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66|回复: 1

[爆料区] 毛泽东评点父亲毛顺生

[复制链接]

3308

积分

4

听众

92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308
1147187549 发表于 2017-6-25 10: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指毛顺生——引者注)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们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

  【毛顺生简介】

  毛顺生(1870~1920),名贻昌,号良弼,顺生是字,湖南湘潭人,毛泽东之父。一生勤俭,生财有道。他读过几年私塾,17岁时开始当家理事。虽然收入微薄,但他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终于积攒了一点钱,逐步还清了债务,赎回了父亲手里典当出去的田产,家业日益发达。毛顺生治家很严,他相信“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这句老话。他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家业的人,但也没有很大的理想。当孩子们刚到入学年龄时,就送往附近的私塾读书。他亲手教孩子们记账,训练他们双手打算盘,学会经商的本领。他要求孩子们个个成为精打细算的能人。当他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发家”要求时,就用“不孝”和“懒惰”来责备。但孩子们并没有走他所设计的生活道路。

  解析:毛泽东对他父亲毛顺生的评价显然不同于对母亲的评价,对母亲只有崇敬和赞扬,对父亲则既有敬重,又有批评,既有怀念,也有抱怨。1936年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在与他的长谈中,曾多次提到他的父亲,语气幽默风趣。

  毛泽东说,我父亲是一名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被迫当兵。退伍后通过勤俭,攒钱买回了自己的田地。当父亲成为中农后,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后来逐渐致富。毛泽东回忆道:“我刚识了几个字,我父亲就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他要我学珠算。由于我父亲对这事很坚持,我就开始在晚间记账……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曾经多次发生争吵。”

  毛泽东从小就勇于“离经叛道”,特别是反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和专横。毛顺生经常无理地责骂他“不孝”和“懒惰”,有时甚至加以体罚。对父亲的专横,母亲主张用温和的方法来对付,毛泽东则主张公开斗争。他经常据理反驳父亲。比如,父亲骂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所说的“父慈子孝”,用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的话来回敬;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说大人应该比小孩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肯定比你干的活更多。

  毛泽东回忆道:“在我们家里,辩论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大约13岁的时候,我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当着他们面争论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骂了他,接着就离家出走。我母亲追着我想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上来,边骂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并且威胁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进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都提出来了。我父亲坚持要我道歉并磕头认错。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只脚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变本加厉地打骂我。”

  毛泽东认为他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只能是自招失败。“我越来越恨他,我们建立了一条真正的统一战线来反对他。同时,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

  毛泽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毛泽东的父亲并不信佛,这使她很伤心。她和毛泽东曾多次试图说服毛顺生信佛,结果毫无效果。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毛顺生对神的态度。有一天,他出门去收一些钱款,路上遇见一只老虎,老虎突然遇见人,立刻逃跑了。事后他对这个奇迹般的脱险思考了很多,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冒犯了神明。从此,他对佛教比较尊重了,间或也烧些香。然而,毛泽东对神的态度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由于读书越来越多,渐渐不信神了,毛顺生则对儿子不信神的行为并不干涉。

  毛泽东对父亲毛顺生的评价,褒贬各半,客观公正,并不因为毛顺生是自己的父亲而有所忌讳,只讲好的一面,不讲不好的一面,只讲优点,不讲缺点。毛泽东一反传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作法,为人们树立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榜样。在回忆中,毛泽东既同情父亲年轻时的穷困生活,赞扬父亲为脱贫致富而作的艰辛努力,又批评父亲为富不仁,对穷人缺乏同情心;既对父亲的严厉、苛刻表示了不满,又如实地承认这种严厉曾促使他勤快工作,仔细记账,有利他的进步成才;既坦陈父亲给他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回忆,又由衷地表示永远怀念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充分肯定他们的养育之恩。毛泽东的评价既有原则性和辩证性,又充满人情味。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08

积分

4

听众

92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3308
 楼主| 1147187549 发表于 2017-6-25 1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轶事

毛泽东与毛宇居携手而行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他仍是那样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也孝敬先生一份,先生却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气得涨红了脸,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做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毛宇居惊喜难抑,终生不忘。

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

1907年夏,毛泽东离开了井湾里私塾,停学在家务农,但是在以后,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断。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病逝,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长诗和两副灵联。毛宇居将祭文收藏起来,保存了30年,新中国成立后交给政府,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上。这是现知毛泽东所写古典诗词中最长的一首诗。

1921年春和1925年上半年,毛泽东两次回乡,均去拜访毛宇居,并将家里的私事托付给他料理。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时再次回到家乡,毛宇居率毛氏父老在毛震公祠召开欢迎大会,并致欢迎词。

