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五四运动时期――儿童歌曲的初步发展 * T( f* F9 k, ]: q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也作为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解放了国人的思想。儿童文学在五四运动时期得以发展,带动儿童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曲家们有主见地选择本国的民族音乐作为曲调,改变了学堂音乐时期“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模式,为少年儿童所喜爱。 7 X* i: k# }/ Y+ a$ y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黎锦晖、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代表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可怜的秋香》、《踏雪寻梅》、《本事》等。
; |& U% N3 j% s- A8 ^ 黎锦晖(1891-1967)中国流行音乐的创始人之一,他首创了我国的儿童歌舞音乐并绵延至今。黎锦晖认为,国语的出发点应该在歌唱方面,这一思想的提出在教育界具有重大意义。黎锦晖为儿童写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并根据儿童的天性,将舞蹈的表现形式与歌曲相结合,在当时广泛流行,为少年儿童所喜爱。他同时也致力于收集各种民歌,借鉴它们的长处,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 P. o: u l; C* q+ P- w4 d+ p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除了《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花非花》等艺术歌曲外,黄自还谱写了诸多优秀的儿童歌曲。其中《踏雪寻梅》、《西风的话》、《本事》影响较大,至今仍在中小学生中传唱不衰。黄自歌曲的曲调和歌词结合紧密,着重强调旋律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意义。
" o& ^1 |7 z. z& ` D 五四运动以来的儿童歌曲,抛弃了学堂乐歌时期歌词晦涩难懂、生搬硬套的特点,将鲜明的民族风格融入其中,儿童歌曲得以极大发展。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想象力的题材与流畅易懂的旋律歌词成了五四时期儿童歌曲的主要特色。贴近生活,长短结合,疏密分布均匀的结构也受到了儿童的欢迎。
, z* T+ j' h7 E; X* {' h 三、抗战时期――儿童歌曲的进一步发展 2 N2 Y9 i9 P" y! T+ Q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儿童歌曲被赋予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历史使命感,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使得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传唱率,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思想性和革命性等时代特征。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顽强不屈的乐观主义精神,音乐特色鲜明活泼,极具感染力,起到了唤醒民众的鼓舞作用。 F! [% D9 o0 n, U* R9 H
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安娥、聂耳、冼星海、麦新、方冰、李劫夫等,主要作品有《卖报歌》、《马儿真正好》、《只怕不抵抗》、《酸枣刺》、《儿童哨》、《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 F* k; f! x# W- U+ \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作曲家。聂耳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色彩。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聂耳将这一精神融入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中,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其作曲以鲜明的形式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卖报歌》中报童的遭遇就是聂耳由亲身经历的故事创作。
% b. c5 m- I" ?: ~$ Y# O8 Y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上海出生,祖籍常熟。以不朽的战歌《大刀进行曲》为人们熟知,同时在儿童歌曲的创作方面也有一定造诣。麦新创作的儿童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有《马儿真正好》、《儿童哨》等,以明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刻画了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形象,表现出了对祖国河山的捍卫与热爱之情。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方面,麦新对以往儿童的歌曲过于单调,乏味难懂提出了批评,认为新颖度和灵活度应当成为儿童歌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今天的儿童歌曲创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8 d; n$ y1 x& \% U 尽管这一时期的音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总体来说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继承了五四时期以来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时代特征鲜明,具有革命精神。一批专业作曲家的诞生为儿童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为儿童歌曲全盛时期的到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优秀人才。
9 ?. f5 |. ?1 k& ?9 d" F3 b 四、新中国成立――儿童歌曲的繁荣与发展 3 V# l+ D% z$ `, X9 h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与开明的政策极大鼓舞了人心,为歌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歌曲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专业作曲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中去,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这一时期,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的多姿多彩生活成为儿童歌曲的主要表现内容,与以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创作的儿童歌曲时代气息更加鲜明,更加积极向上,活泼乐观的少年儿童歌曲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1 \: H2 |" D. r) R- N; u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词作家管桦、乔羽、等,作曲家刘炽、瞿希贤、李群、黄准、潘振声、寄明等,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快乐的节日》、《小燕子》、《劳动最光荣》、、《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 2 R& S8 j" F# M y
