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因旋律造成的音准问题:- D8 ?2 M" f% Z1 J! g# S
因旋律变化影响合唱音准主要有三种情况。1、通常来说,平直的旋律线条加上歌词以后,最难以控制音准,比如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中,男低音声部基本都是在水平运动的旋律线条下进行,因此,音准很容易随着语言的四声变化而变化。解决的办法是:让演唱者去掉语言的四声概念,用语言的第一声(即平声)朗读歌词,当语言的音调达到平稳时再用准确的音高来演唱。2、旋律线上行时,容易出现音准偏高的现象。解决的手段是:旋律线越往高进行,气息就要越往下沉,要学会利用横膈肌的保持力量控制声音,不要因旋律上行而出现气息上浮,这样就可以防止旋律上行时音准偏高的现象。3、旋律线下行时容易出现音准偏低的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旋律下行时声带的张力及气息的保持力减小过快所致,特别是气息的保持力减轻过快,容易把声音的位置掉下来,从而出现音准偏低的情况。解决的手段是随着旋律下行,逐步地、有控制地放松声带的张力及横膈肌的保持力,与此同时,声音要一直保持在高位置的状态,气息稍微向上托着一些,这样便可以避免旋律下行时所产生的音准偏低现象。7 }) Q4 \+ O! X1 ~; V% u4 a7 Q
四、因调式造成的音准问题% W1 P$ _. K, \; @5 j
调式中的音级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不稳定音级都有着向稳定音级靠拢的一种倾向性,在音乐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趋势”,而调式中的这种“趋势”现象也是引起音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在七声调式中,最稳定的音级是第一级(主音),相对稳定的音级是第四级(下属音)和第五级(属音),其余各音级均不稳定,特别是自然大调式及和声小调式中的第七级音(导音)最容易偏高,尤其是在演唱大七和弦的时候,导音极易偏高。如无伴奏合唱《牧歌》中最后一个乐句独唱女高音的哼鸣,若把握不好,音准就会偏高。解决的手段是加强各种大小调音阶的视唱练习,多跟随钢琴模唱,从而建立起调式中的准确音高概念。
- U% O1 \+ Z# r; a3 T5 k- a五、因和声造成的音准问题
/ K, g5 ^( B& a1 J% V1 l! j0 A 因和声影响合唱的音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演唱力度性的和声时易偏高;2、演唱色彩性的和声时易偏低。第一种表现的原因是:在演唱力度性的和声时,气流对声带的动冲击动作大,声音容易冒调;第二种表现的原因是:演唱色彩性的和声时(也即常说的铺和弦),通常都是用中等以下音量,且气息悠长、声音连贯,发音器官松弛,因而容易导致声音偏低。解决的手段是演唱力度性和声时,先要想好正确的音高及声音位置,准确地控制声带的张力,从而达到正确的音高标准;演唱色彩性和声时,气息和发声不要懒散,发音器官要有足够的张力,始终保持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和感觉,这样音准就不易偏低了,当然让演唱者多一些和声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听出不同性质的和弦、听出各种和弦在色彩上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5 N+ V) K; j: K0 ?- p
六、因呼吸造成的音准问题; R: K% {" Y# q! H d0 \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的技巧是合唱用声的重要保证。1、发声时气息吸得太深(如纯腹式呼吸)或太多,都容易导致声音不同程度的偏低,比如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中,男低音开始的一段乐句:“月色朦胧,星光闪烁”,男低音声部容易不顾音区低、音量弱的音乐表现要求,而追求浑厚的音色,结果把气息吸的太深而导致音准偏低。2、发声时,气息吸得太浅,容易出现抬高喉头和挤压舌根的情况,从而加大了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加大了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度,而出现冒调,比如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中,男高音在高音区的一个乐句:2-3-4-3-2-3-1-7-,由于音区高、演唱者容易用过猛的气息力量冲击声带,如再加上喉头上提,喉咙打不开,则极易造成音准偏高。在合唱中由呼吸引发的音准问题,应当用以下手段纠正:一要学会和掌握正确的呼吸要领,正确的呼吸要领:即意大利美声学派倡导的胸腹联合式呼吸。吸气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横膈膜下沉,胸腔下部和腹部隆起,胸腔上部和肩部平直不动(即:不耸肩不抬胸),用腰肌和腹肌(即:横膈膜)的力量控制气息流量。二要学会不论唱什么母音都要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下发声,尤其是窄母音,如:伊、唉。
, x5 _- K p2 x" y4 \! v七、因发声位置造成的音准问题 _, k, N/ n3 v. Z9 T! P Q
在合唱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演唱者的发声位置与音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发声位置高且集中的声音,在音准方面比较有保证,相反发声位置低且散的声音在音准上容易偏低,最可怕的是:由于发声位置低所导致的音准偏低情况,演唱者自己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如果指挥者缺乏声乐训练能力,即使察觉到种情况,也往往因为拿不出更有效的手段进行处理而困惑。解决的手段:一是需要合唱指挥尽可能多了解或掌握一些发声方面的技术要领,让每一个演员明白: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合唱的用声原则必须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二是通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培养演唱者稳定喉头和打开喉咙的用声习惯,建立起集中的、高位置的发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声音才能充分满足合唱艺术的需要。所谓声音的高位置,指的就是声线集中的、面罩腔体及头部腔体参与共鸣的声音。打个比方:光线通过透镜聚光可以产生一个光束,并通过调节光圈可以产生一个焦点,而人的声音也是如此,演唱者通过调节咽肌力量和声带的适当张力,让声音产生一个“声束”,并顺着后咽壁进入鼻咽口,最后在眉心形成一个“焦点”,这个所谓焦点,就是声音的位置。高位置的声音,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所以,建立高位置的声音状态不仅是合唱用声的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正确把握合唱音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