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乐派(6) . a& f% l$ D, Y5 Q. `4 z
斯美塔那的作品有交响诗:《理查三世》、《瓦伦斯坦战场》和《哈孔·雅尔》;器乐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钢琴曲《捷克舞曲》;歌剧《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里布舍》、《两寡妇》、《吻》、《秘密》、《魔鬼之墙》和未完成的《维奥拉》。
: h) ]6 [- Q+ a7 X斯美塔那对捷克古典音乐所作的贡献完全可以同格林卡对俄罗斯音乐的贡献相媲美,所以人们常把他称为"捷克的格林卡"。 ( ?7 b7 f, ~, D3 o* M a8 p$ o
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病逝于布拉格,永远地告别了他挚爱的故乡,终年六十岁。 . {% }* h5 e; l
圣·桑 ( k# q/ c+ u7 D" g0 o! ~9 F
Saint Saens 1835-1921 3 i# X9 \' q- {' H5 L
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在青年时代就得到很多著名音乐家的赏识,柏辽兹说他"无所不知,缺少的仅是一点实际经验",李斯特则将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
& X" [+ |; W0 W# l/ Y3 T! H他身体羸弱,一生都在和结核病作斗争,却奇迹般地活到86岁;他酷爱旅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数度寄居北非。他在85岁时仍到希腊和阿尔及利亚进行音乐之旅,不幸在第二年满怀对旅行和音乐热爱逝世在异国他乡,他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巴黎后,享受到少见的隆重葬礼。
" O- y. K1 k( `& U卡米尔·圣·桑出生在巴黎,家庭非常贫穷,父亲在他两个月时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圣·桑的音乐天赋的发挥,他是当之无愧的"神童",2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就写出第一首钢琴伴奏歌曲,10岁举办个人钢琴独奏会,演出曲目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级音乐家的作品。1848年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风琴和作曲,毕业后曾在圣梅丽教堂担任风琴师,后来又到巴黎尼德麦尔音乐学校当了4年钢琴教师。 ( M0 Q/ n7 p9 }8 s
圣·桑曾两次参加罗马音乐奖的角逐,遗憾的是均告失败,他1864年第二次与罗马音乐奖失之交臂后,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先后完成《黄衣公主》、《参逊与黛丽拉》等多部歌剧,但他的歌剧除《参逊与黛丽拉》获得极大成功之外,其他作品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不过他作为作曲家的成就却是不容质疑的,他一生的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领域。为了表彰圣·桑对法国乐坛的贡献,法国政府在1868年给他颁发了荣誉勋章。
- i2 I) M- F( E. N0 L0 ~圣·桑是一位技巧圆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流畅的旋律、典雅的和声、工整的结构,配以丰富华丽的器乐,显示出高雅的气质,其中使听众百听不厌的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g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等。 $ U* J9 [+ F" [8 ?1 z
此外,圣·桑还是一位业余科学家,在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都有研究;他还是一位诗人和哲学家,并亲自写过剧本和哲学著作;他更是一位语言天才,精通多种语言。在音乐家当中,很少有人像圣·桑这样博学,但当时音乐界对圣·桑的评价一直不高,甚至认为他的音乐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缺乏内涵。 7 I4 y* h5 W; ~2 G/ N( e% ]' x, t' _- H# E
晚年的圣·桑十分守旧,站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反对面,在他一次听完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之后说:"听起来是好听的,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乐,那么调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画了。" 7 w1 V7 H5 |. v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圣·桑的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或许他的有些作品内涵不够深刻,但他那种井然有序、精炼明晰、最为纯净的音乐风格在当时音乐界是极为少见的,对以后法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今天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生前。
# S+ i& f& T1 d% H& N: U, }" T2 [0 U1 \) I3 _- ~ v/ S
民族乐派(7)
2 O0 w- ~" o) {4 E穆索尔斯基 $ J& W$ v( E1 l! D& Y* S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4 w4 ~" Z. |9 A6 Y2 Q0 l& U. W" `# X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是俄国作曲家。他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却奇迹般地和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廷建立起举世闻名的"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这个音乐团体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现实性"。 8 {* P- c1 y% h! k. n
1963年之后,穆索尔斯基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转变,开始大量采集俄国民歌,研究民间传统及俄国历史,他的作品具有了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一阶段。 # l Z% J4 p& `
