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恩难忘" k% ]% ]. h" ]% v& d
, e: |4 k, _/ [: \7 U
1953年2月,经时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的王瑶卿和贯大元两位老先生介绍,27岁的吴炳璋正式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中国戏曲学校担任京胡教员,这一教就是六十余载。
N5 D) p6 v8 p( U6 Q
0 e3 v. q7 X! X4 N0 N0 s 早在1951年,中国戏曲学校成立的第二年,吴炳璋就到学校担任临时教员,专门给学生吊嗓子。从教中国戏曲学校,开启了吴炳璋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从专业琴师转向专业教师,可谓其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 ?' p6 v6 Y5 w, x3 h. _, A
! o. H' [$ A8 s0 ^7 X) | 初入中国戏曲学校,让年轻的吴炳璋开始并不十分适应,毕竟教学和演奏有着很大的区别。面对两个角色的转换,他一时难以适应,总觉得心里没底。吴炳璋说:“当时我27岁,既不熟悉简谱,又没教过学,人家那么器重我,我怕给人家弄砸了,我很担心。”$ M8 X' s4 Q: @. ^2 N0 Z
/ m3 N3 \' d5 g, W t 王瑶卿看出吴炳璋有些发憷,便在一次交谈中开导他说:“不碍事,万事开头难,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你别着急慢慢来。你底子好又有文化,只要好好钻研肯定行。如果今后有什么问题,你来找我,我给你出主意!”王瑶卿短短几句话让吴炳璋倍感温暖,信心大增。他说:“王老师几句话就打消了我的顾虑,如同三冬中的温暖,从精神方面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 m% M% D5 s# Q
6 K4 |& l" F1 ]5 ]0 v4 j; k 1962年,在担任繁忙教学工作的同时,吴炳璋又担任了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科教研室主任。期间,由于工作关系,吴炳璋与众多京胡名家有过接触。当时受音乐科领导委托,由吴炳璋邀请著名京胡演奏家杨宝忠来校授课,这是他第一次和京胡大师杨宝忠接触。/ p8 v% \, D# t/ k2 W
# s x% n8 h; k& L# | 尔后,吴炳璋又到杨宝忠家里向大师请教。后来他还有幸和杨宝忠有过合作。那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次节目中,当时杨宝忠亲自演奏《击鼓骂曹》中的一段击鼓,而京胡伴奏正是由吴炳璋配合完成的。% {$ ~$ u$ P& N9 D* Y4 v
% H% F% {) K; j' X' D; c6 P
那些年,吴炳璋还曾受领导委托,先后邀请过京胡大师徐兰沅以及王瑞芝、何顺信等名家到校授课,之后他也曾多次向这些艺术家们登门求教。) A, A* |, Y5 K% Q Q8 C
: j4 {' s, k4 @& B) v
吴炳璋向徐兰沅学习的缘起,颇有渊源。吴炳璋和贯大元熟识,称贯大元为自己的义父。说来也巧,贯大元的夫人正是徐兰沅的妹妹,由于这一层关系,吴炳璋称徐兰沅为大舅。近水楼台先得月,戏曲学校每个学期结束前,邀请名家给学生们上大课,邀请之责自然而然落到了吴炳璋的头上。
* X" W0 }8 v5 T2 }, |6 j2 H! R) D8 K) ~$ Y$ g
吴炳璋回忆:“徐兰沅先生人特别亲切,虽然名气很大,但人很随和,没架子。我每次拜访寒暄之后,徐先生话锋一转,便谈起来吹、打、拉、弹、唱,讲解其中的技巧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
& c- l/ g4 {) F8 j$ o8 G
8 @* | q2 F1 D 1963年,吴炳璋先后四次拜访徐兰沅,对他而言,这四次学习的重要性简直不可估量。吴炳璋说:“徐先生后来出了书,但感觉他书中所谈没有亲口所述的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飞跃,对我以后的教学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9 `; v4 J _+ J
Z8 s: L+ g. k) c* K 桃李满园
F" {( Q4 R8 N6 i
6 L" l9 l& R, f0 B8 q$ J “教学苦中乐,奉献要当先。教书育英才,桃李满人间。”从1951年进入中国戏曲学校担任教师的六十余载中,吴炳璋一直在三尺讲台挥洒汗水,为我国京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 S) L! X( S8 k
