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 I/ C2 f+ o. b/ g二十世纪乐派(7) 8 F: V( P8 G, h/ o' m* y8 [8 V
从1897年开始,克莱斯特进入了人生辉煌期,重要的聘约接踵而至。1889年,克莱斯勒与图尔·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柏林首演,引起轰动,从而确立了他小提琴家的地位。一年后,克莱斯勒回到美国,与很多著名演奏家或乐团合作,举行了一系列巡演,得到美国观众的认可,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声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莱斯勒因反对纳粹,先加入法国国籍,后又改入美国籍。
' y# v; X- H2 P' N" n作为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有"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是第一个采用持续揉指演奏的小提琴家,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还是现代弓法演奏所特有的"说话"和"演讲"般的发音的发起者,这种技法使得他的琴音温暖而饱满,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此外,他还缔造了自己兼具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著名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曾这样评价他:"他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简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 D+ [! |+ ?$ ^: X0 i
作为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小提琴作品,有四十多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丽的罗丝玛琳》、《爱的喜悦》、《爱的忧伤》、《维也纳随想曲》、《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改编过舒曼、贝多芬等音乐泰斗级人物的作品。
, J1 {$ [$ x- o3 U. X: s巴托克
$ t3 _. I4 q& B) [1 q: |+ M, ZBartok Bela 1881-1945 ! j0 Q5 J& @$ ~9 N2 [; f
巴托克是20世纪现代音乐流——"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表现主义音乐大师"。他是匈牙利最为重要的民族作曲家,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风骨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 - ]. N& n, C; T7 i
巴托克对民族音乐研究的精深已载誉国际,匈牙利民族音乐中特有的音乐成分,是他创作中永恒的主题。1906年,他与高大宜共同编纂完成《匈牙利民谣二十首》曲集,为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巴托克认为"纯而不杂的民族音乐,是股丰沛之泉。"而他不过是比较幸运,认识到了这一点。
" p' o6 z3 d+ B. h. L当巴托克以"民谣家"著称于世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自己音乐生涯的主要部分并不都是"民谣音乐",更希望人们将自己视为作曲家,而非"民谣家"。巴托克最主要的作品有《肖像》、《短小的乐曲》、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独幕剧《蓝胡子公爵城堡》、童话芭蕾舞剧《木偶王子》以及芭蕾舞剧《奇异的满洲大人》。
4 I O' _+ K. ^4 p' \遗憾的是,直到巴托克去世,他大部分作品的价值才被世人认可,但这丝毫不影响巴托克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拓者,并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8 B' Q0 E. A$ l+ P4 o0 [! e7 q3 x# N) C霍尔斯特 7 Y( c3 \# |- O6 T; i' o
Gustav Holst
' _( J* f% g3 V1874-1934 $ z8 }7 g; z, ]3 R' U0 F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生于一个有瑞典血统的英国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成为现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 J- O7 N) O; U' N, B6 e霍尔斯特是一个成绩卓著的作曲家,善于运用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民间音乐因素的比重很大,意境含蓄而深远。霍尔斯特受英国传统民歌和牧歌的影响很深,同时,宗教音乐及当时欧洲的新音乐在他的音乐中也有体现。此外,他还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在某些作品中表现了东方特有的神秘色彩。 7 Y: |- `1 D0 p$ z0 T3 S
1900年,霍尔斯特创作的《芭蕾组曲》获得巨大成功,但这并非他取得的最大成就。1916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管弦乐组曲《行星组曲》,这部巨著共有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来命名,表现了宇宙中那种神奇莫测的境界。% Y& L; d/ U' I" y
5 M$ V/ A2 }# q8 F, N% [二十世纪乐派(8)
4 X" T [# M7 k霍尔斯特一直对中国和印度的星象学充满兴趣,这对他的音乐有很大影响,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了这种倾向。此外,霍尔斯特还创作了二十多首管弦乐作品和多部歌剧、舞剧其中著名的有歌剧《十足的傻瓜》、交响诗《埃格敦荒野》、管弦乐《圣保罗组曲》。 : t% ^, {4 `9 A
普罗科菲耶夫 . A/ P. k9 H# p' ~9 G4 z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4 v7 N/ O1 [0 ?, v* `
普罗科菲耶夫和现代音乐的积极倡导者贾季列夫的密切合作,是音乐史上一段佳话。这段合作对罗科菲耶夫有深远影响,促使他成为以复兴18世纪音乐风格为特点的,"新古典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
+ l: N) f3 ]5 A普罗科菲耶夫是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5岁时就写出第一首钢琴小曲,6岁时创作了进行曲、圆舞曲和回旋曲各一首。14岁时,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并在毕业时以《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曲的出色演奏,获得安东鲁宾斯坦奖。
& P/ h* Q; m" g# o20世纪20年代,普罗科菲耶夫侨居国外,曾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获得世界声誉。回国后,他的创作倾向偏向了爱国主义题材,常常以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创作主体。他在苏联先后获得劳动红旗勋章、斯大林奖等无上的荣誉。 # ?* W, a+ j- U/ O5 r3 j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充满活力、热情激昂、清晰而富有魅力,不仅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时而还流露出18世纪古典音乐的风格,而那些大量被采用的不和谐音,又突出的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在早期作品中,他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活力,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进行大胆革新;而到晚期,其作品风格则转为朴素、柔和,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
