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50年代,一支刚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小分队艰难行进在漫天风雪中,队长钢普力布带领队员们赶着一架“勒勒车”,迎着呼啸的风暴艰难跋涉。在偏远的牧点,少年那日苏第一次看到乌兰牧骑的演出,兴奋的他跃跃欲试,唱起了最喜爱的长调。歌声打动了所有乌兰牧骑队员,在队长钢普力布的鼓励和民间艺人特戈希的支持下,那日苏加入了乌兰牧骑。
/ Z: N' `1 I2 ]: ^% o* d
1 W- C4 t; Q% C }: |9 a3 H" ?0 N: @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小型文艺团队。
, x7 i8 V! R8 i2 R4 L" U
. Z' }0 e8 @8 L! m" ] 6月29日晚,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排演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锡林浩特歌舞剧院完成了第22场演出。作为活跃在内蒙古广大农牧区的“文艺轻骑兵”,内蒙古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乌兰牧骑今年迎来第60个生日,而这部历时半年创排的原创剧目,正是以主人公那日苏个人的成长经历为脉络,讲述了一代乌兰牧骑人的故事。
7 t1 f. c" K# Q6 x; G" Q# p' z9 i y; R, ^
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当时这支乌兰牧骑只有9名队员,他们带着马头琴、三弦等几件简单的乐器,坐着两辆“勒勒车”,到旗下各苏木巡回演出,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哪怕只有一个牧民,他们也会照演不误。5 e, c- q* O J% F% S9 g
# @! m' J9 i. h% K, O “乌兰牧骑”的名字从此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了。榜样的作用下,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的乌兰牧骑相继组建,队伍不断壮大。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而作为乌兰牧骑的“老大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从建队至今,已经在苏尼特草原上巡回演出了7700多场,观众达425万人次。4 l" p0 B* r! q. [$ @
2 \8 a* i0 v2 J4 u8 O3 o
“那时下乡演出,服装、乐器、被子所有东西都和演员们在‘勒勒车’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乌兰牧骑的职能就是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演员们除了演出,还会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舞蹈家孟玉珍今年56岁,就在10天前举行的全盟庆祝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大会上,她和另外62名从事乌兰牧骑30年以上的队员被授予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奖章。
3 B7 u) n+ w" ~5 I& B' t( ]0 s
5 E; q1 U8 o$ L8 t; S& l 1980年,19岁的孟玉珍以舞蹈演员的身份进入乌兰牧骑这个大家庭,接下来的近40年里,她从一名最基层的乌兰牧骑队员,成长为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团长。
! w$ V0 H1 N8 W9 d2 W& J7 B, A! t+ T5 T& u* o Q7 Z7 Q5 `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的身边……”就像《我的乌兰牧骑》里唱的那样,歌声、琴声、马蹄声,记载着乌兰牧骑60年的光荣岁月,也留下了他们和草原人民的深厚情谊——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乌兰牧骑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 f1 r3 m7 Q9 I8 f* ^
7 Q* b; n$ U+ @6 |
回忆起当年作为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的日子,孟玉珍说:“是乌兰牧骑培养了我,乌兰牧骑精神是一份宝贵财富,让我受益终生。”
5 a- G' Z+ V: x" E s0 w- n" a; L8 u$ |( K9 b2 G) W
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基层文化生活很贫乏,牧民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展览和文艺演出,听不到广播。一系列相关文化调查之后,乌兰牧骑横空出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