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正式发表的文章中把有些乐评人称为“雇佣军”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比喻是否恰当暂不论,但王安潮的《如何看待乐评“雇佣军”》对此类乐评人的批评不恰当倒是肯定的。
, h8 P3 j; j, p8 t: K$ s, n4 ?+ e+ J0 b. ~( e
王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谈“雇佣军”,好的一面赞颂其具有“局内人”资质。但更主要的是批评其中的弊端,认为此类人很容易犯上“爱屋及乌”毛病,即易因感情用事而多溢美、吹捧之词。
, w: g, V- _9 }- @, \" `2 v; F% }2 m0 B* L
王文中写道:“其实,这种非专业对口的雇佣军在目前不在少数……此类现象实质上是行业缺乏应有标准。”这里提出“行业标准”问题,我记得唐若甫的《文艺作品同样需要“质检”》曾介绍过国外最近的“行业标准”是“自我评估、同行评估、大众评估”,如果王君所指责的乐评人作为“大众评估”在非发表的领域说出那样赞美的话又有何不可呢?这样的赞美评论在音乐学院博客、微信等各种场合可以说是遍地的。其存在也是有其价值的,大众从自己的心理感受出发说出赞美的话是自我体验美感的一种潜意识表达,他们没必要非要说一些不愉快的话,也无需背上“专业”的责任。再说,这也是符合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讲究人情,音乐会观赏往往并不全是为了欣赏音乐,有时更多的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娱乐方式。这就如请客吃饭,并不全是为了填饱肚子,这也是一种礼仪行为。王君以“专业”的名义来要求别人就真的全合适?一个已经患了癌症的人,您非要以医生的视角去告诉他“朋友,得到癌症一般就没几年活头了,你好好享受眼前吧”。这或许说的确实“客观”,但能这样说吗?同样,一个初开音乐会的人,说实话,能开成就已经不容易了,说几句赞美的话,激励他继续努力,恐怕要比直面指责他“你的音唱的不够准,还抢拍,最后唱的还力不从心”等专业的话要更有价值。再说,既然王君认为这些“雇佣军”都是“非专业”的,又有哪个被评论人会太在意那样的评论呢?称他是歌唱家就真的成歌唱家了?既然是“雇佣军”了,说些雇主需要的话是在情理之中。难道您是希望您请来吃饭的人直接跟您说您的饭真不好吃?: u, t/ T9 v9 d3 ~# d& L% {* R
5 I* ]. o+ U: l# d# W. n0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