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潇湘文化与琵琶的跨国传播
( X$ {! U" ^/ ~( h5 ?6 M8 D0 k6 r% P* ^6 A6 y3 a
孙:读您这本书,很多人会想到上一本《落花寻僧去》。这里能看出您近些年走过之地。我这几年一直在做人文历史地理的版面,所以对《潇湘何处等闲回》这篇很有感触。因为这里除了您一贯的禅家之思外,还能看到您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起落的兴叹。过去您曾谈过杭州、南京等同样有人文积淀的城市,但都不如这篇,直接就是“人不如雁之叹”。
" q0 m- ~) b! c( c2 a, F2 a r! W! d/ n: V
林:嗯,看过这篇感触最多的是湖南人。我的学生英洁就是,读后发了长的感言给我,我因此把它重看一遍,再看信息量也还是蛮大的。
& r7 F/ a2 \4 e, U. w" Z$ V. O4 p4 {3 b/ V8 {, r* y
孙:您提到的潇湘文化,包括文学、历史、音乐以及禅门气象等。也只有您这跨于诸界的人,才能用最丰富的面向,将它们一一展现出来。所以我对这一段感慨很深:“这样的潇湘不该只存在于历史,湘资沅澧于今既依然以其天然之姿流淌着,历史中的潇湘人文也就可以从其中再站立起来;宗门灯录于今既依然以其独在之姿流传着,潇湘中的禅家风光也就可以在这春深季节里重新召唤着有情。”当然,真正的情形可能就是:心中有,眼前无。人要面对这种落差。6 c3 t4 m( z; r# f4 F! Y
. |. ~, M9 p5 t; J) |
林:的确,如果说我在这里面真要有一种感慨,就像长沙当年被烧一样——它原来可以不烧的——那就是历史的偶然形成历史的必然。偶然与必然之间,你只能感叹。这种感叹还不是针对历史太丰富现实有残缺而发,那样你还想着去找一找,总还有想象。现在是,没有想象。
, V* R9 h; K a$ O0 y; `; H! W. v6 G, W" H# ?
孙:还好,您所写的还有《杭城亦孤峰》,以及天柱山等等,一些理想的精神特质,在这些地方还可以清晰可见。当然,能吸引您提笔写的对象,除了历史兴亡,肯定还是要有一些特殊的点需要拉出来。作为开篇的《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我是将它看成文化传播的一个案例来看的。也就是我们中国的琵琶传到日本,变为萨摩琵琶时,最能看出中日文化的传播轨迹,以及中日两国的文化个性。+ j1 g$ ~) ~: O$ ~1 Y9 F0 h
, {$ C; b+ S8 l: |$ i) b8 S: o
林:是。这一篇会成为全书开篇,除了因为我弹琵琶以外,也因为这本书禅的味道浓,因此不免要涉及到日本人的禅风。而这篇是从更大的文化观照——不是“这是中国禅”“那是日本禅”这种概念性的排比法——来了解一个事物,了解禅。举琵琶这个题,不止是谈文化传播,文化特质,还包括历史气象。
0 @5 v1 G2 s' [0 h- p& L& x9 I" g) Z% `
孙:也因为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日本导演小林正树拍的《怪谈》,里面电影音乐的弹唱者是日本的琵琶名家鹤田锦史。您和他的弟子在台湾还因为琵琶,有过演奏会上主持人与演奏者之间的因缘。我后来专门从网上听了《怪谈》中这段《坛之浦》,音乐好长,但真是琵琶凛冽、人声哀,日本人有句话:“歌有实而含悲”。虽然整个曲子讲的是决定源平胜负的最后一场海战,但你不会将它与《平家物语》中平家那种飞扬跋扈联起来,相反,只有一种凭吊之感。, x0 y4 [8 m) m' G( b
. \8 _8 D- u/ p7 C- Y; C
林:类似《坛之浦》这样的音乐,基本上是由两种情怀构成的,第一种是日本人那种“物哀”——你再怎么势力了不得,总有一天,也就这样完了。第二个,免不了还是有日本人那种“英雄”情结。
& U6 M- {# D l" e+ ]( |0 t2 Q: G) g, P! N; f: z9 |
孙:就是还是把平家看成英雄?% u9 w5 ?) U0 @- i; {( K
7 A% E2 M; G6 B5 T0 A3 N 林:所谓的英雄,是因为这一场海战中,有一些传奇部分。比如两位平家的女誊抱着年幼的小皇帝跳海。这是常人做不到的。所以就这一点,就会牵动日本人那种英雄情结。你说的凭吊,是在物哀里面。" L K% p1 N i. y: U
) T. a9 h+ f5 x) ?" S" j- Q% F9 _
物哀是日本人特有的情绪,中国人可能很难理解。因为我们一般是美好的事物过了时间以后消逝,我们会感伤。但日本人是看到美好的事物本身,就生起物哀。也就是,美好的事物跟消逝是一体的,而不是想到以后怎样才哀。* e+ Z& M& d8 C* e
$ d8 O: W4 ?; L# z% N5 T4 o
诗与电影
8 {' e3 @6 }: z+ s l9 {
% u# {! u7 [, \ F& M 生命的求真与勘验
7 ~/ Y4 r& n: b" ~4 r/ K H: H
8 |/ z* E ]/ \/ c 孙:哈,最后想和您谈谈禅诗。不是历史上的禅诗,而是您自己的。书中“宗门诗迹”这一章,总算能看到您不同时期所写的禅诗了。很多作家回看昔日之作,会喜欢说悔其少作。不过以我这外行看这里面的禅诗,倒没有哪一首让人觉得前期不如后期的。您的人生走过这么多年,如何回头来看这些写下来的诗?
