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乐派(10) 1 j( Y: g$ W; N1 E$ d: k& R2 `* u: _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逝世。很多人把肖斯塔科维奇比喻成"俄罗斯的贝多芬",因为他们同样拥有坚毅的性格、勇敢的精神;有着同样的谦卑、隐忍和善良。 ! y$ O' z B. W
阿姆斯特朗
7 i* J& B# h# g/ P8 {* @Louis Armstrong 1900-1971
) X1 z2 i9 l8 @, i6 B% f+ ^2 _2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永恒的爵士乐之王,他的即兴演奏和歌唱对爵士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他大胆开创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给世界爵士乐界树立了一座很难逾越的丰碑,令后来者叹为观止。 + m8 ^! e" q/ H! }, A: u) ?
阿姆斯特朗生于新奥尔良,13岁时因在新年庆祝活动中开枪而被捕,关进新奥尔良的"流浪者之家"。在那里,他成为"流浪儿之家"乐队的一员,职责是表演手鼓。就是在此期间,他的音乐潜质得以开发,并逐渐走上了音乐之路。 ' t* v* B; L5 y! E8 S5 T+ d
1922年,阿姆斯特朗在芝加哥制作了一部全是黑人的爵士唱片,引起轰动,从此成为乐坛中脱颖而出的新秀,并凭借出色的音乐才能得以在著名的Fletcher Henderson乐团演奏。1925年,他在芝加哥录了第一张由自己主奏的专辑,此后,他的乐团所录的演奏音乐,被认为是今日爵士乐的奠基性作品。
/ o0 Z9 j: t$ W2 p% X在仔细研究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阿姆斯特朗不断创新,开创了独特的音乐风格。阿姆斯特朗拥有无与伦比的小号演奏技巧和富创新精神的演唱方式,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爵士小号手的典范,1928年,他灌制了音乐史上最有革命性的爵士小号篇章。此外,他还首创了拟声绝技,发展了乐器自由表演手法。通过他大胆的改革和实践,集体即兴技巧不再是爵士管号演奏的唯一方式,激昂、律动的个人即兴演奏同样能将其完美表现出来。
' f; d2 U. H4 Z# a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另外一个创新,是他在演唱中安排了即兴的"喊叫",这是爵士乐宣泄快感的一种方式,被后来很多乐手效仿,包括摇滚歌手。这种尽情挥洒的音乐表现手法,也是爵士乐年代留给后人的珍贵记忆之一。 . y9 t: h& k8 T
阿姆斯特朗非凡的艺术造诣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让他深受后世音乐家们的敬仰。1999年,阿姆斯特朗与肯尼吉的合作成为音乐界广为流传的佳话。当时,肯尼吉录制新专辑,他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跨越时空与阿姆斯特朗合作演奏了经典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美好的世界》)。
`$ T) w& z- [# ?$ \ N( a阿姆斯特朗是爵士乐史上永恒的灵魂人物,作为天才的音乐家,他对爵士乐的作出的贡献无法估量。他的即兴演奏和歌唱能自由游弋于轻盈、深沉和严肃之间。几十年来,他的音乐一直无人可及,可以说,他不但是爵士乐的奠基人,更是永恒的爵士乐之王。在音乐史上,他崇高的声誉和所受到的尊敬,堪比古典音乐中的巴赫、摇滚音乐中的普莱斯利。 / d! m% m! t/ K/ Z0 v7 ]$ u
高大宜
' D. d- a0 G" Z( ?( BZoltan Kodaly 1882-1967
+ g# r8 G- l4 F$ ?7 _高大宜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收集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生于匈牙利的卡斯卡梅特,卒于布达佩斯,终其一生都在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事业奋斗。
6 o, S( ^& B6 _9 Z% P. _来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高大宜的家庭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热爱,这与他日后走上音乐的道路有直接关系。1892年,10岁的高大宜在文化古都纳吉松巴特开始学习音乐,从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1900年,他开始同时在布达佩斯大学和李斯特音乐学院上课,并先后获得了作曲、教学、哲学和语言学的学位。
; h, a8 o$ D( q0 Z' j7 B: T w- Q
二十世纪乐派(11) - Q w9 }, y, ^
在李斯特音乐学院,高大宜结识了音乐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巴托克。从1906年开始,两人开始合作在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地采集民谣,并发表了共同的著作《匈牙利歌集》。1911年,两人又共同成立"新匈牙利音乐协会",以推广和演出新作品。与此同时,高大宜逐渐认识到音乐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于1913年发表《Memorundum》学术调查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该著作后来成为匈牙利音乐学的基础。 + F) @( R) t; x# P4 Z- L, a9 A' a
