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合唱:是若干人分若干声部演唱的一首多声部的歌曲。一般大合唱多为颂歌,因此,歌词要气势磅礴、豪迈舒展。要考虑各个声部的特点。所谓大合唱并不一定歌词就大,这样,反而画蛇添足。当然,《黄河大合唱》就是另一种构思、另一种布局,只要研究一下,就可以学习到写这样歌词的要领。
8 W0 s* A% ?4 f) o组歌:是指在表现一个主题时,由若干支歌曲组成的歌曲。歌词要求的较严格,讲究布局、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大多由阵容强大的专业队伍来完成。《长征组歌》就是典型例子。 / |4 X( N( o1 n! K7 ]5 t8 M
交响合唱:这主要是以表现交响乐队为主要功能的歌曲,歌词在合唱中并不十分重要,这类的合唱也是专业交响乐团在能胜任,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基本特性。交响乐《沙家浜》属于这一类,因为是改编,不典型。 8 L2 n+ r3 @9 c
第三节:歌词的体式与段式 6 a; @: Z* d" n. E0 T- Q4 |
按歌词要表现的内容写成什么风格体,叫体式,写成几段叫段式。
9 e" ~. ]) Y/ T, c歌词按风格,可以分成格律体、自由体、民谣体、问答体。 , ?1 k& K( L0 T% Z) [; F
按性质,有抒情体、叙事体、回旋体、分节歌等。
% n, O8 E8 w" a# L. m, z W# G! T# [歌曲的段式,有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
- d5 V0 G4 L6 I* f关于体式1: # z, h0 O: k" j) J" \4 n
格律体,自然从格律诗而来,被谱成曲就是格律体的歌词了,毛泽东的一些格律诗大多被谱成了曲,显然这就是格律体的歌词。这种词被约束在固定格律里,讲究平仄,难掌握,写现代生活内容还要服从格律形式,本末倒置,青年人还是尽量少写。 : u1 Z0 j1 a" H( h; I
自由体,没有固定的格律,可长可短,可以按内容随意发挥,是现在人常用的一种歌词体,许多的歌词都是这种类型。
+ ]" S7 Z8 @+ V6 T" w民谣体,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形成的一种歌词体,自由、流畅,可写景、可喻情。《众手浇开幸福花》,还有当年一些歌颂红军的歌曲大多是这种文体。 ' x/ H' Y: k4 ~) |
问答体,上一章在对歌中已经讲过,不再多说了。 f% k7 i& V K4 \4 h
关于体式2: - w1 d. }5 R0 K
抒情体,也叫抒情性歌词,一般说它没有故事情节,是抒发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生活和事物的。许多独唱、合唱都是这种文体。《那就是我》、《祖国慈祥的母亲》都是很好的抒情体歌词。 3 w/ r4 Z4 D: K* H/ \, J h7 q
叙事体,歌词中有人物、故事、事件。但是,只能简约的描写,主要还是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兰花花》、《老房东查铺》等,都是这种文体。其他的体式用的较少,在以后的章节里再涉及。
" f5 E* V4 k6 Y- | f0 H+ E关于段式:
3 h1 D2 H! o) m' q一段式,(A式)整首歌词只有一段,或四、六句,或十几句。内容集中,情节统一,情感变化不大。例如:《骑马要骑千里马》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还有《志愿军战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都是属于一段体。 ! O2 G" Y! m- F
两段体,(AB式)不完全是指相同并列的两段,也许是一段歌词,主要特征是歌词分前后段,但是,由于中间情绪的变化,在谱曲时写成了AB式,例如:《 太阳岛上》
. h0 s7 A* c% m: V& YA幸福的热望/在青年心头燃烧/甜蜜的喜悦/挂在姑娘眉梢/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 & b7 E! b: A: X) E* @: S
B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 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
( T" _0 M" d% a4 s这首歌词,前八句为一个段落既A段,后四句情绪变化了作为副歌处理为B段。这就变成了两段式。相反《又见炊烟》两个四句,平行段,在作曲上处理恰恰是一段体。还有副歌两段式和这个例子差不多,中间加一个衬词“啊”,情绪变化了,就成了两段式了。《这片土地》就是这种样式。
7 A7 i% u0 P5 ~三段式,三段式是从一段歌词发展而来的为ABA结构式,它的特点是一段A和三段的A句数、内容要相同。例如:《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第三段仍然重复的是这四句。 3 U; R: R! f0 ?# W1 h4 e
