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家
3 v8 J4 ^4 J$ P& e2 K( D3 ~6 l4 ^# A1 x0 g$ E# H0 I, r Y6 d
陆家虽然生活拮据,但却和睦抱团。同住一屋的叔叔陆山男,能吹笛子和芦笙,堂叔陆妙福也能弹琵琶。陋巷里还有个老皮匠叫孙根涛,虽然靠修鞋为生,但琵琶、洞箫、笛子、二胡无一不精。这样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支以陆妙福为首的小乐队,每天晚上收工回家后,就在陋巷里吹拉弹唱。
& h' v7 B& v" a# ~
2 t8 i( r2 b3 I 笛子,如同乐队里的王子,声音最明亮突出。听着叔叔伯伯们乐声长大的小海根,对这乐器着了迷。有时乐队不演出,他也会寻到孙根涛的修鞋摊前,缠着老人吹笛子给他听。大家看小海根这么如痴如醉,就怂恿他向孙根涛拜了师。海根恭恭敬敬对皮匠鞠了一躬,师傅则回赠一支竹笛。# z! u$ f5 r" D- e3 r1 A
/ L; r: ]' ^6 W/ J1 J( i$ m! v 1930年,陆海根入市立比德小学读书,改了学名“春龄”,与此同时,已经能吹出许多曲子的他,开始加入叔叔伯伯们的乐队,参与陋巷里的露天音乐会了。
3 G8 d& O) M( n P$ d/ ^% @# V8 X, Y. x6 n! B" u' ?
祖母起初是反对的。
; Z6 ]% w, ]& z+ n5 ?8 D# Y! y. M) q } B' o
她追在春龄背后说:“侬这个小囡,介勿懂事体,饭也吃不饱,吹个笛子,长大了能靠这根竹管筒吃饭吗?真是没出息。”
' t; W; A3 }9 N. H# D. R/ B1 V" E. m. p, i+ v
但春龄还是曲不离口。在小学里,他吹笛子的名气渐盛。解放前儿童节是每年4月4日,1934年的这一天,在比德小学校长的推荐下,陆春龄第一次登上了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一家商业电台,演奏了《虞舜熏风曲》。消息一传出,钱家塘轰动了。陆春龄的堂伯家有一台收音机,闻风而来的亲友聚在收音机边,边听边叫好。连过去反对春龄的祖母也乐得合不拢嘴。只有孙根涛一言不发,他静静听着电台里陆春龄演奏时的技法、速度,等到春龄回来后,孙根涛一一指出纠正。然后,师傅对徒弟说:“你会成名的。”/ V; e* O" z% M: E0 ]# \5 P. V
( f! {! c; B, Y$ N0 t! Z: m. R/ \
陆司机7 F. b+ |# r5 Y+ A. w
2 W9 l2 b) _5 p, E 尽管成了点小名,但陆家还是贫困。读到初二,春龄辍学回家,跟随父亲,去祥生出租车公司做司机。, w3 X' K+ @ S0 t% Q
" p/ {' o, T0 S9 o( v$ b A 为谋生计,后来,陆春龄到江南造船厂做过工、踏过三轮车,解放后还开过卡车运送病人,但不论去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笛子。在开车载客的间隙、在日本人抵赖车钱之后、在“拿摩温”工头不注意的时候、在目睹法国巡捕打人的时候,静静吹上一曲。借此抵抗命运,也由此守住内心。8 A& X, G& Z0 W d- m
- l* ]% {2 [6 }% M( l: g! [3 g, ] 一度,他还给滑稽名家姚慕双、周柏春的师父何双呆和沈笑亭开自备车,接送二人演出。时间久了,何、沈见陆春龄开车稳妥、做事仔细,又会吹笛子,就让他在他们滑稽戏双档开演之前,先来一段江南丝竹暖场。有心的陆春龄十分感谢提携,解放后遇到姚周,还开玩笑说,大家差点就做了师兄弟。
" @0 m2 e u( ^8 u/ Z! H7 M4 y5 i4 h) \
在那段日子里,笛子是陆春龄谋生的帮手,也是工作之余的精神寄托。只要一有空,他就去民间各路丝竹名家家中拜访切磋。为了去当时紫韵国乐社笛子名家朱少梅举办的家庭音乐会学习,节省车钱的他从南昌路一直步行到杨树浦,最后第一个到了现场。这股毅力和好学的劲头,为他赢得了口碑。" X7 C& P# N( m, T7 O' u* q) Z! T) ]0 K
; |( ?- U# s) q1 r+ q 展翅飞/ u: q2 P% C' U/ ~7 \
* [" a: a) `1 W 1952年,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提出要听一下中国民乐。由此,上海市文化局火速从民间艺术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陆春龄、拉二胡的许光毅、弹琵琶的凌律等人。这就成了日后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身。
n% y" ]4 h t* i {* j- D) u8 t: `% D6 n, I, v- U
正在华东空军后勤部卫生处开大卡车的陆春龄,从此正式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后来,凭着这支“竹管筒”,陆春龄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出访过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印度、泰国等国家首脑,都聆听过笛声的曼妙。7 |+ W0 L2 B @( k! _# {' {
! c% C( w5 t# E# ]# P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陆春龄去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地慰问演出。为了让不能到剧院的一线矿工也听到演奏,他匍匐进入井道,每到一个作业点,就拿出笛子,为矿工吹唱。一次转了六个巷道回到矿上后,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陆春龄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个人一口气吹了七八首曲子。
9 d5 z- i/ B$ S1 C3 l ]4 G, v0 U5 F! C8 g$ H' f' s' _
这是钱家塘的经历教会陆春龄的事。不是衣香鬓影的场合,座中也没有挑剔懂行的耳朵,但这些辛勤的工人,比任何专业人士都发自内心地懂得音乐的力量。! x( u. _; t9 y7 Q. [/ w0 {& c
# ^7 Y+ a9 Z8 L. \# p8 C$ a 搬着板凳,坐在皮匠修鞋摊前听笛声的时候,陆春龄就明白了:这劳动中的抒情,质朴纯粹,一如生命本身的喟叹,也比任何渠道,都更接近艺术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