高大宜最重要的成就是在音乐教学领域获得的,他认为音乐教育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正如他所说的"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在教学方法上,他则注重相对高音、匈牙利五声音阶以及教材的作用,并使用了手语和节奏语言两种方法。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高大宜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普通民众的音乐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 $ Z( n% W! u2 G# \& {
"高大宜教学法"为匈牙利,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布达佩斯大学等多所院校都颁发给他博士学位。1975年,"国际高大宜协会"在布达佩斯成立,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不朽地位。
% {; H2 l' G" Z7 q! J% s1 ~' X魏尔
& v: r, U3 L J3 A+ G0 {Kurt Weill 1900-1950
- a; o+ @+ {9 o4 ^" g1928年,一部名为《三分钱歌剧》的歌剧在德国上演,获得极大成功,从这时起,该曲目的作者库尔特·魏尔才被人们真正认识。 7 Z* r8 H) ^ b+ d0 R& \9 y
魏尔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曾就读于柏林音乐大学,先后随洪佩尔丁克和布索尼学习音乐,受勋伯格影响很大,在他早期创作的管弦乐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气息。他适合写戏剧性的作品,在协调作曲方面他更注重与听众的沟通。他在早期作品中,将浪漫主义音乐和流行歌曲融合在一起,到创作后期,则更多的采用了当代音乐喜剧的语言。
1 A8 Y9 r/ J" m. V0 P. U8 u他有很多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体裁的作品,在以爵士乐为基础的伴奏下,缠绵悱恻的旋律感人至深,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良知。在魏尔大肆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作品中,《三分钟歌剧》和《罗马冈尼城的兴亡》是其中的代表作。
0 s, P: u# j7 `9 L J$ ]9 Z然而,他的举动引起了纳粹的不满,为了躲避纳粹迫害,他不得不逃离德国,于1933年定居美国。在那里,魏尔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七大罪孽》。
) ?& l! F/ E- Y/ ^# h4 E5 y8 P凯奇
3 l6 P4 B" ~! c* Y5 D' eJohn Cage 1912-1997
" g z$ ~# F P8 f m5 V: [约翰·凯奇是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他出生于洛杉矶,早年学习绘画,后跟随勋伯格学习作曲。
% ~7 R. W# f4 X" m3 T为了改变不合理的音乐结构,他将音乐结构建立在时间长度之上;他还通过打击乐,创作了新的音响组合;他在钢琴的弦中间加入一些诸如钉子、橡皮、甚至是罐头盒之类的东西,出人意料的使钢琴发出类似打击乐的音色,获得了特殊的音乐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与前奏曲》。 1 E0 \. ?; }% X
20世纪40年代之后,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易经》,对凯奇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音乐的主旨不在于演奏,而在于聆听,并把音乐想像成"无目的的游戏",不需要任何的秩序,他的这一观点在作品《4分33秒》中表现出来。进入50年代,凯奇转向了偶然音乐,他甚至以投掷钱币的方式来决定音乐的内容,用图表形式进行创作,代表作有《变化的音乐》和《威廉混合》。从60代末到90年代,凯奇的创作风格又回归于传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又出现了乐谱和音高,代表作是《廉价模仿》。
4 X0 n" D# s' r: T5 t- |0 N二十世纪乐派(12)
* o; Z; C4 p" `9 h9 v在作曲之外,凯奇还是一位作家,他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谈话录,其中包括《关于无的演讲》、《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等等。 6 A/ i7 _! k) y, |" V5 N! h/ n
布里顿 5 m/ V+ i9 c3 S: k4 J( Q3 O. s3 G& N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 L9 n0 r: q+ r2 r- H j, W
