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s( s* t k; e% V 虽然黎锦晖的《义勇军进行曲》并没有被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的学生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却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最庄严和神圣的旋律。1933年,聂耳参加了慰问团,来到抗日前线慰问义勇军。在这里,聂耳亲眼看到了义勇军浴血杀敌的场景,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用血肉筑长城的精神和勇气。当时抗日义勇军前线有一些军歌、誓词和通电中有“血肉铸成长城”等响亮的口号,聂耳深深地被义勇军的精神所激励和感动。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邀请田汉编写抗日题材的电影剧本。由于催稿很急,田汉仅写了一个故事梗概,名为《凤凰的再生》。按照剧本情节设计,田汉在编写剧中男主角诗人辛白华《万里长城》长诗的最后一节时,创作了一首激昂奔放的自由体诗,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当时,国民党政府和租界当局明令禁止宣传抗日。在一切出版物上,“抗日”的字眼都要被删掉。在这样严厉的限制下,田汉将强烈的抗日救国热情高度浓缩,并加以升华,使歌词呈现出巨大的凝聚力。原词是:“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把血肉来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1935年,田汉等左翼文艺工作者相继被捕。为不耽误电影拍摄,电通公司请孙师毅把《凤凰的再生》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意后,将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并将其中的主题歌词中“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此时,正准备去日本的聂耳得知主题歌需要谱曲后,被歌词震撼,主动请缨,要求为其作曲。他怀着满腔的激愤,迅速投入到歌曲的后续创作中。经过反复斟酌,聂耳深刻地理解并准确地开拓了歌词的主题和内涵,谱写了歌曲的初稿。1935年4月15日,聂耳为躲避当局追捕,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带到日本修改。1935年4月末,聂耳将歌谱的定稿从东京寄给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整首歌曲结构完美,词曲浑然一体。为了使歌曲的主题更为鲜明,电通公司组织专人,几经推敲后将歌名更改为《义勇军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