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青年回忆录:为艺术,为爱情 0 r6 ]. g6 U) {; j0 z% t * D& |8 Q' M i 1967年的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追逐,女孩改写了摇滚乐的历史,男孩被摄影史永远铭记。女孩叫帕蒂-史密斯,男孩叫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男孩42岁时死于绝症,临死前交代女孩,写下他们的故事。足足用了21年,当帕蒂记录的故事终于完成,这位曾无数次出现在罗伯特镜头里的女孩已经63岁了。而这记录,就是这本《只是孩子》。: S! [8 c+ M' l. P. |8 I( V0 Q9 y
: T. C. S5 x6 T4 X, U6 } n( } 帕蒂记述的“历史”并不宏大,尽管你也可以从中窥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躁动的气息,但翻开书,至少读前四分之一的感觉就像在读日记中日常生活的碎碎念——细琐,零碎,更明显的感觉是好读。即便你对这对艺术青年的过往全然不知,也很容易从她简单的笔触中进入她的生活。而帕蒂与罗伯特的相遇,既有畅销小说男女主的一见钟情,又有男主解救女主于困厄的英雄救美,还有一丝吃罢霸王餐双双逃单的紧张与刺激,一对艺术家的恋爱“剧情”就此展开。 6 d+ J: Z2 R9 ? ' Z: X$ l# d' ?2 g+ g0 |& K( G 可如果你以为只是偶像剧似的爱情故事就错了。越往后读,越发现帕蒂的文字里夹杂着大量的注释,有人名、有书名,文学的、艺术的,古典的、现代的,前至希腊神话,后到鲍勃-迪伦。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知识储备,读起来甚至有点困难,毕竟随时翻看注释相当影响阅读速度。但帕蒂的引用完全不是为了掉书袋,而像是信手拈来,借用着那些艺术家的名字,也分享着那些名字背后的精神气韵。就像她曾轻描淡写地提及,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就住在他们的街对面,如果不知道列侬两人之于摇滚乐的意义,又如何感受到这份惺惺相惜。更何况,这种艺术家们“臭味相投”的聚居何其令人感慨,一如《艺术家的生涯》里波西米亚人的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