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家" X7 o: d* y' j5 S5 x( ?7 V
$ l. K F; h9 X( Q- J. U8 q
陆家虽然生活拮据,但却和睦抱团。同住一屋的叔叔陆山男,能吹笛子和芦笙,堂叔陆妙福也能弹琵琶。陋巷里还有个老皮匠叫孙根涛,虽然靠修鞋为生,但琵琶、洞箫、笛子、二胡无一不精。这样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支以陆妙福为首的小乐队,每天晚上收工回家后,就在陋巷里吹拉弹唱。$ V$ Q& w) ]. d. `" j
+ _0 B( S# F8 Z: q3 Z5 D! O
笛子,如同乐队里的王子,声音最明亮突出。听着叔叔伯伯们乐声长大的小海根,对这乐器着了迷。有时乐队不演出,他也会寻到孙根涛的修鞋摊前,缠着老人吹笛子给他听。大家看小海根这么如痴如醉,就怂恿他向孙根涛拜了师。海根恭恭敬敬对皮匠鞠了一躬,师傅则回赠一支竹笛。
) K8 F# G& ?9 J8 H. W
- G& @' s! U" J, e+ b) z 1930年,陆海根入市立比德小学读书,改了学名“春龄”,与此同时,已经能吹出许多曲子的他,开始加入叔叔伯伯们的乐队,参与陋巷里的露天音乐会了。. g$ m# D5 k+ p4 s# L- u3 M1 @4 h
, F4 H2 E/ h" V# ]
祖母起初是反对的。
' b+ x S) m0 u
# \, S3 ?* n3 s; V 她追在春龄背后说:“侬这个小囡,介勿懂事体,饭也吃不饱,吹个笛子,长大了能靠这根竹管筒吃饭吗?真是没出息。”7 W4 M, ]1 c3 v( z F
1 T5 x0 X% s$ u5 X
但春龄还是曲不离口。在小学里,他吹笛子的名气渐盛。解放前儿童节是每年4月4日,1934年的这一天,在比德小学校长的推荐下,陆春龄第一次登上了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一家商业电台,演奏了《虞舜熏风曲》。消息一传出,钱家塘轰动了。陆春龄的堂伯家有一台收音机,闻风而来的亲友聚在收音机边,边听边叫好。连过去反对春龄的祖母也乐得合不拢嘴。只有孙根涛一言不发,他静静听着电台里陆春龄演奏时的技法、速度,等到春龄回来后,孙根涛一一指出纠正。然后,师傅对徒弟说:“你会成名的。”: C3 E5 |$ `* S8 p, j
& a/ d5 B6 q5 U6 ~
陆司机3 ?3 m" p( N5 U, E8 K
* A% i! }1 d" B" }3 m 尽管成了点小名,但陆家还是贫困。读到初二,春龄辍学回家,跟随父亲,去祥生出租车公司做司机。3 e# R0 Z. C3 o# v
1 q* R- d' W( _/ r5 n4 t 为谋生计,后来,陆春龄到江南造船厂做过工、踏过三轮车,解放后还开过卡车运送病人,但不论去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笛子。在开车载客的间隙、在日本人抵赖车钱之后、在“拿摩温”工头不注意的时候、在目睹法国巡捕打人的时候,静静吹上一曲。借此抵抗命运,也由此守住内心。# A& ^% c2 O+ N3 g7 H
# u" l$ V6 l* k3 z% ~5 E$ a 一度,他还给滑稽名家姚慕双、周柏春的师父何双呆和沈笑亭开自备车,接送二人演出。时间久了,何、沈见陆春龄开车稳妥、做事仔细,又会吹笛子,就让他在他们滑稽戏双档开演之前,先来一段江南丝竹暖场。有心的陆春龄十分感谢提携,解放后遇到姚周,还开玩笑说,大家差点就做了师兄弟。, v5 D6 A+ Z1 g
* {; z9 x7 R4 D' X% E* Y 在那段日子里,笛子是陆春龄谋生的帮手,也是工作之余的精神寄托。只要一有空,他就去民间各路丝竹名家家中拜访切磋。为了去当时紫韵国乐社笛子名家朱少梅举办的家庭音乐会学习,节省车钱的他从南昌路一直步行到杨树浦,最后第一个到了现场。这股毅力和好学的劲头,为他赢得了口碑。0 g2 Y; W1 d7 `7 \+ m
/ @0 Y9 a9 y) f" c; S0 W$ R$ ~
展翅飞0 ]) L: o. {" p* L
9 a4 X% m, `; s- H
1952年,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提出要听一下中国民乐。由此,上海市文化局火速从民间艺术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陆春龄、拉二胡的许光毅、弹琵琶的凌律等人。这就成了日后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身。& r" c: N2 v) C- T+ G" w. j
3 N# U5 c% Z7 Z/ u2 f' Q& k 正在华东空军后勤部卫生处开大卡车的陆春龄,从此正式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后来,凭着这支“竹管筒”,陆春龄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出访过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印度、泰国等国家首脑,都聆听过笛声的曼妙。
4 N# h t8 j. R% [7 V. V4 n- E. L- \' _) h% y% r' ]2 m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陆春龄去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地慰问演出。为了让不能到剧院的一线矿工也听到演奏,他匍匐进入井道,每到一个作业点,就拿出笛子,为矿工吹唱。一次转了六个巷道回到矿上后,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陆春龄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个人一口气吹了七八首曲子。4 c* A4 U& ]) X' ]* N
% j' i- t* N$ C- M( Q 这是钱家塘的经历教会陆春龄的事。不是衣香鬓影的场合,座中也没有挑剔懂行的耳朵,但这些辛勤的工人,比任何专业人士都发自内心地懂得音乐的力量。
9 N# E5 j K2 F% [# j# o9 y- _; ^. U" Y- w1 g
搬着板凳,坐在皮匠修鞋摊前听笛声的时候,陆春龄就明白了:这劳动中的抒情,质朴纯粹,一如生命本身的喟叹,也比任何渠道,都更接近艺术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