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 O" o, t: s) l4 W+ T& z0 c b/ I- T5 H! C
对话人:王祖皆(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
) x7 _* z: H4 W0 a& z$ b$ ^ B1 B: @
* T* V" i5 z; a% S4 A! M9 \+ v" i: n% ^ 黄定山(导演、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
% z7 [* I; h& m
8 b6 [' |8 n, P. g 游暐之(《歌剧》杂志主编)
6 G; U' ?, _3 X; D B, e4 o$ ^2 ]7 M/ Y5 C* Z
韩延文(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 M7 q$ ]. |1 o$ J$ h
" L5 p* F' [" `* m6 J k 西洋歌剧引进中国不过百年。此间,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将其与中国民族艺术结合起来,创造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的今天,以我为主地兼收并蓄,才有可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代歌剧发展的方向上,这一点亟须强调。本期文化观象,即邀请专家就民族歌剧这一时代课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L$ J2 r1 m$ k
3 T) v% j9 ~5 [% e& e ——编 者
/ P( l3 I" O& w1 s# A& X6 Q" P/ G2 j
{7 p6 O& @7 v, ?, c 核心阅读
# }/ T0 D/ y# a( F
' L# U- K( F- ~( @6 G 中国歌剧发展的关键,在于要与人民大众“接轨”,与民族文化传统“接轨”,与民族审美习惯“接轨”。我们只有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魄的歌剧文化,才能让中国歌剧自立于世界,有效参与世界文化交流0 x& w1 p, v( V O6 s$ u- N& A
& V! R# i9 |8 t" G8 R7 O 要发展民族歌剧,首先要潜下心来学习和传承经典民族歌剧,其剧本和音乐的民族性、生活性、戏剧性都具有经典的示范意义;其次是要关注民族歌剧的“当代性”问题,要与当下生活“对表”,与时代精神“对接”;再次是民族歌剧要将传统模式与多样性融合
; ]5 J$ D/ A- z4 l% @2 P
) _3 P( ?. J( v3 V 《白毛女》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代表;其后,板腔体歌剧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又一次的探索和创新,即借鉴地方戏曲音乐板式变化,将歌剧中的主要唱段进行板腔体的演绎;近年来,歌剧创作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0 T ?7 B$ K8 P& W7 K- T; X
, B( k0 d2 \7 P$ P1 r* Z& @
中国歌剧在创作上应该深植于中国的大地。歌剧创作的成功与否,不应只满足于某个唱段的好听易唱乃至家喻户晓,或过度追求音乐形式的现代性和歌剧技法的表现,更应该追求内容与形象的深刻塑造与挖掘,追求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真善美的享受1 W6 A& G4 O G" b0 H& X5 c
7 {" F i/ j7 J. `& c
张江:中国的文艺要繁荣发展,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学习借鉴?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热衷于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是立足民族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包括延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歌剧经典的优长和经验,努力在“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上下更大功夫,大力推进民族化的借鉴创新?这是目前歌剧创作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讨论。7 j5 u- G2 _, g# e$ X3 Q
; r0 N k/ g( Y9 ^7 w. Y) j! @
歌剧创作需要坚定文化自信9 m# M; }7 m0 D
$ v& H5 c9 D1 U+ `8 {( j4 Y
王祖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歌剧领域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6 O9 `- f3 G5 o4 A
$ L7 N( |% g5 R0 q- B& O N/ s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文化交融的步伐也正在加快。然而,由于族群、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间、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容易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他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其表现就是“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这是弱势自卑心理的反射,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