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住“美丽的错误”, H( i0 ~9 P- R9 v. w- |
: p R4 t0 [- q4 R3 E9 R7 R 经历过这场音乐与南极的“对话”后,朱丹对大自然和音乐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7 u% S" ?1 I$ _. [
7 T( V1 w8 z& [ U, N% t, h “音乐本身其实就来自于大自然。风声、水声、鸟声……这些都是音乐。当你摆脱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杂音、噪音,静下心来,完全把自己投身于自然环境当中,你耳旁的很多声音都是音乐。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 W ^* p, _
" b- o! ]; ~/ D0 A “古典音乐里的人文倾向很多;但相对缺少自然的韵律,尤其是当代音乐。其实有很多伟大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音乐应该是人与自然情感的交流。”朱丹说。
6 Q+ M* h' }2 g3 g; B2 \# Y; l6 s' J' N4 a& C; f
他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例:“大自然给贝多芬带来了灵感,贝多芬又在这灵感中表达了他的人文情感;他用音乐抓到了鸟语、溪水、暴雨、雷霆等自然现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双耳失聪的音乐家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O7 s6 m. _" c3 z
Z0 D& Z* _+ D8 u- p6 u/ ]
作曲家用音符捕捉自然之声,演奏家也要用真诚的态度弹奏出自然之声。世界小提琴传奇大师伊夫利-吉特里斯对朱丹说的一句话,至今被他奉为圭臬。那是2006年,24岁的朱丹在巴黎演出时,当时已85岁高龄的伊夫利-吉特里斯来到现场。音乐会后,吉特里斯告诉朱丹:“宁可演奏一个‘美丽的错误’的音,也比演奏一千个所谓‘完美’的音符更有意义。”' l$ j% K; x! |5 i, [) m9 x
Z! a# a' f: y3 l6 G) C" U 正是从这句话开始,朱丹真正理解了演奏:演奏艺术应该是现场的、即兴的,而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乐章。很多瞬间的灵感和美好的表达就是那时那地才会激发出来的,当“灵光闪现”时,演奏家就应当勇敢地尝试和表达。# z$ m0 w& u% W* M+ Y
& s2 u: c* Z8 B; U “演奏家们每天都在练习中追求‘完美’,希望能在台上有完美的表现。可这不应该成为一个枷锁,演奏家应该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想象空间。在这种尝试中或许会丧失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甚至会失败,可是人们会记住这个‘美丽的错误’。”朱丹如是说。6 g/ x, I5 P- B" ~) U2 o
! q8 z- i1 E4 N
音乐是需要100%欣赏的9 a+ o6 [/ c% ~4 m( q7 ^# j* `& J
0 q. I" T+ u% X5 G& [" V& A
“80后”的朱丹,生于北京,4岁时由父亲启蒙培养学习小提琴,13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6岁时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深造,18岁就登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近年来更以独奏者的身份参与欧美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出,发行专辑、举办个人音乐会。
7 ~ A* B* }5 x/ H8 x, i9 z; k1 F9 }. ^0 D2 E( k+ ~ J
虽然常住纽约,但每隔两三个月,朱丹就会回到国内进行演出。在他看来,中国听众的素质和音乐素养这些年有明显进步,特别是在大城市,观众的素质逐渐被熏陶出来。但朱丹也直言不讳:“我在演奏时也听到很多下面的噪音。作为演奏者来讲,我是非常不愿意听到音乐外的这些噪音的。”
, g5 h# s# y4 f" T) x( i2 _ z9 `; y& T0 @; P( l2 ~: ~
“当你在用手机录像的时候,你已经没法集中精力欣赏音乐了。”在朱丹看来,尽管录像带回去能作为留念,但远远不如在现场好好欣赏瞬间美的东西。“不光是台上的演奏者,台下的听众全部被吸引到同一种呼吸当中,分享同一种情感,这是任何科技都不能取代的。”
' _ A* R0 `& w; L' Q
2 m% q) v, T( i8 O4 [2 |4 ? 因此,他希望观众,即使不是在音乐厅里,而是在一个小范围的沙龙,或者在一个私人音乐会上,都应该保持对音乐的尊重。这不仅仅是对演奏者的尊重,“如果你欣赏音乐的时候同时也在做别的事情,你就失去了跟音乐直接联通的可能性。音乐是需要100%欣赏的,不光需要演奏者100%的注意力”。3 a3 o: Y- E9 U* w
; F+ v0 r! h# c% l0 X! t' g 当前,有不少年轻人更愿意花很多钱去听演唱会,而不会以十分之一的价钱去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谈及此,朱丹也有些无奈:“可能是因为社会太浮躁了,很多人都耐不下性子坐下来认真聆听。但历史上伟大的创造都是需要智慧、耐心和思考的,而古典音乐能够带来思考,同时让人幻想,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所以我一直呼吁大家多听一听真正美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