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1 L' V4 {/ n h; d0 ^ f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媛媛表示,学生要发现自己“唱得不对”,首先必须有对的“参照物”,很多学生只通过自己的听觉来进行判断,这很容易出现偏差和走弯路的情况。学生要记住唱出正确声音的“感觉”,而不是“声音”本身。声音是通过听觉进行判断的,而听觉容易发生变化,不同声场听到的声音会不同,环境变化会影响听觉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反映“在老师家或琴房唱和自己回家唱,感觉会不一样”的原因。其次,声音的发声位置会直接导致听觉的不同。有时候学生“唱得不对”,老师纠正后告诉他如何发出对的声音,他会觉得这个“对的”声音怎么听起来比他之前“错的”声音要小,不如原来听起来响亮?如果之前学生的喉咙比较压,声音不往外传,往耳朵里传得更多,自己听起来就会比较响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误的感觉。李媛媛指出,应该通过身体去判断,听觉作为辅助,而不是把听觉作为完全、惟一的方式。) R( |$ a2 L) L& Y+ S
' c: \& a3 `' F; p$ S 依靠老师“好耳朵”. P' c) T( |: T( T* N6 F
1 B# s% ]6 E1 { 肖艳表示,作为声乐老师,耳朵非常重要,要通过听分辨出学生声音的问题出在哪里。声乐“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要求师生双方都要有“感觉”——老师通过听分析学生的问题,想办法用最简单可行的手法让学生有所改变;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用心用脑子体会再通过声音反映出来。学习声乐特别需要好的悟性,有嗓子没脑子一事无成。 . k2 I C7 z3 E7 I 9 p& B0 h6 y G/ d. K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李姗说,学生演唱时凭借身体感觉和自己耳朵来判断自己的毛病,但大部分学生在求学阶段用耳朵听的能力还不太够,更多时候是依靠老师的“好耳朵”,这要求老师的耳朵非常细致敏感,这种敏感来自于老师聆听大量作品和不同人演唱的积累,听得多了才能捕捉到细微的变化。与“好耳朵”匹配的还有好脑子,即引导学生改正不正确的习惯,尤其是训练学生在老师不在时依然能努力越过错误形成的“舒适区”,在不舒服不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克服正确方法带来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