大革命失败后,毛宇居冒险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的批语,共一万多字。1932年,毛宇居曾冒死保护毛泽东的祖坟;他还尽力保护和照顾毛泽东的亲属,如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儿子毛楚雄、岳母周陈轩等。

1940年,毛宇居等人一起在家乡第四次修订韶山毛氏族谱,其中诗赋多出于毛宇居之手。在反动统治下,他以极大的勇气称赞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

毛泽东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当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他们立即书信取得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问候。湖南解放不久,毛泽东便给毛宇居捎信,邀他来京相聚。

毛宇居曾三次进京看望毛泽东。1951年9月,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毛宇居,安排他出席国庆观礼和国庆宴会,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当天气渐冷时,毛泽东给他买了皮大衣和皮鞋。毛宇居牙不好,毛泽东又派人送他到医院镶了牙。

1952年冬,毛宇居受韶山乡政府委托第二次进京,请毛泽东为家乡新办的学校起名、题名,毛泽东听说家乡办学校,非常高兴,就题写了"韶山学校",他解释说:"现在办小学,以后学校发展还可以办中学、大学。"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曾到这所学校视察,与全校师生合影留念。1958年,湘潭县委想创办湘潭大学,又一次委托毛宇居进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再次热情接待了他,并题写了校名。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交代工作人员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大哥接来"。毛宇居夫妇和孩子们来到韶山招待所,毛泽东与他们作了长谈。

骄阳似火,毛泽东邀毛宇居在韶山水库游泳。游泳过后他们一起来到了毛震公祠,看到这里的陈设依旧,毛泽东心潮难平,他对毛宇居说:"1927年我回来考察农民运动,你们就在这里敲锣打鼓欢迎我。"毛宇居惊异地说:"主席,你还记得?""怎么不记得呢,你还在欢迎会上致词:'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毛泽东顺口背出了当年的欢迎词,更让乡亲们钦佩不已。

当晚毛泽东宴请当年的老党员、赤卫队员、军烈属和乡亲。他将毛宇居安排在上座,并第一个向他敬酒。毛宇居激动不已,连忙起身谦让:"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的尊师佳话很快在韶山一带广为流传。

​赏识毛泽东

天资聪明的毛泽东,在私塾里得到堂兄毛宇居的格外赏识。他勤奋好求,博闻强记,除了严格按规定诵读经书外,还大量阅读时人认为旁门歪道的杂书--中国古代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及故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平日给人讲故事或写文章,总是信手拈来,活灵活现。

在毛宇居的学生中,毛泽东是最"淘气"和难教的一个,因为他常常跟老师"作对",有时毛宇居在上面讲课,毛泽东却在下面看小说。毛宇居拿他没办法,就故意多点《左传》之类的经书课文让他背诵,但这也难不倒"博闻强记"的毛泽东,每次,他均能应付裕如。

对于私塾里的生活,毛泽东后来曾有一段回忆,他说:"我熟读经书,但我并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三国》和《西游》许多故事,我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

毛泽东虽然不满意毛宇居的教学方式,但他在堂兄的门下却学到了许多难得的知识。特别是毛宇居专门为他点读的《左传》,大大地拓宽了他的历史知识和视野。《左传》是一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外各方面活动、总结各国兴亡更迭的经验教训的编年史,在毛宇居的督促下,毛泽东对《左传》不仅背诵如流,而且可融会贯通,这使他对中国历史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和实际斗争的需要,这种兴趣促使他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与此同时,通过对中国史书的广泛涉猎,毛泽东也熟悉了不少历史典故和战例,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毛泽东在毛宇居门下读了十个月的书,虽然让这位老师淘了不少"气",但也使这位慧眼识珠的老师发现了毛泽东是一位奇才。当后来毛泽东不满足于在家务农而要去湘乡东山小学堂求学时,毛宇居还专门来到上屋场,向堂叔毛顺生极力赞赏堂弟天资过人、不同凡响,将来定成大器。正是在毛宇居的力荐下,毛顺生终于同意了儿子去湘乡求学的要求,毛泽东才得以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成为震撼中国和世界的伟人。

忠厚正派长者

毛泽东从1910年离开韶山冲后,长期在外参加革命工作,家乡的许多事情全托付给堂兄兼塾师毛宇居去办理,因为毛宇居不仅有文化,而且人品正派,可靠可信。他们兄弟之间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

1919年10月,毛泽东之母文七妹不幸病逝,毛泽东回乡料理丧事,悲痛中写了两副灵联和一篇《祭母文》,交给毛宇居保存。毛宇居深知堂弟毛泽东将来必成伟人,其墨迹定然名垂青史,遂小心谨慎地将这些墨迹保存了三十多年,直到全国解放后才郑重地上交给人民政府珍藏。1921年春和1925年夏,毛泽东两次回韶山,均亲自到东茅塘去拜访启蒙老师毛宇居,并同他商量过国民革命和农民协会等问题。

1927年7月,毛泽东因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再次回到韶山。毛宇居率家乡父老在毛氏宗祠召开了热烈的欢迎会,会上,毛宇居热情洋溢地祝词:"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热情颂赞"农民运动好得很!"