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付出艰辛的努力,音乐家们更是如此。在世界音乐史上,很少有音乐家不是从小学习音乐的,英国著名作曲家布里顿也是如此。他出生在萨福克郡洛斯托夫特,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7岁时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 }8 v9 J; [4 Q; X" G
4年后,布里顿辍学,虽然他并没有完成学业,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音乐上作出一番成就。他刚开始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直到1939年到美国之后,才真正开始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生涯。布里顿的音乐风格多样,他以传统音乐为基础,吸取民歌、古典音乐的素材,采用现代多种作曲技巧进行创作,从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和技巧。 ! o; v/ q. D0 ?5 [4 s* u
为布里顿赢得国际声誉的是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比如变奏赋格曲《小交响曲》、《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
2 H; f5 U R0 _1976年12月4日,曾获得"荣誉之友"称号、阿斯本音乐奖,并被授予男爵爵位的布里顿在奥尔德堡逝世,西方音乐史上又陨落了一颗灿烂的明星。 - `4 s1 r' y! a( }/ X5 U
亨里克·谢林 4 O7 i$ c3 p7 k8 F5 E
Henryk Szeryng 1918-
) x/ l, V. ~2 ~+ S+ d/ X* K/ T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亨利克·谢林被誉为"古典的心灵",原因在于他对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造诣很深,并被冠以"权威"的称号。
6 g7 Q5 v( K& k谢林是墨西哥籍波兰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刚开始的主业并不是小提琴,而是钢琴。他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渐渐对小提琴萌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正统的欧洲音乐教育。谢林颇有音乐天赋,15岁时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并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 \" v. d/ f4 D6 |& l: c1946年,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的谢林,被北美灿烂的阳光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加入墨西哥国籍,永远定居在这里。而他的演奏巅峰时期,也是在这里开始的。二战期间,谢林不仅参演了300多场为盟军举办的音乐会,还积极录音,并因录音品质极佳,得到很多听众的喜爱,还曾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 / H% N/ D( o0 K
谢林是真正能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典雅而富有意境,同时又不乏深刻的内涵。对巴赫作品的完美演绎是谢林音乐道路上的丰碑,通过他的演奏,严谨而素朴的巴洛克音乐得以重现。谢林把巴赫带出了原有的文化范围,引到一种全新的境界。他以非凡的气势、优美的演奏获得"太阳神阿波罗式的演奏"的称号。
0 t6 x0 d, x$ @布莱兹 9 M$ N; ?" C& N) ]
Boulez Pierre 1925-
# u+ \0 n' s) @; Q. Q1925年3月26日,一个新生儿在法国蒙布里松降生,当时,人们并没有预见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但多年后,人们看到他成为举世瞩目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此人就是布莱兹。 ) Q; g% j7 A+ ~) T
布莱兹早年曾在圣艾蒂安天主学校学习钢琴,并积累了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17岁时,布莱兹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和声,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学习了对位法和十二音技法。1946年,布莱兹到一家演出公司任音乐指导,并开始从事作曲。布莱兹的指挥生涯是辉煌的,曾先后指挥当时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等,将20世纪的现代音乐介绍给听众。 8 I" j* c N4 E! X8 M( H
$ h7 j; E! Y' {/ A& g二十世纪乐派(13)