三段式也有ABC结构式的,例如《红旗飘飘》三个段落各不一样。 7 A# Y! k$ p6 A. S
多段式,这是指超过三段,每一段内容、情绪又都不一样的段式。因为,多段式歌词变化大,层次多,作曲的难度也大,一般很少有人写,这里就不讲了。 ) }6 Q4 z2 J7 X+ `
第四节:完整画好歌词这只凤 . K0 v' S; o- x- r
我把好的歌词比喻一只凤,它给人飘逸、给人美丽、令人神往……歌词写成功了,凤就活了。如何画好这只“凤”?让我想起了戏剧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形象的说,结构时要做到凤头、虎背、熊腰、凤尾。歌词的结构方法,我也想了这样几个字——立稳凤头、托好凤身、护好凤尾。也叫“起点要高、发展要新、结束要精”。 M: s9 S9 c. s0 {4 z' v
立稳凤头(起点要高)这里主要是指确立好主题,写好开头两方面。我们创作不能随心所欲,想哪写哪,一开始就必须确立主题,我们要写什么内容,要表现什么思想,这是歌词成败的关键。譬如,你要写和平题材,就要在这个大的范围中寻找一个突破点,有人用和平鸽表现。有人用鲜花表现。有人用歌声表现。你用什么表现,怎样表现?这里,举一个我自己写歌词的例子,我一直想写一个达斡尔族人热爱新生活的歌词,想了很久,最终定为写“敖包会”,起名《欢乐的敖包会》。从哪入手呢?我在构思时决定从外向内写,从宏观向微观写。结果成功了。因此,要立好主题。说到这一点,还有写好开头的问题。歌词的开头一定要开门山,不能云遮雾罩。说开头难写,关键是要对歌词的特点把握的准。《欢乐的敖包会》的开头看起来很平常,你细细的琢磨就会觉得这个头开的很好——金马驹驮来流云一片/绣花袍落下彩云一片/小路上的姑娘和小伙/把美丽的夏日带到嫩江边。这样写开头自然流畅,主题一下就带了出来。托好凤身(发展要新)这里主要是讲,主题确立之后,要写好内容,表达好情感。也就是歌词的发展段落,它像凤的脊背和肚子,一定要有内容。写法要精心铺排、句句连贯、步步深入为高潮做好铺垫。事实上,一首歌词的中心,主要靠这一段完成。我们的歌词在这里要具体、鲜活、典型、动人。还要把情感写透。例如:《再见吧妈妈》这部分写的就很精彩——你不要悄悄的流泪/你不要把我牵挂/当 / D/ L# x8 v; ?( J; G" A
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中间短短的四句,无论内容还是情感都表达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可见,要想托稳凤身,写好中段的发展`很重要。《再见吧妈妈》这首歌的开头四句——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写的非常精彩,如果中间发展的不好,就像一个人得了大头病,发展的好,也像一个人一样,曲线就表现出来了。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前边的四句,接着就是副歌,这时,这前四句就包含了头和身两部分,更要合理布局。 3 t! s: E: W3 x4 |! U; \1 V
护好凤尾(结束要精)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脚底没鞋穷半截”,如果收不好歌词的尾,前面的一切都白费工。我这里说的是歌词要收的好、收的住,同时,还要有余音。一段体,最后两句很重要。两段体,副歌很重要。三段体,第三段很重要。但是,一般三段体,有时第三段是重复第一段,这时在不影响词格的情况下,要有飞来之笔。例如《血染的风采》——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每段八句歌词,这后两句收的真如飞来之笔,为这首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还有一首外国的歌词《鲜花与士兵》,是用咬尾的手法写的,一气呵成,如何结尾?给人留下悬念,但是你看——鲜花那里去了/鲜花被姑娘采去了/姑娘哪里去了/姑娘被小伙娶走了/小伙哪里去了/小伙到军营里当兵去了/军营的士兵哪里去了/军营的士兵到前线去了/前线的士兵哪里去了/前线的士兵到坟墓里去了/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请注意,如果没有这后两句,我们是不是会认为是玩文字游戏,在耍贫嘴,可是“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的出现,简直是让人叫绝。凤凰的尾翼是最美的,歌词的结尾也应该如此! 4 q. [+ a Y5 y9 j) b Z
第五节:寻求口语化语言,增加歌词的艺术感染力 5 O3 @% _9 M) ]# W C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随着音乐文学的成熟,假大空、豪言壮语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假小空、套话依然没有杜绝,常用歌词200句的现象还在歌词创作中频频出现,歌词语言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8 K) f; e2 f, ?& ^# H8 f, |9 Z; `
