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点评
- T$ @9 `3 [5 o2 `) \6 T* `4 a. U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剧目进京展演”首场演出,4月24日,重庆市黔江区大型原创民族风情歌舞诗剧《濯水谣》在北京成功上演。演出结束后,《濯水谣》剧评会随即举行,现场多位音乐、舞蹈、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对该剧进行点评。; C0 }* B5 U: D/ S, X3 Y- C! `( U
. _' K1 Y0 w: F! v( F: M4 K" j 邓林(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导演):《濯水谣》在北京成功演出,彰显出重庆市黔江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看似一个群众文化的演出,我认为它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歌词、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展示给观众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画面,《濯水谣》应该说是黔江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我希望该剧在将来演出中,能多融入一些代表土家族特色符号的元素,多在细节上创新,让《濯水谣》的内容更新、更丰富,力争将该剧推上国际大舞台。
% s$ J0 k( ?5 r! x0 D' ?6 C" ?( {) ^
* y; U7 Q. |6 u1 B 张苛(知名舞蹈理论家、国家一级编导):《濯水谣》有泥土的芳香、有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场景设计很合理,舞美、歌美,剧情编排很到位,演员突出原生态。虽然表演者大都是普通民众,但大家的演技水平很专业,能在舞台上完成近90分钟的演出,却看不出有疏漏的地方,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希望该剧在今后的演出中,增加与观众互动的情节,多融入渝东南各区县的少数民族元素,使该剧更具民族特色。
- Y1 l/ {* Y& N# o9 o
. ~* B/ G. H3 L, i 李毓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通过观看《濯水谣》的表演,我感受到了重庆黔江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该剧确实有很多让我们亮眼之处,选材有新意、有歌有舞有诗有故事,演员并非专业,却能把每一个点表演到位,确实难得。我很佩服黔江作为一个区县,能培养一支自己的演员队伍,用自己的专业人才来辅导,没有请大腕上门指导,也能走进北京来表演,这条路走对了。希望今后在演出中,演职人员在该唱的时候要发出真声,突出原生态,我相信你们的路将走得更远。
. _2 N& J' ~+ [& k! ~2 S5 o9 y/ a9 z7 B4 x$ o9 t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看了《濯水谣》,我的内心受到震撼,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区县,重庆黔江自己编排的舞剧能在北京的舞台上表演,确实难得。从整个剧情的编排和演职人员的表演来看,该剧很完整地把一个地方的山水、文化、习俗融入到一起,既达到一种宣传,也体现一种传承,可以说是完美无瑕。希望今后在表演中多一些互动,多一些地方特色景点的点缀,在视觉上有所创新,使整个剧情更加完美。' N7 B; {. Z' F& G. B7 V+ U4 H
& h2 O/ o, @3 b5 L, L% Z$ ]5 G
蒙小燕(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濯水谣》整个舞蹈脉络清晰,有匠心独到之处。编导能把一个地方的生态山水文化、民间风俗文化,用歌舞诗故事的手法融入在一起,以舞剧的形式进行展示,这很独特,突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看到演职人员在台上表演有力度、唱歌有高度、故事有温度、景区文化有厚度,可以说是一台完美的表演。希望该剧今后能在细节上做一些调整、动作上做一些处理、演技上再做一些创新,将会更加吸引观众。
! m. j {4 M* ]( K! x1 ?! S% x2 Z- O5 w$ k) b, q
卢云升(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队长):《濯水谣》选材独特,整个剧目来自民间、来源于生活,给人有一种走进乡村的感觉,仿佛看到黔江就在眼前,反映了一个民族地区生活的实景。希望今后该剧在每一幕的片段中,进一步创新和深度挖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