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5 P* H( q6 z4 {8 h2 ] 陈琳告诉记者,本次选用三部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实战训练,希望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他们更希望青年指挥将处理这些作品的理念掌握,以便用于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 c' C/ v: n/ R$ H; a1 C5 _; L Z+ i- T( O ! e. Z( `9 G. F" }/ X* l' K+ n 作为指挥系副主任,陈琳连同指挥系的老师们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参加国际赛事、指挥职业乐团……青年指挥的成长、成熟以及知名度的锻造,离不开老师在背后的推动。”陈琳坦言,虽然目前国内交响乐团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并不鼓励学生过早出去单打独斗。中央院指挥系都是采用老师带着、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有些地方乐团还处于成长上升期,他们更需要成熟指挥。同理,年轻指挥也需要成熟的职业乐团给他们帮助。”陈琳说,贸然把青年指挥放到地方刚起步的乐团,年轻人经验尚浅,处理不好与领导、乐手的关系,对于起步阶段的他们来说,这种打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不断强调老师要多带着学生出去拓宽眼界。学生可以看老师如何训练乐团、可以帮老师打底。例如现任杭州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的青年指挥洪音,就是指挥家杨洋的学生,杨洋作为杭爱的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经常带着洪音去杭爱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洪音学习、成长,最终留任。”) u4 Q8 d ^. [! r" \1 a
9 h9 R# D8 N2 V6 W: W0 ~9 L 实践不应被夸大/ k4 ?% E p. f" s; [. K
2 q( x% e( @% `1 s2 k6 G
来自解放军军乐团的青年指挥袁威,通过此次学习对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工作方法、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袁威告诉记者:“军乐团自身的平台就很高,虽然军乐团没有弦乐声部,但是我还有其它机会进行实践。”但让袁威困惑的是,因为年轻,他在跟乐团的沟通上不太顺利,甚至有些吃力。“有些乐队演奏员看你年轻,不配合,人为原因导致排练效率低。”袁威承认自身的音乐修养也有待提高,但是不是多听多看就一定能提高的,对音乐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引路。 - j) C5 Z m0 Z; n , u# u5 m' _+ G! T! @! r 来自西藏歌舞团的石建平,2015年第一次参加中国青年指挥人才培养项目时,在中央歌剧院吃住3个月,一点点地学。这次再回来,俞峰介绍:“时隔一年多,学员们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石建平,进步特别大,我激动得都想拥抱一下他。”石建平告诉记者:“各方面收获都很大。上次来是侧重指挥技术,这次是侧重乐队排练,更直观、更高效。”8 }8 v& u6 e' c* ?7 k5 |
6 K* k* `, p$ w1 k4 p1 b: H% \ 此次中国青年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俞峰选择的三部作品都非常有难度。“例如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不是让你只会这一首作品,是让你理解瓦格纳音乐的内涵。解决用技术表达音乐、知道该如何排练……”俞峰说,这次培训格外关注细节。 # {" I: d( [0 J$ N, p+ s1 t8 j # D& I+ |4 L0 m/ w* m 俞峰说:“实践不应该被夸大。要先打好基础,用实践来验证。每天指挥乐团就一定好吗?指挥是个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如果只靠乐队经验,那每个乐手都能当指挥。”在俞峰看来,内因决定一切。“指挥需要有理想、需要更努力、需要付出更多,要在机会到来之前,成为完备的指挥。当你面对职业乐团时,表现出的就应该是成熟。”但是青年指挥确实需要乐队练手,于是,刚刚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也随着本次项目的开班而正式开始了工作,作为配合本次教学的重要资源,全体团员首次亮相。这是一支由国际优秀职业乐手组成的职业交响乐团。乐团的建立不仅要承担学院各项演出任务,成为国家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载体,同时还兼顾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0 d: v- V' N: u; C7 ]* s4 a% o' S
$ `2 R' Z. G I8 `' _) @
俞峰告诉记者,中国青年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会持续下去,培养指挥的周期长,因此必须保证项目的延续性。