如何解决?当然要感受生活、感受时代、感受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感受中思考、在感受中采集、在感受中创造。认识歌词语言的基本特点很重要。这一节,我谈谈歌词语言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歌词创作中把握口语化的话题。
% R: `) V4 a! s' T6 e要想做到歌词语言的口语化,我认为有三忌讳, 1 忌讳华而不实 2 忌讳拖沓晦涩 3 忌讳多种意象 ;有三提倡 1 提倡开门见山 2提倡形象准确 3 提倡深入浅出
; S; R$ V. B- D2 k% T毫无疑义,歌词和诗歌一样都需要美的语言,然而,由于歌词受音乐的制约,它的语言和诗的语言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了。歌词语言三忌讳只是我的理解和认识,也许有偏颇。1,忌讳华而不实,其实,任何文体都忌讳华而不实,歌词尤其要注意。本来歌词的篇幅就很小,面似华丽,实为隔靴搔痒的语言再占去一些,这首歌词就费了。歌词的语言最忌讳形容词过多(并不是绝对的)形容词、装饰词多,就影响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想象空间。举个例子,同样写茉莉花,初学者可能认为写的越“美”越像歌词,于是,就会写成“像白玉、像月光、像少女亭亭玉立,像棉桃、像朝霞、像白云飘向天际……”写了这么长的两句也不知道写什么,“皮”厚自然不必说,人们如在雾里,音乐的形象就更难抓了。可是民歌《茉莉花》开头就叫你一目了然——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这样朴实无华的歌词语言,一比一兴立刻就使人闻到一股沁人的芬芳。这样的歌词很容易被音乐接受、被听众接受,是我们写歌词的一篇好范文。说道忌讳华而不实,并不是反对歌词的文学性,关键是用的好,用的巧。《好日子》中写了阳光的油彩,月光的水彩……生活的花朵等很漂亮的句子,不但没有影响歌词的内容,反而,还增加了歌词的审美魅力。为什么?因为此时没有形容词了,全成了名词“阳光的油彩”而不是油彩般的阳光。“生活的花朵”而不是花朵般的生活。你们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2,忌讳拖沓晦涩,无论是抒情歌曲还是叙事歌曲,简约、明快是它的基本要求。歌词不能写成“词报告”。一首词写成四段,每段十六句,从“猴子变人”写到信息化,这样显然不行。这里面有一个歌曲基本规律的问题,也有一个让听众真正听进去,记得住的问题。这就是听觉艺术的功能,决不能用歌曲代替政治报告。 " B$ S( x, z/ u2 y
谈到拖沓还有一个词句过长、空洞,没有层次、没有语言分工,总也不入题的现象,用一句民间说法“墨迹”。晦涩,是指语言生涩、难读、难懂、难记、或者咬文嚼字,或语意含混。举一个例子:“我的行囊装满许多泡沫,我还有筐提包和锁”还有一些生造的词句和无法唱的词句,如:城市里有一片虹霓,这显然是为了压韵,不顾别人能不能唱,演唱后人们能不能听懂,这和歌词的属性格格不入。3,忌讳多种意象,(也包括多种形象)一句或者一段歌词中的多意象是作曲的绊脚石。听觉的绊脚石。记忆的绊脚石。也会使作曲者找不到准确的形象,听众的听觉找不到通道,记忆找到不到记忆点,例如:“村庄里的阴沉鞋子里的沙砾空气里的麦芽气。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一个杯子一种情绪”这样的句子作为诗也许可以,作为歌词绝对不行。关于三提倡,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在这里不多说了,举三个不同的例子来说明。“是你给我爱,爱向我走来”这就叫开门见山的写法:“生活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这就叫形象准确;“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息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还可爱”这就是深入浅出。上述的种种理由,就是强调歌词的口语化,口语化使抒情酣畅,有利于记忆传唱;口语化口语情态生动,有利于提供情境;口语化亲近自然,有利于贴近听众。但是,口语化决不是浅薄。歌词语言要不断创新,近些年来,一些歌词语言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总的特点是吸收了绘画和舞蹈的变形艺术。例如:“窗外两三枝樱桃,每年开一次喧闹”,“心灵是快乐的自治区”以及上述的《好日子的》歌词等等,这些语言或意识形象化、或形象意识化、或意象重组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由于这种变形化语言的出现,改变了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和抒情的具像的直白的结构方式,把新诗的一些特点吸收进来,在不违背音乐规律的情况下,给歌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 ~( G7 L& m! [3 T) X0 L/ o
第六节:用色彩、声音、装扮美丽的歌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