- E$ e4 Z" I9 `, v! e. i6 y普罗科菲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三个橘子的爱情》、《冬日的篝火》、《罗密欧与朱丽叶》、《保卫和平》,以及一些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 d1 S; ]( f* J8 f5 ?: ?* \6 H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于1936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出乎意料的是,作曲家生动活泼的构思和情节,以及颇具教育意义的朗诵词,不仅广泛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被很多成年人所关注,轰动一时。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 \' q; S# V, M! A科普兰
0 b+ g) j6 U( J1 N1 cAaron Copland 1900-1990
7 g( p+ B) N/ m$ C9 N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不仅从事作曲,还从事音乐教育;不仅写作音乐书籍,还广泛参与很多音乐社团的组织工作。他为美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以及音乐的普及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名字叫科普兰。
# P! k5 l, {; s b2 M$ q+ i+ }艾伦·科普兰是美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生于布鲁克林,父亲是犹太移民。科普兰从13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拜戈德马克为师,专门学习对位与和声。1921年,身居巴黎的科普兰进入法国枫丹白露为美国人开设的音乐学院,跟从纳迪娅·布朗热学习作曲。当他1924年回到纽约时,已经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稍后开始在各院校任教。 % j! |8 m3 p7 | {
回到纽约的第二年,科普兰的第一部作品《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面世,并于当年公演,可惜的是并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认可。但这仅仅是开始,当科普兰其他作品陆续演出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的错误,并给予他应有的评价。科普兰早期的作品包含着爵士乐的因素,是对民族音乐风格的初步尝试。从1935年起,科普兰进入创作旺盛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作品,这使他获得另外一个身份——美国民族乐派的代表。" p) d! @! U- J& d
$ x2 X. F S+ W/ R
二十世纪乐派(9)
' |! g; L' ~5 V9 h, J. [1938年之后,为了更接近喜爱音乐的普通民族,同时也因为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科普兰开始改变风格,朝着简明的方向发展。在创作生涯的晚期,他又尝试将十二音技法应用在作品中。1970年以后,科普兰终止创作,但他仍一如既往的关心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并不时应邀讲课和指挥。1990年12月2日,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纽约塔里敦的一家医院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 L0 F2 H5 }. O. E! Z+ x+ e科普兰是美国最早将爵士音乐和拉美音乐运用到自己作品中的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美国音乐的普及和发展,他的讲学、创作、社会活动也始终以此为目的。科普兰曾被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的学位,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布兰代斯大学;他还获得过许多荣誉,有纽约评论奖、奥斯卡金像奖、普利策奖。他一生有大量作品问世,主要有: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交响曲《管风琴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舞蹈交响曲》。
/ y, }+ y7 y2 r6 I3 k. {) H科普兰是美国作曲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经历印证了那个时代作曲家的成长历程。他是美国新音乐风格的拓荒者,他所获得的成就在美国作曲家中首屈一指,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国际盛誉的作曲家。
6 M# y" L7 l, T7 a3 b& a2 @肖斯塔科维奇 D' h% x* V$ ]
Shostakovitch 1906-1975
* n4 @% `+ w, p1 y"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作曲。"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如是说。他曾声称自己的交响曲是墓碑,是为极权屠刀下的千千万万死难者所树立的墓碑。
% E0 @, ^0 ?/ s' g8 U% |* t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出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肖斯塔科维奇9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继续钢琴深造,师从尼古拉耶夫,后来又向施滕贝格学习作曲,在音乐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能。1927年,他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奖状。
7 `1 U* f& ^+ s& x4 u他把用音乐为祖国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态度,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 }! V4 @$ C4 ] @: P5 B从1925年到1940年的15年,是肖斯塔科维奇逐渐成熟的时期,他把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广泛的运用到他的作品题材和艺术风格上,使自己的音乐主题以新的风格表现出来。50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不仅富有歌唱性,而且饱含民间音乐的因素。从70年代开始,他又倾向于人生哲理的题材,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大大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音乐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 5 ?1 I9 }4 F( K: L+ L+ c8 a
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创作涉及各种音乐体裁,他强调音乐创作的思想性,主张用真实的、满怀激情的、鲜明的爱憎去反映生活。他善于运用音乐手段表达思想,常用以古调式为基础的旋律;他的和声样式多变,有时非常简单朴素,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他扩展了复调技术,给赋格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他的配器着力于戏剧性的刻画,乐器的音色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是表现矛盾冲突的有力手段。他的交响套曲结构和各乐章之间的功能灵活多变,从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 o! L R& _$ ?7 Z; U3 A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有《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黄金时代》、《叶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犹太民间诗歌选》。值得一提的是,他第七C大调《列宁格勒》交响曲,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作品写于德国军队包围列宁格勒的1941年,表达了在被围困的硝烟弥漫的几个月里,俄罗斯人民顽强地与法西斯搏斗的精神。肖斯特科维奇曾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依然活着,我们必将胜利!",作曲家能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异常危难的历史时期写出这样的作品,就注定其不朽的历史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