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大热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舞台的传奇乐手温顿-马萨利斯
" g+ m) `' H s/ }9 @) e3 N8 Y& H |/ F' a, h" V' }; S% U, [7 o/ t7 g1 K5 X
马萨利斯生于顶尖的爵士乐家庭,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接受了古典小号传统训练,出道至今斩获无数奖项,出版了上百张唱片、17本著作,1997年以爵士风格的清唱剧《田野上的血迹》获普利策奖。(资料照片), K2 a( x! M8 X/ ~( x
; ]4 X2 H! m/ E( E8 A' ?# k 2017年上海夏季音乐节期间,美国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温顿-马萨利斯率领林肯中心爵士乐团造访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并与纽约爱乐乐团携手演出马萨利斯于2016年受乐团委约的新创作《第四交响曲“丛林”》。可能不为人所知的是,马萨利斯16年前曾经造访过上海,但当时囿于观众对音乐厅的距离和对爵士乐的了解,并没多少反响。时过境迁,如今上海的艺术环境已经堪称业界标杆,两个晚上演出的轰动效应不仅横扫了爵士乐圈,也吸引了无数爵士圈外人。5 R: E4 a( Z* C# O5 m8 W5 o) t1 z
1 j9 J7 D" i1 v4 S3 ?! c( s
如果仅仅是一位技巧超绝的小号手,马萨利斯也担不起“传奇”之名。生于顶尖爵士乐家庭的马萨利斯却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接受了古典小号传统训练,这给了他与其他爵士音乐家不可比拟的特殊道路。他在上世纪爵士乐最受摇滚排挤的时代横空出世,成为没落时代里,以一己之力挪移乾坤的上帝式人物。出道至今,斩获无数奖项,出版上百张唱片、17本著作,跨越古典与爵士两界,又经常与各类世界音乐合作。更夸张的是他还在1997年以爵士风格的清唱剧《田野上的血迹》获普利策奖,这一通常由古典音乐作曲家获得的著名奖项。除了大量的爵士创作,与探戈、非洲音乐等各类地区音乐的合作尝试,他还创作了融合爵士和古典乐的不少作品:包括爵士组曲、协奏曲、交响曲、甚至弥撒和舞蹈音乐。而作为艺术总监,马萨利斯仅用了七年时间就把林肯中心爵士乐团从籍籍无名变成世界顶尖。! h# n/ T+ f R
' y3 C& A4 L t
而谈到马萨利斯和他的林肯中心爵士乐团在今年夏季音乐节MISA上的两场音乐会,用无与伦比这样的词语恐怕都显得苍白。这是纯粹爵士创造精神的展现,更是美国自由精神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在第一场音乐会里,马萨利斯坐在后排,在每首曲目之中穿插介绍,从早期爵士到拉格泰姆,也少不了艾灵顿大乐队的经典曲目,以及吉尔斯比的Bebop风格,还有序列式的实验风和拉丁风格,几乎是一部爵士音乐史的集成。风格变化之多,即兴的精彩程度令人瞠目。而在第二场中,正式曲目单之后由爵士乐团即兴安可倒成了乐手过招的精彩时刻,贝斯手向旁边的纽约爱乐乐团乐手发出对决的邀请,一位低音提琴手接招,双方上演了几个回合的即兴。古典乐手与职业爵士音乐家PK的胜景,让人过足了瘾。
) S. ?! k. h) Q, M, M: P- j" [) F7 f" A7 I0 s7 L
面对爵士百年来大起大落的历史,马萨利斯说:“我不觉得爵士乐需要被拯救。”这句话似乎可以解释成:“经典永不过时。”他抱持着经典化的观念,坚持传统爵士,拒绝融合(fusion)风格。不过他也同各类音乐风格合作创出新的东西。这种音乐观看上去有些矛盾,骨子里透露出的依然是严肃艺术家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的态度,就像当代人对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崇敬一样。单就这一点,马萨利斯就已经同那些尝试各种实验,甚至陷入迷幻的爵士人划清了界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