大革命失败后,湖南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毛宇居与毛泽东失去了联系,他继续以教书为生,但内心依然惦记着毛泽东这位堂弟兼学生的安危。

毛泽东在神州大地叱咤风云,韶山实际上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晴雨表。围绕毛泽东家发生过许多事情。1930年,何键、许克祥派人来韶山掘挖毛泽东的祖坟,毛宇居和掘墓者斗智斗勇,巧妙地保护了祖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毛宇居才与毛泽东联系上了。1938年5月,他给堂弟写信,告之家乡现况,特别是毛泽东的亲朋故旧的生活详情。半个月后,便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信,并再次恳请恩师多为家乡的事情操劳。

1941年,毛宇居与毛国翘等人一起在家乡编写《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该谱从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编起,一直到当时的泽、远、世诸辈子弟,记录了上下数百年毛氏家族上千人的生养死葬情况。族谱除序言外,还有传记、诗赋,多出于毛宇居之手,他在这些诗词中,伐恶扬善,文采斐然,尤其是对于毛泽东本人及毛泽东一家子都予以极高的评价,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这样做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新中国成立之初,韶山的亲朋好友纷纷投书毛泽东,请他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对此,毛泽东既严格要求,又合情合理地进行了处理,其中,大部分则是通过他的启蒙老师来协助办理的。由于毛宇居的诚挚恳切,非常妥善地解除了毛泽东的亲朋好友们的后顾之忧。

1951年9月,毛泽东捎信到韶山,邀请恩师毛宇居和表兄文枚清一起到北京叙旧。他们在京期间游览了京华名胜,大开眼界,毛泽东主席还在中南海含和堂前与他们合影留念。

有一件事令毛宇居老人终身难忘,那就是毛泽东请他看了一场有趣的电影。

一次晚宴后,毛泽东笑着说:"今晚,我跟您回韶山去!"

毛宇居不免一愣,前几天毛泽东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得空了,要回韶山去看看。"难道今晚就动身么?"毛泽东诡谲地笑笑:"是呀,我们今晚一起回到韶山,去看看你自己!"毛宇居更是不知底里了。

一会儿,银幕上出现了几个大字:解放了的中国。这是一部与苏联合拍的彩色纪录片,其中有不少韶山的镜头。

毛宇居年青的时候就留须,是一位美髯公,当年白发银须,笑容可掬,自然是摄影师捕捉的对象,既有他的中景镜头,又有他的大特写。毛泽东笑道:"宇居大哥,我们不是回了韶山么?还看见了您自己嘛!"

这一夜,毛宇居老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回到招待所,他立即挥就了一首《七绝》:

银幕一开画来传,

老夫笑貌及苏联。

从今四海为家日,

几度观光及壮然。

"敬老尊师,应该应该!"

毛宇居一腔热忱,从韶山到北京,千里迢迢,频传信笺,为毛泽东处理了许多家乡亲戚故旧的琐碎事务,让毛泽东少分散精力,更多地为国事操劳。对这样一位堂兄和老师,毛泽东是感激不尽的。

1952年冬,原韶山乡第三学校要改名韶山小学,毛宇居受乡政府委托,第二次到北京,请毛泽东为学校题名。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家乡的教育情况后,问:"学校的名字怎么改的?""还未最后定好。"毛宇居想起来北京前乡政府的嘱托,"大家想请主席题上'韶山小学'几个字。"毛泽东想了想,说:"不,还是题'韶山学校'吧,现在办小学,以后学校还要发展,还可以办中学、大学,反正都是学校,这一次不就全写好了吗?"毛宇居喜出望外,连连叫"好!好!主席想得真周到。"

1958年,湘潭县委决定创办湘潭大学,也是委托毛宇居老人再次进京请毛泽东主席题写校牌的。

1959年6月25日,得知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韶山时,毛宇居不顾80高龄立即从所住的蔡家塘赶到了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寓所。毛泽东听说毛宇居老人来了,赶忙起身相迎。兄弟相逢,倍感亲切,师生相聚,倍觉情深。毛泽东即留启蒙老师在韶山招待所安歇。

第二天上午,毛宇居陪同毛泽东到韶山冲视察生产情况,一路上谈笑风生;回到寓所,毛泽东同毛宇居共进晚餐。席间,毛泽东起身敬酒,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接着应道:"敬老尊师,应该应该!"这段师生之谊,一时传为佳话。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2-12 15:00 , Processed in 0.13676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