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上演的《第四交响曲“丛林”》,恐怕就是马萨利斯这种艺术观的最好诠释。全作充满了各种向前辈致敬的痕迹。作为庆祝纽约爱乐乐团成立175年的委约作品,可能没有什么能比爵士更能表达纽约这座城市的精神。而“丛林”一词,显然来源于爵士乐最重要的人物艾灵顿公爵所创造的“丛林风格”。艾灵顿公爵带着这种风格令爵士登上了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整部作品的爵士音乐大量使用了“丛林风格”,以及西班牙音乐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融合。就像爵士乐本身的即兴一样,整部作品仿佛是一个又一个即兴的瞬间,同时又是音乐叙事的一部分。爵士乐队与交响乐的互相融合上,马萨利斯毫无疑问地选择沿着格什温、伯恩斯坦的遗风继续前进。尤其在乐队全奏的瞬间,《西区故事》的影子近乎处处可见。一支完整交响乐队与爵士乐大乐团的大编制一起表现他对这部作品的宏大主题:一部六乐章构成的,讲述纽约这座城市从印第安人的原始血脉开始,欧洲移民进入,到20世纪的商业时代给这座城市的人所带来的差距与迷茫,以及对当下这个数字时代里对利润的追逐,还有无可战胜的歧视与不公。 # j- c0 P/ X$ b$ e# A) m; f , r: G) B+ q, z8 M 不过,同伯恩斯坦作为古典作曲家运用了爵士元素所不同的是,马萨利斯的这部作品里,爵士乐的位置要比乐队重得多,也就是说,这是一部真正的以爵士语言写成的交响曲。它将古典的形式与爵士的精神结合,将之打造成为一部爵士的“纽约史诗”。这部史诗是如此的真实与灵动。此时,音乐所关心的不仅是个人的灵魂与情感,而有放之于当下、放之于人类未来与生存的情怀。如果说艾灵顿公爵、查理-帕克等大师将爵士从乡野带入庙堂,而马萨利斯则进一步赋予爵士音乐以宏大叙事的力量。就像在这首交响曲最终,马萨利斯为自己留下了一个长大的小号独奏空间。他几乎用令人难以想象的炫技完成一种意义的表达:当这座城市新的一天到来的时候,看得见孤独与伤感,也看得见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当马萨利斯这样的音乐巨人用一种立足于时代与生活的态度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够强大。而他就如同一面镜子,多少折射出当下音乐创作的某些虚无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