李群(1925-2003),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少年儿童歌曲,题材新颖,内容广泛,为少年儿童所喜爱。代表作有《快乐的节日》等。李群的歌曲强调儿童化和口语化色彩,旋律活泼、欢快、热烈而又富有韵律感。
9 a$ j, B6 F* C9 v7 G+ @0 T. C 潘振声(1933-2009),上海青浦人,作曲家。潘振声创作了大量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如《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春天在哪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被人们誉为“儿歌大王”。潘振声的作品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经久不衰。
$ _! u: u- C3 e* Z1 p2 g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儿童歌曲创作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优美的旋律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积极健康的题材和新颖鲜活的主题成为这一时期儿童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歌曲反映的新面貌、新气象将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 k) D0 k. a* g( U8 p$ `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儿童歌曲的萧条期 9 D2 {" h2 ~ R# w& b
1966年至1976年是我国十年内乱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扼杀了艺术家的创造力,文艺舞台受到极大摧残。具有鲜明文革色彩的歌曲铺天盖地,而建国以来的优秀抒情歌曲则遭到禁播,带有政治标签口号式的“高、快、响、硬”歌曲成为歌坛的主流。在左倾思想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下,我国少年儿童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萧条期。 0 Y- Y# M5 C4 u1 J2 ]# |: B& i
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有《我爱北京天安门》、邬大为、傅庚辰的《红星歌》、《小松树》等。 * j! O! A% o7 z# Y1 ^4 T
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较之以往政治倾向性更加明显,创作手法单一和规整拘束的旋律成为主要特点,结构对称,布局方整,主题鲜明,音调单一,快、慢、快的节奏对比明显,适合群众演唱。 . K2 J3 U- U4 r# w
六、改革开放至今――儿童歌曲的第二春
/ \# U2 n6 G! v 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路线确立,对我国少儿歌曲的创作带来了积极影响。经济建设步入正常轨道,音乐传媒迅捷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蓬勃开展,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为作曲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儿童歌曲创作迎来第二个春天。
9 f! i1 i/ h+ {: v2 T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蓝精灵之歌》、《赶海的小姑娘》、《七色光之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嘀哩嘀哩》、《大风车》、《小螺号》、《种太阳》等,代表人物有王健、晓光、瞿琮、马金星、李幼容、望安、郑秋枫、谷建芬、徐沛东、孟卫东等人。 - e4 B% u/ {: `8 ~, g
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特点主要表现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题材选择上,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建国之后文革以前的作曲家们的成功经验,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一大批优秀作曲家的努力开拓,大胆创新,甚至把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运用到儿童歌曲创作中,将儿童歌曲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另外,由于国产儿童动画片和儿童电视剧的发展,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和电视剧主题歌也走进了孩子们心田,如动画片《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葫芦娃》、《邋遢大王历险记》、《蓝皮鼠和大脸猫》、《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西游记》的主题歌都随着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影响了许多孩子,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6 U. N1 F* H# S/ o. S
七、结语 & _1 z( E0 {8 A8 q3 ]% Z$ m1 y5 L4 r/ Q0 d
回顾百年来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群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儿童歌曲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儿童歌曲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源泉。多元化音乐创作手法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儿童歌曲在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基础上不失时代性,这是儿童歌曲创作的新趋势。展望未来,儿童歌曲必然也将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y# g' p4 U+ {4 R- T$ Z
参考文献: $ m9 {# W) M& c* j/ ?7 j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U' l& c! S6 l" W: D, W" d [2]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
7 R( d% O; }" {6 X& F$ ?( t' L [3]杨瑞庆.歌曲旋律100年[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 $ r& }; K X2 g2 M) b
[4]马晔.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略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2 p( z: R1 @9 H) B3 s7 F9 e' c s
[5]方芳.对当前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 9 m0 ], Y8 n4 W9 f! ?' ~
[6]谢小燕.儿童歌曲创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2,(03).
1 s! d3 b2 t" J1 N( J [7]袁慎靖.近现代少儿歌曲创作的历史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 Z6 F0 z$ b8 w8 k; G& p$ A/ U6 `
[8]宁静.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儿童歌曲创作研讨会[J].儿童音乐,2004,(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