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节:少点躁动 多些理性# m; T& l& P. w( q9 h4 o0 _+ C
8 U* Q5 ]1 _1 s; ~5 [0 A 近几年,随着传统唱片的衰落,在线音乐陷入版权纠纷,越来越多的音乐公司将目光转到了音乐现场演出领域,特别是音乐节市场。从2000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落地开始,中国的音乐节从最初一年数场发展到了2016年的将近两百场。现在的音乐节早已脱离了小众文化的范畴,逐渐演变成当下主流的大众娱乐产品。可随着竞争的加剧,音乐节的问题也开始显现。作为新兴的演艺形式和音乐产品,音乐节要实现健康发展,既要脚踏实地,理性发展,又要尽力拥抱中国市场,努力完成本土化。
" L% N: \' F8 S$ R; U5 r% q8 b+ ]; I
只有热闹却不能良性循环
% k3 J! M, h8 v; a
6 q. F) \: G( O; `9 q 统计显示,2012年—2014年中国内地音乐节的票房总收入分别为2.08亿元、3.01亿元、3.79亿元。可是,到2015年,音乐节票房总收入下滑到3.48亿元,场次也从148场下降到110场。票房下降并非意味着音乐节的市场体量变小,因为票房总会受当年的收入来源、场地报批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2016年票房又实现大幅度增长。总体来看,目前国内音乐节赢利的仅占15%,所以国内音乐节市场还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整个行业还没有成熟起来。! |% I1 s, Q5 V$ j# h% X
; _( I( J$ t# o! r' c0 }' o$ n 近两年,每年都举办上百场,看上去热热闹闹,可为什么那么多音乐节都不赚钱呢?摩登天空CEO沈黎晖说,音乐节的收入来源为票房、赞助、周边消费三大块。如果一个形成了品牌的大型音乐节是由专业运营团队制作且在一线城市举办,是基本不会亏钱的。以近两年的草莓音乐节为例,其票房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广告赞助占30%,主要收入靠票房是音乐节比较合理的营收模式。而票房不好的音乐节,往往都会亏损,比如2012年轰动一时的成都大爱音乐节,6000万元的高投入最终却以300万元的票房惨淡收场。许多中小型音乐节因为观众少,在举办了第一届之后往往因为亏损再也无缘第二届,最终变成了“一次性”产品。
" g3 N& f# A, @. c0 [9 @, M8 @$ _, z; l+ a! l
有很多三、四线城市尝试举办音乐节,希望通过音乐节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山东即墨有古城音乐节,四川都江堰有西部音乐节。迷笛音乐节CEO单蔚说,一个音乐节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建立起品牌,培育出市场,然后才能逐渐建立起运营体系。可很多演出公司以为音乐节是一个可以赚快钱的地方,盲目投入其中而又缺乏长期规划,所以往往会铩羽而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