当时28岁,浓眉、粗鼻、阔嘴,浑然“燕赵慷慨之士”模样,虽不善言辞,但为人热情恳切,肚里有学问,又会写诗,人称“博士”。郑律成虽然刚结识他,但对“博士”早有耳闻,今一相见,又恰住一个窑洞,心里自是欢喜。3 T" Y; U. m, _3 \% A$ k# E
! K/ l# f) J* a' B 郑律成时年二十三四岁,中等身材,腰杆挺直,肩膀宽阔,棱角分明,红脸庞,两眼炯炯有神,浑身充满激情和活力,人们管他叫“小郑”。“小郑”虽小,但已在音乐创作方面成绩斐然。他1937年7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音乐教员。特别是他创作的《延安颂》《延水谣》,已传遍整个陕甘宁边区,几乎人人都会唱爱唱。对于这些,公木早已有所了解。0 I' N7 p5 x0 r; k0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