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与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场了。
; i+ w9 d2 @& W4 B5 q( v, @% _* I: u5 U: {( v
其中提到的“蔡先生”即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从这段回忆可知,《北京大学征集歌谣简章》正是出自刘半农手笔,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歌谣研究的始作俑者。
" y1 T, j, {- }8 [, {( Z* z, o- Q
/ J6 `: y9 t1 ?* c) x 周作人则在序中表示:“我平常颇喜欢读民歌”,因为“这是代表民族的心情的,有一种浑融清澈的地方,与个性的诗之难以捉摸者不同,在我们没有什么文艺修业的人常觉得较易领会。”他把“民歌”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并且提醒道“文人把歌谣作古诗读,学士从这里边去考证古文化”,而“我们凡人”有自己的理解“也似乎未始不可”。他肯定刘半农的译笔,强调刘半农“很有文学才能,新诗之外,还用方言写成民歌体诗一卷”,所以用他的笔去译“写民歌是很适宜的”。
( A$ @1 \& v) s$ s* s, e# ^9 {6 n, N
1 H; G5 r9 e4 W9 U1 A" H 想必受了周氏兄弟的影响,当时北新书局出版的文学书籍大都是毛边本,《国外民歌译》也不例外。我这本还是林语堂旧藏,除了两篇序,其余均未裁开,林语堂大概只读了这两篇序。
7 b, A% v' J5 G0 z( `/ ]# K' V( t* ^+ e2 ~
按照刘半农设想,他的《国外民歌译》“一本是决不会完的,两本三本也决不会完的,……五本六本罢,……十一二本罢”。但他食言了,《国外民歌译》出版了第一册后,再未见第二册问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