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农民教我们写《梁祝》 ( q- ~/ n. K) W( W! l8 k' ]7 o) v' a, U9 q8 z) }/ T: t* R
昨天上午,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迎来了第450场特别策划演出。指挥许知俊执棒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携手小提琴家柴亮,为观众演奏了《海霞》、《瑶族舞曲》和《梁祝》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著名交响曲。作为大剧院的艺术普及品牌,本次的周末音乐会延续了以往“演讲结合”的方式。《梁祝》曲作者之一、八十四岁高龄的何占豪更是专程从上海赶来,久违了的何老先生登上舞台与大家分享《梁祝》的创作往事,成为昨天演出中最大的亮点。 2 _8 a/ ^* k9 s' F* F T% S+ A/ G& `- L8 C+ z: O
虽已年过八旬,何占豪却步履矫健,不用任何人搀扶就大步流星地从观众席走上舞台。他头脑清楚,言语也十分幽默,近三十分钟的讲解过程中多次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谈到如何保持如此健康年轻的状态时,何占豪很“严肃”地说:“我原来不是学作曲,而是学小提琴的。要想保持年轻,就让孩子们学音乐,学小提琴。”3 b* a3 X* H2 |6 o n
+ `5 W; v$ ?6 v. J8 I. _6 I4 t
诞生58年以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具中国风情的乐曲之一,而这样一首高雅乐曲的灵感来源却不免让人有些意外,“谁教我们写《梁祝》?农民”,何占豪简单地总结了一句话。从相识到相恋,再到阴阳两隔之后的化蝶重逢,老人站在台上十分细致地介绍起《梁祝》每个章节的主题。哪段旋律用自哪段戏曲,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清清楚楚。5 U( x/ W2 h n% n6 a
/ j) W9 n& i2 T( v* D' m$ ?5 l4 t “我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小提琴学生。当年我们拉着小提琴到乡下去,农民非常欢迎。当时的教材都是西方的古典乐曲,为了给他们演奏,我们还专门选了一首稍微通俗一点的。拉完之后,我们问他们好听吗?他们说好听!我们又问,懂不懂?他们说,不懂!”何占豪接着又给观众们讲了一件年少时的往事,“我们觉得农民不懂是因为见得少,因为我们最开始也不懂,后来听多了就会了。于是我们开音乐会,就拉外国曲子和很少的中国乐曲。农民们都来啦,现场人山人海。我们很认真地拉,他们也好像很认真地在听,但人越来越少。最先走的是小青年,他们觉得没什么意思,打扑克牌去了,后来小孩子要睡觉,妇女们带着他们走了。我们在上面看着,心里真得很难受,不过好在还有几个人,其中有位老妈妈就一直在听。她本来坐在后面,后来跑到前面来了,我们特别激动,坚持把最后一首曲子拉完。结束后我们问她,老妈妈,为什么别人都走了,你却这么喜欢听我们的音乐呢?老妈妈说,因为你们坐的凳子是我的,我要搬回去啦。”2 I2 ~, z i0 F3 t: W
1 q- l3 @& y/ N2 a# z& Q. h 尽管当时的情景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感辛酸,但何占豪却格外认真地感谢那段经历:“上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你们拉小提琴要让农民、工人和老百姓听得懂,所以能创作出这首乐曲,我要感谢农民朋友,感谢当年的那位老妈妈。”普通百姓喜欢的是中国的戏曲,为此作曲家们不仅收集了农民们口耳相传的地方戏曲唱段,而且为了描摹祝英台少女怀春的心境,何占豪还跑到纺织厂女工当中,去了解她们真正爱听的曲子。$ e$ ]8 P, r( v2 N/ D/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