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64|回复: 1

[作曲技巧] 古道响起“抬儿调”

[复制链接]

4361

积分

3

听众

243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361
LesterPn 发表于 2017-5-9 21: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号子震天吼哦,背着太阳走哦,杠子搭肩上哦,号子喊起来哦……”电视上突然传出我熟悉的梁平“抬儿调”,把我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1 _3 S: v. E, i7 T" z" g" h9 G- r) H
  那是一种久远的美妙的回忆,整齐嘹亮的号子声仿佛犹在耳边:“起……嘿哟哟、嘿哟哟……”小时候,我家修房子,打地基需要请工人来夯基石,四个工人抬着笨重的条石,吼着自编的号子声,一步一步挪着步子稳稳地向前移步,他们步调非常协调,无论走平路,还是搭梯上坎,两根粗大的绳子把条石兜起稳稳当当。% j3 ?! i& z; c

: r4 L0 j7 J, |- |; N! p  十八岁那年,为支援三线建设,我曾随重庆四千多名青年到万盛黑山修公路。修到会战最险峻的猴石纤公路时,弯弯曲曲的几里山路上,几百名筑路工人夯地基的、抬条石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声震峡谷:“猴石纤呦猴石纤呦,今日我们把你歼呦。山高路险不怕难呦,万丈深渊脚下踩呦……”场面何其雄伟壮观,号子声何其气冲霄汉,怎不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 o8 Y  z) H, S( u& M2 `) z& Q6 t1 @) ?' ~- O# v$ D  r9 D
  不由想起我在梁平的见闻。“我屋祖上几代人都是抬工,我是第三代,这是我的儿子,第四代。”在梁平百步梯的山道上,我们见证了地地道道的梁平“抬儿调”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学超和他的七个伙伴,其中最年轻的约三十多岁的杨世全是他的大儿子。今年七十三岁的杨学超,略显瘦削,头发已谢顶,鬓发斑白,留一缕山羊胡,但却精神矍铄,显得精明能干。
0 f- z7 [7 A: b, S* N% ~& [
$ W0 Z* H2 x$ [7 S& O6 j  “嘿嘿嘿嘿”,杨学超一声吼,八个抬工用四根扁担把一块巨大的条石抬起来,迈着稳健的步子沿着百步梯向山下走去。前面四人每人右手杵着一根棍子,后面四人每人左手杵着一根棍子,八根棍子都戳着地,像探路器,抬着条石在田间小道上一步步慢慢移步前行。“嘿哟嘿哟、嘿哟嘿哟”,整齐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嘹亮悦耳:0 M; Q: o2 j( Y0 P2 x: t

9 x2 A( f" C: S6 h" _' [6 R9 q  远看坡坡陡哟,伙计好生走哟。
" G8 Y* }# Q+ j+ W# i" t: J2 I& i9 ~7 v$ O  I" _
  踩起有点滑哟,紧防达扑爬哟……! M% i% \/ Y2 ?+ N4 k

# |- b+ f4 ^) \2 i  铿锵有力的号子声在山道上飘逸开来,与远处的山泉声、鸟鸣声、蝉叫声……交融在一起,像一曲恢宏的山间交响乐在天地间昂然奏响。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1