歌剧及声乐浪漫曲和歌曲均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在歌剧上他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他的声乐浪漫曲和歌曲题材内容丰富,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他吸取了大量的俄国民间音乐素材,朴实清新。
8 b9 J1 h' b7 V2 M- _2 o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歌曲《跳蚤之歌》、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
* C: t9 _1 M5 c爱德华·埃尔加 6 W$ y, u" P1 U/ }& j. ^
Edward Elgar 1857-1934 , f8 z5 x5 X. ^
爱德华·埃尔加是英国作曲家,从小便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基本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其擅长小提琴。1885年,他继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真实自然的音乐风格,对英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U, f; ^) @/ t6 c Q' c! w( R
音乐本不是英国人的骄傲,但是埃尔加除外,他既是个多产的作曲家,又享有世界级的声望,20英镑的纸币上就印有他的头像。
e' C. W7 ?% y x# g7 H英国人把埃尔加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埃尔加最成功的作品当属《威仪堂堂》,这是他于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进行曲之一,其代表作还有《黑色骑士》、《奥拉夫国王》、《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宗教音乐,继承与发挥了普赛尔的传统。埃尔加的艺术毫不晦涩,思维极为活跃,风格庄严而淳朴。 . V! x. i' \1 V N* E
埃尔加搭建了英国浪漫主义后期、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他的音乐里既弥漫着浪漫典雅的气息,也充斥着深厚浓重的民族情感,还充满了朴实清新的现代色彩。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最终在德国、法国与俄罗斯音乐的夹缝中为英国音乐取得自己的地位,同时他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深受英国人民爱戴。 , K4 k& q5 a- p6 u8 @: w
德沃夏克
$ H7 }9 k2 P: _$ c; WAntonin Dvorak 1841-1904 # V8 n' @) |. H! V' U
对于生活在独立国家的人们来说,也许爱国主义只是一句冠冕堂皇、虚而不实的口号,但是对于19世纪捷克斯洛伐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德沃夏克来说,它却是一面让他为之终身奋斗的旗帜。他用自己的音乐作品,为祖国争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捷克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记住他。
" f9 L+ v9 Z5 T4 Y9 m$ s. }+ O: v6 v安东尼·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布拉格近郊的小村庄米尔豪森。在遭受外来民族的压迫、音乐却相当发达的捷克,德沃夏克从小受到民歌的熏陶,并学习了唱歌和小提琴。按照当地的习俗,作为长子的德沃夏克必须接替父亲屠夫的职业,于是他在12岁时到士洛尼茨当屠户学徒,一次偶然的机会,音乐家、教育家列曼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教他学习中提琴、钢琴、管风琴以及音乐理论和作曲。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B3 P9 t$ |/ Q; A6 f+ m
; d! s# z! f2 P, u" s
民族乐派(8)
! {. g* ^: O" u f16岁时,德沃夏克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考入布拉格风琴学校,从此与音乐结缘,毕业后担任捷克国家剧院的中提琴师,同时开始独立创作。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很多进步的捷克音乐活动,结识了很多进步音乐家,这使他极大地丰富了各种音乐知识,并在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极具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标志着他创作旺盛期的开始。 ' Z% c) G) _( W! C7 V+ I7 L
1872年,德沃夏克31岁,这一年他创作了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作品一经公演,很快便风行全国,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此后,他又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其中创作于1878年的《斯拉夫舞曲》奠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
; A) L, F, e( a出国巡演是所有著名音乐家的必要业务,德沃夏克也不例外,他先后多次出访英国和美国,接触到的黑人和印第安人民间音乐对他影响很大,为他后来创作《第九交响曲》奠定了基础。 ( y8 t1 n( C! X) l1 g! J
晚年,德沃夏克头上戴满耀眼的光环,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当选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被授予奥地利三级金质勋章,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和捷克大学名誉音乐博士荣誉。1904年,他完成生命中最后一部歌剧《阿尔密达》后大病一场,5月1日,突然患因脑溢血溘然长逝,终年63岁。为了悼念这位用音乐为祖国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音乐家,捷克为德沃夏克举行了国葬。 " n9 H. ]; c7 `; W3 T
德沃夏克对待音乐严肃认真,要求完美,他不允许自己的作品存在一丝瑕疵,稍有不满,他就会将作品撕毁。他一生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几乎囊括了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序曲、狂想曲、谐谑曲、斯拉夫舞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弦乐曲等所有音乐体裁,其中很多作品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水仙女》、《国王与煤工》。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而这两部作品无不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其中《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为其借鉴美国黑人民歌而创作,因而他曾在信中说:"如果我没有看见美国,我是永远也写不出像现在所写的交响曲来的"。
