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乔老爷”( X. S7 ^6 R7 ?2 [) ]
4 m8 r2 E+ C9 p4 O) _
接到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王玉民通知,约定择一天和乔羽先生聚餐,特别说明是三五好友的“家庭聚会”。到了聚会地点,果然都是熟识的朋友。# `+ P, a+ o/ B x6 f$ V! e
: g! y$ E) u" D; Y" R1 R) p; L 那天,我没带烟酒茶一类的礼物,只带了几本书,分送给朋友身边的孩子看。我还带了一张我珍藏的照片,那是一张我和乔羽先生的合影,摄于1962年6月,距今已55年。那一年,乔羽35岁,我27岁。
) O1 N. J3 _- d1 H$ X( ?+ u+ e; h* f- I6 n/ W- z- ?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常给《儿童音乐》寄稿,也常发表,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为此,我曾请教过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一天,我冒雨来到刘炽先生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声情并茂地给我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特别举“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为例,分析这首歌词的形象、色彩和感情。刘炽先生特别强调,不要堆砌标语口号。
6 j3 r8 S# d5 G5 u, J H8 J h# N3 ^
自此,我就细致地研究起乔羽的歌词。可能也就是在那时,我向《儿童音乐》的老编辑宋军先生表达了我对乔羽儿童歌词的喜爱和学习心得。宋军与乔羽很熟,由他搭桥,我们在北海公园聚会,就有了这张照片。 y+ X: Q/ B6 B& _
6 p& L O1 m/ i2 r$ y7 Z 我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常常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初的那些日子。那时候,我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创作歌词,有的歌词谱曲后曾在全国传唱。在研读乔羽歌词的同时,我也常常研读他的儿童小歌剧和诗。
, ~+ q m' \; D4 ]: J. i3 D2 A5 j0 V0 ~
u0 Q: V& O. e2 d4 q, O 就在那段日子里,我迷上了乔老爷的儿童剧《果园姐妹》。那是根据民间故事“狼外婆”创作的小歌剧。记得初次翻开这本书,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纸粗糙发黄,装帧设计虽简陋,但读来亲切有趣。剧中许多唱词道白,我至今还能背诵,如有关果园三姐妹的唱词:“大门栓,二门鼻,笤帚疙瘩来开门。”如二门鼻唱的:“月老娘,亮堂堂,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白,浆得光,门栓姐姐你穿上。”又如笤帚疙瘩唱的:“说啰啰,唱啰啰,谁给姐姐说婆婆,说了个婆婆三条腿,气得门鼻撅着个嘴。”这些很有味道的民间童谣风格,听一遍就记得住。* u$ I! ]1 z$ ^' U
/ `1 Q3 u( R) v, L) V" |
聚会上,我对乔老爷说:“除了《果园姐妹》,你还有些儿童剧,如《湖》《森林里的宴会》都是那个时期的优秀儿童剧。”乔老爷注视着远方,似乎回忆着什么,他喃喃自语,又像是在告诉我:“那都是我小时候听母亲讲过的故事和民间传说。”4 g+ v5 ~9 l5 i# b9 {* _
+ d* E) w1 @4 I8 k9 h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乔老爷的一些儿童诗,如《春水》:“春水弯弯地流成了小溪,你看它流呀、流呀,多么愉快,多么顽皮……”我记得这首诗被马思聪先生以及其他作曲家谱过曲。还有那首《夏天好》:“夏天好,白云缠在半山腰……”而那首《说黑脑》,唱的则是太行山上的一个小村庄:“说黑脑,黑脑强,坡上坡下都是羊;羊群出圈像淌水,一支横笛吹得美……”还有那首《大雪歌》:“轻轻地卷呀缓缓地飘,翻一个跟头转一转腰;白云不在天上住,来为大地做新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