/ _: q9 @/ J6 i7 _! G 2004年,为表彰吴炳璋为我国京剧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吴炳璋先生从教五十周年”研讨会暨师生汇报演出。
* D9 M, Y; J0 j i; m9 m# O- h- `& g: A+ O. @% O
在吴炳璋看来,要想当好一名教师,必须要具备五“心”:对党必须要忠心;对教学事业必须要有责任心;对学生必须要有爱心;对合作者必须要虚心;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必须要安心。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资深老教授,得益于多位恩师对自己的教诲与帮助,吴炳璋不仅能为各种流派唱腔伴奏,还把各种流派的伴奏艺术传授给学生,而不受一门一派的制约。
) l5 X8 Y5 d9 ?/ N/ s1 E6 f
) z6 M7 w3 c `2 K7 M 吴炳璋认为,一名京胡教师应“力求博采众家之长”。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各种唱腔的伴奏技法,这就要求老师博学多识,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岗位,才能符合教学宗旨。
# P" I* i$ N! s l/ Z% k' m( @+ k7 ^& t0 k$ i# C4 G3 M8 g5 x
在吴炳璋看来,学京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京胡的各种伴奏技巧,而且还必须要学好唱腔,否则很难为演员伴奏好。因为伴奏与独奏完全不同,京胡伴奏是要为剧情和演员的表演服务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盲目演奏。
: }* }$ [( Z3 G2 m$ L
. z* Y% I* W) e5 p g “一名好的琴师未必是一位好的教师;但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是一名好的琴师。”吴炳璋说,“一名好的琴师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就不具备教学资格,也很难教出优秀的学生。只有做到既拉得好,又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京胡教师。这是提高教学成功率的基本保障。具备了这种素质和条件才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学生来。” R; A/ [* ^( l7 T* o
' j* d( Q2 V+ B$ ^+ r" Z% g
在教学中,吴炳璋结合自己的演奏与教学实践,总结了许多的教学演奏方法。这些方法已经被编入教材,至今仍应用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之中,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习传承。
/ @8 g I4 U1 b+ t6 x+ |- J
. [2 y3 H7 F/ m. `' j9 | 吴炳璋常说: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9 L, n5 w& P( \
8 G# `8 p! F& e( R! R) [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在学生们眼里,吴炳璋既是严师,更是慈父。吴炳璋教学成材率之高,在戏曲音乐教育界当首屈一指,学生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 W4 b& D5 p2 I9 L/ t& w1 E
w' P3 S Y( z9 s( z7 b 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青年琴师,大部分是吴炳璋的弟子:曾为杨秋玲伴奏的万瑞兴;曾为方荣翔、李维康伴奏的杨柳青;曾为李维康、耿其昌伴奏的林宗褆;为李维康操琴的张素英、王彩云;为于魁智、李海燕操琴的赵建华;为王蓉蓉操琴的赵旭;为张火丁操琴的赵宇;为张建国操琴的刘铁山、李杨等均为吴炳璋的得意弟子。
4 W$ X7 r3 k( n7 [
! p, A. L' K; K# f R7 {2 j& ]" h 虽然已是桃李天下,吴炳璋却始终不忘曾经教育自己的那些前辈恩师。吴炳璋说:“我的老师,首先是启蒙恩师耿永清先生,还有杨宝忠和徐兰沅先生以及师兄王瑞芝、何顺信等,还有贯大元和王瑶卿先生,是他们教会了我京胡艺术,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他们赐予我的,我对他们感恩不尽,感激终生。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对他们的恩德将永生难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