4 N; F% N! x) @7 |格里格 " h3 D& x/ U: i+ W" H
Edvard Grieg 1843-1907 ! H6 F4 B" X5 ^% c) [0 d5 h
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浪漫主义艺术思潮风云迭起,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音乐领域也掀起了以拥护民族独立为目标的音乐改革。很多音乐家摒弃原来传统的音乐风格,开始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这使欧洲的民族乐派迅速崛起和发展。民族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畴,但音乐史上仍将其划为一个整体。
$ O# ^. A8 x, ^1 { h李斯特曾于1868年给格里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看到你的奏鸣曲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这首优美的乐曲就是你具有伟大作曲天才的证明。在这首曲子里,显出了你的独创性。我祝贺你在你的祖国所取得的成就,相信你一定能继续发挥你的才华。" $ T3 l& |" G4 a: l+ O
爱德华·格里格不仅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还是一位颇有声望的钢琴演奏家。他于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卑尔根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并较早表现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他从很小就开始学习莫扎特、肖邦、舒曼等人的作品,9岁时谱写了处女作《德国主题变奏》,15岁时离开家乡到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 ; {/ Q! d( s- D* x- D
8 y# b+ s [4 ~ o# C0 d$ L& R
民族乐派(9)
7 z U+ T3 Q7 J/ ^! u# k1864年,格里格结识比自己大一岁的挪威作曲家诺尔德拉克,并与其一起研究挪威的民族音乐。两年后,格里格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在当时引起轰动,一时间,他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家。但正当他的事业腾飞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遭遇挫折,他也受到压迫,一度陷入消沉。此后,他曾两次访问意大利,并与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结下友谊,李斯特对他作品的欣赏使他重新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 $ b! O" S0 ] M0 p- ^7 P$ E7 j
此后,格里格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始全身地投入创作,1876年,他终于迎来了辉煌时刻,他的作品《培尔·金特》上演之后获得巨大成功,并很快风靡整个欧洲,他所到之处无不备受欢迎,他成为世界音乐界的骄子,整日奔忙于世界各地的巡演之中。晚年,他又完成《挪威农民舞曲》和《挪威舞曲》两部作品。
; @: `+ `; q5 I6 U' M9 K1907年,63岁的格里格不顾重病决定出访英国,终因病情恶化未能成行,于9月5日离开人世,离开他为之沉醉一生的音乐。
. P, a" M% ^- B+ Q' Q' H; y1907年9月10日,挪威最大的海港城市卑尔根显得格外静穆,街道上拥挤的人群异常沉默,人们为刚刚陨落的音乐巨星陷入悲痛之中。作为挪威最优秀的民族音乐家之一,格里格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使他成为少数享有国葬荣誉的人之一。 : @9 {0 `- J$ g5 @$ @
格里格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秋》序曲、《培尔·金特》、《弦乐四重奏》、《霍尔堡组曲》、《抒情组曲》、《挪威舞曲》、《挪威的生活素描》、《天鹅》、《别离》、《水莲》、《纪念赋曲》、《乐人之歌》等等,其中很多优美的曲子现在仍很受欢迎。 . ]1 ^2 a; W# j% `
格里格早期的作品受门德尔松和舒曼的影响较深,但自从他接触到挪威民族音乐之后,便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他能够巧妙地用古典音乐的结构形式和传统音调将主题表达出来,使之颇具民间音乐的风味,仿佛那清新动人、淡雅恬美的北欧特色触手可及。此外,格里格的作品还以"小"著称,短小的抒情形式使他获得极大成功,最著名的《培尔·金特》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他又被称为"小品大师"。 1 O0 I6 a9 P! c! ^2 e& O3 x
虽然格里格生前就享有至高的声誉,但是很多音乐家真正了解他的作品却是在他去世之后,他们发现他不仅仅是复制挪威民族音乐古老的旋律,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挪威、对人民的赞美,后世音乐家可以从中获取弥足珍贵的音乐财富。格里格被誉为"北欧音乐巨星",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北欧。
, w1 E5 R/ S9 v) @$ U# B福莱 # i" e/ B& V) P3 }8 Z2 v" |- m
Gabriel Faure,1845-1924 1 O& S* ?* c4 ]+ P
加布里埃尔·福莱是法国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以及音乐教育家,出生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区阿列日省的帕米耶,父亲是一位教师,担任当地师范学校的校长。福莱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幼年时便对风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9岁时,福莱被送到巴黎尼德梅耶学校,这是一所古典宗教音乐学校,主要培养宗教音乐的专才,教授关于宗教音乐的各个方面。
E& }0 U7 h" L福莱在学校里熟悉了无伴奏歌唱和格利戈里圣咏,并在那里结识了一生的良师益友——圣·桑。1865年,福莱从尼德梅耶学校毕业,获得了多项奖项。之后他在各地担任风琴师,如果一切顺利,他原本可以成为玛德莲教堂的管风琴手,然而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被编入军旅,参与战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