8 }6 G8 j+ s5 Q7 }$ `! l$ `+ `在创作方面,布莱兹是全面序列音乐的鼓吹者,不仅如此,他还发展了点描序列原则。他不喜欢急躁的节奏,讲究严格的技巧和规则,于是他为音乐的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都制订了组织化的规则。50年代以后,他常常把具体音乐、电声音乐、音乐电脑相结合,创造出新结构的作品。 $ [4 Q9 v7 B* J4 e/ r. y
作为指挥家,布莱兹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的指挥从来都是清晰、冷静的,手势精确而简洁。他将所有指挥过的作品都重新做了诠释,以让这些作品更接近时代,他一生曾指挥过很多著名乐团。
" E. u6 l w2 }3 g( Y: l布莱兹是现代音乐先锋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声乐和室内重奏乐《无主的锤子》;女高音和管弦乐曲《重重皱褶》;钢琴曲《结构Ⅰ》、《结构Ⅱ》;带电子音响的《力量之诗》。
5 S; M1 S' M; r6 P8 j* @0 |彭德雷茨基 / D T* [& }8 `& _0 O1 W8 k) a
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
4 J" X" Q* y" P8 [) d$ Z9 P. i克里斯托夫·彭德雷茨基是波兰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为活跃的音乐家,20世界50年代之后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新音乐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名誉和声望在当代音乐家中屈指可数。
# ~9 d( C" s, t; d; c' }( {1933年,彭德雷茨基出生在波兰东南部的小镇德比卡,是一位律师的儿子。他早年曾学习小提琴,后进入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学习,但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开始作曲。彭德雷茨基真正被音乐界认可是在1959年,当时,他以匿名的方式参加了波兰作曲家协会举办的华沙比赛,令人惊奇的是,他提交的《大卫赞美诗》、《放射》、《分节歌》三部作品均获大奖,震惊整个音乐界。 % e7 x w, E/ p
与此同时,从彭德雷茨基参赛的三部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都属于他的音乐风格,其中《大卫赞美诗》最为明显,后来的"彭德雷茨基风格"中的"声音条带"已经初具雏形。这三部获奖作品让彭德雷茨基走上真正的实验音乐阶段的创作,从此打开了当代音乐新音响的大门。
( t+ V) y4 G9 z! Q/ n0 F在20世纪60年代,彭德雷茨基的创作与当下盛行的序列音乐相悖而行,被称为"音色音乐"或"音型音乐"。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有《安纳克拉西斯》、《荧光》、《圣母悼歌》等。值得一提的是,而他的第一部大型无伴奏合唱作品《圣卢克受难曲》也是此时完成。这部作品显示了彭德雷茨基将杰出的创作技巧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完美的结合,解决了困惑他的音乐风格问题,同时为未来的创作找到了出路。 Y' ?! d0 p& W2 e7 {+ R
广为流传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是彭德雷茨基为纪念二战的死难者创作的,乐曲中应用的52件弦乐器被分为几十个声部,运用了各种发声方法,制造出震撼、逼真的场景感,把炸弹爆炸瞬间演绎的如临其境。
' H0 a- p- Y- b9 b% t/ H彭德雷茨基仅创作过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变形》写于1976年,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95年,是专为小提琴家穆特而作。1988年他与穆特合作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从穆特崇高的艺术表现中获得灵感,创作了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该乐曲1995年在莱比锡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当年音乐生活中的一个热点。
& |+ L" h Q- |. S) D1996年春,彭德雷茨基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耶路撒冷的七扇大门》。在这部作品中,彭德雷茨基启用了史无前例的庞大演出集团,其中包括5名独唱、一名朗诵者以及三个合唱团。1997年1月9日,《耶路撒冷的七扇大门》由耶路撒冷交响乐团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共同演奏,获得极大轰动。2个月后,此曲举行欧洲首演,几天后又在华沙最大的"万圣教堂"上演。 9 n: f+ b) u8 V' I5 |
作为二战以后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彭德雷茨不仅为自己,更为自己的祖国波兰争得无上的殊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