8 x" ^9 @2 I, }2 p5 M* W' ]& r3 y- b6 A. O6 U
林:如果将它看成一种生命的轨迹的话,大概能看出,中间还是有一些情性的转移的。比如我为什么会故意附那三首不是禅诗的诗呢?所谓:“不堪天下忧,浪迹醉江湖”“壮士悲歌竟,日落大江红”。说明我也曾入世间法,但虽说如此,即使做一个文化人,也比较是带有一种侠者本色的。即便有感慨,也还是有生命的开阔度。悲歌,因此也不是自己就在那哀叹。所以我教中文的学生看了会感慨,说如此有唐风者,少矣!& P" B' ?* [$ n; y, t
' y! `. X- ]# b 孙:可是一般人会觉得,一个人无论是诗艺还是生命格局,总还是经由锻炼而蜕变成另一种。所以看不到次第,总有些不甘心。9 @/ O( x4 E. K% }
: `" }7 y$ O/ U+ |- F B
林:这就像这次在社科书店做活动,席间有人问我的:您是经过多少波折、起落,才决定做一个禅者……
4 X0 I6 D; L1 r$ e+ W7 v) l8 L7 ]! G& V% O. V% L0 K
孙:(笑)不了解您的人会有这样的想象。( n9 \$ u; k" X
8 G/ a, b9 K0 `* {( k4 d. T 林:讲次第的话,我只能说,前面的诗还是比较入世的,但这入世也就是对世间事做个整体感慨。后面的诗和禅修行密切相关。尤其最后那四首谈公案的诗,若仔细看,还是有次第。比如第一首是“宗门于此定机关,壁立千仞几多难”,但到最后一首,便已是“于今无事孤峰坐,闲看枫林染秋山”。
' x. r* g+ x6 a+ \4 y+ o4 ~
1 M q+ L! a2 E7 x0 ^ 孙:嗯,“闲看”的状态是我能体会到的。因为您真的是越来越闲,而且敢闲。人生越到后来越放下,所以到60岁自述诗,会有“有花径不扫,与客懒说禅”之句。您这次来北京,大家一起聊天,说到最近的热门电影《降临》,您竟说看不懂,大家都笑。
" r& X8 ^6 w; D
) n0 x% x e( J3 Q8 R 林:说看不懂是不想认真。因为里面的逻辑说服不了我。
5 l6 I) T$ y, d$ p; L, R1 U# J! g
孙:为什么呢?不是很多人还是为那句话触动吗?“如果真能看到自己的人生在眼前徐徐展开,你会改变什么吗?”主人公尽管能预测未来,还是接受了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一切,这不也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
# v4 D) j2 H6 U; q5 m* q1 E
! O7 q/ A/ o( T! l 林:还是那句老话:到荒岛上去要带一本书,你选择哪本?有人选择《红楼梦》,大家很感动。我不感动,为什么?因为到荒岛(指那种绝无所依的岛),不是想求生并且还看得下《红楼梦》,坦率讲,你已经是死生一如的禅者了。而你既然是死生一如,《红楼梦》也就吸引不了你。这里面有太多的悖论在里面。你懂我的意思?3 n+ W3 J! k- r l @
: V8 Q5 w; s1 L) \9 Q% d+ w 孙:好像还是有些不明白。这和《降临》有什么关系?4 y/ ^. i3 R1 R; I/ y! ]( ?; c
( W! N4 h* c# c _, r0 O' p
林:这么来说吧。你能够预测未来,而你选择了这条路,这叫自由。那怎知“选择”不是被界定的?再进一步说,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不是我们的妄念,“未来已经存在”是不是我们的另一妄念,这还是要观照的。要不然,你就只是个勇敢嘛。所以对这样的电影,我就不想深究,真当人生的感悟也可,但我不会在此有更多的连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