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王秀芬重回中央音乐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她又选了我的《老子庄子哲学》和《音乐评论写作》,我有缘能第二次和她探讨有关音乐和哲学的问题。王秀芬课上不但爱提问题,还特别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她的舞台经验和练声的心得体会。有一次王秀芬问我,硕士论文怎么选题,是讨论声乐技术理论问题还是声乐史上的某段。我给她建议:“你已经是歌唱艺术家了,为什么不分析自己的演唱经验,将它上升为一般的‘道’呢?这才是最有个性的,跟谁也撞不了车,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你在中国声乐发展史上是留下印迹的。”王秀芬还真接受了我的意见,在专业老师郭淑珍和论文指导老师王次炤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并获优秀奖,刊发在《人民音乐》上。
1 U! C+ q5 [5 K8 k2 h% ~: C! k. \+ M, r- e1 F9 j
王秀芬硕士毕业音乐会开了好几场,我甚至追她到天津音乐厅看她的音乐会。在那场音乐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唱《黄河怨》最后那个高音“血债清还”。情绪饱满就不用说了,因为很多女高音唱到这儿情绪会欠一点,声音的高度虽到了,但显得薄一点,有点声“撕”的感觉。而王秀芬这个高音,不但稳稳的,其音的形状如她的中低声一样。这太难了。( K2 q1 {% w* R. I5 X
) ]7 A3 m8 z. F8 u 我问王秀芬:“我2016年底听你的声音,还像18年前一样,要知道,18年前你不到50岁,正是壮年,现在,按常人看,你已步入老年,声音是如何保持得这么年轻,这么鲜的?你有什么护嗓秘诀?”
, [/ T$ k4 g& x3 ]. _) {) @
6 S, E0 z: b% R2 u, G ? 王秀芬哈哈大笑:“哪有什么秘诀呀!如果要说有,那就是我当了18年老师,教学相长吧。”王秀芬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聘请,当上了声乐特聘教授。) E" D( m* y8 \
# `1 A! f2 ^. A' [' h, G6 ?$ i8 [
王秀芬说:“我刚当老师那会,学生有的毛病,我也说不清楚,干脆我就示范,唱出正确的声音,这样一天下来,我等于开了两场独唱音乐会。我的嗓子机能就这样保持下来。还有,郭老师对我说,一个歌唱家,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演出曲目,才能让自己的歌唱状态保持得更长久。我教学生,学生学唱的曲目我必须要熟练,学生也是面镜子,学生的问题,可能我也会出现,所以在纠正学生的同时,也等于我提前纠正了。”/ i% [) l$ n) T8 L+ z& `$ i
4 W2 ^ d7 ^; F 60岁的王秀芬16岁的阿依达
8 T9 J' M) Z5 j7 |/ \
: [- W0 w0 C( Z2 Y! B8 f 我问王秀芬:“你在舞台上唱了40多年,就没出过问题?”
6 a8 ^' f+ B; N: K7 W, ~# w* q, g& D5 G8 k) |- c0 L. l
王秀芬说:“还真没有,要说有,也是同台其他演员出差错,我给补救过来。”
% ^8 b- ^ c- m |7 a- |) e% u* H y% ~! R8 s. @- z
2014年,王秀芬60岁,出演歌剧《阿依达》里的女主角阿依达。有一场戏,阿依达父亲,埃塞俄比亚的老国王边下台边唱“自己要赶紧走了”。王秀芬说:“演国王的应该在台上向观众交待清楚那个唱段,但不知怎么了,他还没唱完,就快走到侧幕了,我赶紧上去把他从侧幕布拉出来,嘴里唱‘你快走吧!’可手的动作让观众看起来像在推他。这位演员终于明白了我的用意。演出完,这位演员对我说:是你的舞台经验,挽救了一次演出差错。”* w' _: ]7 ^6 j/ y" \( s R
* r: b' q2 b8 }; U* f7 t" D
5 R$ D0 B* Q! ^: [ m0 u# [" l9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