积分

3

听众

243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361
 楼主| LesterPn 发表于 2017-5-9 21: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一段山路,快到摩崖石刻前他们停下来休息。他们小心翼翼放下条石,每个人都用棍子顶着扁担,绳子没松开,便于随时又起步上路。适逢夏日,山道上凉风习习,但工人们依然汗流浃背。杨学超取下肩上的毛巾,擦了擦满脸汗水,与我们聊了起来。“我抬了一辈子东西,也唱了一辈子‘抬儿调’。从十七八岁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现在唱的‘抬儿调’也是祖辈们世代教传下来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梁平‘抬儿调’。在民间,迎亲娶媳要抬花轿,遇有丧事要抬棺木,修水库、造房屋、架路桥、铺公路都少不了抬工的活,抬工们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又必定会吼唱抬工号子。”. [0 r$ y; t$ J  w. a
  ~& ]1 ]" T0 {' W) N$ O! L
  “你们这是八人抬,如果遇到更重的石柱,你们怎么抬?”我问道。
& W4 a1 i2 s- T" j- M( g3 ]' g1 O- p3 b5 B5 q
  “抬工抬重物,有两人抬、四人抬、六人抬、八人抬的,也有三四十人,甚或百人抬一物的。比如,数丈长的石柱,重逾万斤,非成百人抬之不可。” 杨学超骄傲地说。
+ X4 u9 e- }6 z0 |& w2 ^$ t
& ?7 r0 F) ^: Y# r  不可想象,那成百人抬的石柱场面何其壮观,其迈步像万马奔腾的气势,其号子像黄河大合唱的音韵,那简直是一幅荡气回肠的国画,一首撼天动地的长诗。3 J" |4 l$ @* J# J
- `7 \% c8 U1 O% }+ a" f6 M: }
  “与众多抬工号子一样,梁平‘抬儿调’也是老一辈在生产劳动、生活礼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杨学超儿子杨世全插话道,“而与其他抬工号子不同的是,梁平‘抬儿调’不仅有反映伦理道德、汉族民风民俗的内容,也有叙事抒情、嬉笑怒骂的小情调,唱词丰富多彩,也很风趣幽默,从上一辈传唱下来很有韵味。”5 L: D# p) Q' O7 c$ G
' k3 H" W. j* V9 u
  梁平“抬儿调”属巴蜀民歌的范畴。它是梁平抬工在劳动中哼唱的乐曲,由劳动号子演化而来。“一对杆杆两头窄,我们一天抬到黑。心想放下不抬它,为了村里搞建设。”这是反映劳动的。“村村奔小康,家家住洋房。城市和乡村,没得啥两样。”这是适应现代的。在劳动中,抬工们随心所欲,即景成歌,指物成调,信手拈来,自唱自娱。
; o' H. E6 N6 B2 g8 \) m' _! v; b6 W
8 h, o( L: X* D9 v: |* Y; D! s4 \  “你们没留下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吗?”我问杨世全。
/ m  }) N4 l7 s8 y, C9 u$ p" b+ [- H# j( o8 t
  “没有,都是口头传授,一代一代传下来,我都是第四代了。”
3 t! o: \. V3 @' B) h3 t( F/ l1 `  [( v% q8 g4 |* ^
  “现在社会发展了,生产方式也进步了,很多建筑都是机械化了,抬工将消失。”7 c. {. A+ u4 S$ p

/ K- y# g) s2 }* _" }" c+ V1 D  “确实如此,靠这个养活家人显然不行了。以前,到处都能见到抬工,随处也能听到梁平‘抬儿调’。现在抬工只有很少时候能用上,大都是观赏性的表演。很多后代都出去打工了,谁还会来做这个呢。”杨世全转头说。“我们脚下这条路,就是当年三峡陆路入川的古驿道, 再往下走可以看见摩崖石刻、斗大黄荆和蟠龙洞……”
; i' D8 B4 _6 |1 r" E, x; V2 {
5 w; `, ?* W+ R5 J* }) q8 I# k* J, \  在抬工们休息的片刻,我下到摩崖石刻前,只见在百步梯古驿道旁岩石壁上,“天子万年”“蜀岭雄风”“蜀道难”三处正楷擘窠字赫然入目,三处石刻均出自明朝和清朝年间,石工精致,书法隽美,虽裂痕显露,荆蔓掩面,多有损毁,但石刻书法依然苍劲古朴,雄风犹在,峭然卓立于山崖当中,日月辉下,松柏之间,百岁梯旁。
( N0 I; P- ?/ d  x; o, x6 D. j. X- V2 @1 K) B+ c  u
  回头往上走,那百步梯越往上走越难行。不可想象,当年这条古驿道是如何转运军用粮草物资呢?或许,他们就是当年的老杨们,在这古道中喊着响亮的号子,一步步踏穿阻隔。
0 N6 a( Z& u% |9 L  k# W- x4 v# ^' M. G! `* n- d0 y3 x
  “嘿嘿嘿嘿,”杨学超又亮起嗓音,七个民工随着他又唱起了“抬儿调”,随着步伐的迈进,号子声又高亢有力地响起来:“太阳出来暖洋洋哟,抬起石头把歌唱哟……”这如歌的号子,使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似乎升华为永恒。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29 20:32 , Processed in 0.31166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